英国为什么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英国文化?

中世纪大部分文学和艺术创作都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此时的艺术(或者说至少是视觉艺术),就本质而言就是宗教艺术。赞助人委托工匠制作艺术作品一般都是出于宗教虔信的意图,而负责进行制作的手工艺人则认为自己展现出了未来王国的样子。真正的艺术与个人宗教行为密不可分,可以说艺术便是基督教整体愿景的产物。

地方化使得宗教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这也造就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欧洲各地绘画和手抄本的风格都各有不同,教堂的设计和布局也体现了地区或民族色彩。从艺术角度来看,欧洲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那么英国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或风格呢?整个中世纪期间,英国文化是否存在明显的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呢?

纵观整个中世纪,无论何种形式的英国艺术,都受到了其他国家艺术风格的影响,并因此而日渐丰富。可以发现,早在5—7世纪,第一批日耳曼人到达并定居不列颠时,就已经给英国艺术带来了影响。日耳曼人将动物形状和各种生物缠绕交织的图案融入了英格兰当地的凯尔特艺术传统中,造就了海岛艺术风格(Insular style)。热爱使用交错图案、几何形状和动物装饰是该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珠宝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6世纪末罗马传教士到达英格兰,给英国艺术带来了新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艺术形式由地中海地区传至英格兰,激发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展现更加宏大、自然的艺术风格。最典型的案例是《林迪斯法恩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s)中描绘的圣马太(St Matthew)肖像,画中圣徒将双脚放在凳子上,正在写福音书,他的助手正扯着窗帘躲在后面观察他。整幅画技艺精湛,对再现性艺术(representational art)风格进行了尝试。

撒克逊时期最开始的两三个世纪中,英国艺术及建筑已经可以根据几个英国标志性的艺术特征进行区分,其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其线性表达形式,正如玛格丽特·里克特所写的那样,盎格鲁—撒克逊和凯尔特艺术从一开始,本质上就完全是线性的,而且地中海艺术风格不论哪种形状,不论是人像还是叶形图案,在融入海岛艺术时,也都变为了线条状。线性表达形式是几个世纪中英国艺术风格里反复出现的特征,《拉姆西修道院赞美诗》(Ramsey Abbey Psalter)是11世纪温彻斯特艺术家们着色轮廓线条艺术的代表作,其中的十字架以及创作于公元1000年的《坎特伯雷赞美诗》都是线条艺术的典型代表,后者目前藏于大英图书馆。诺曼征服之后,线性艺术特征又在建筑设计中重现,建筑立面上出现了线性拱廊,例如卡斯尔艾克修道院(Castle Acre priory)和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西侧立面上都雕刻着一排排拱廊,层层叠加,异常宏伟壮观。英国艺术的第二大特点是热衷于使用交错图案。交错、缠绕的装饰图案是早期凯尔特艺术的典型特征,《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中的“挂毯页”是该特征的充分体现。12世纪,交错图案在《洛锡安圣经》(Lothian Bible)等豪华作品中有所体现,14世纪又出现在了《圣奥梅尔赞美诗》(St Omer Psalter)和《利特灵顿祈祷书》(Litlington Missal)中。虽然交错图案在有些时期并不突出,但在英国艺术创作中从未被忽视。

纵观中世纪中晚期英国艺术和建筑史,吸纳外国艺术影响并对其进行重塑是不变的主题。10世纪及11世纪初期,对英国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加洛林王朝,宏伟、装饰繁复的手抄本绘画风格逐渐在英国流行起来。英国南部“温彻斯特”艺术风格的标志—镶边叶形装饰和神圣光轮[10],都起源于加洛林王朝。宗教建筑中,加洛林风格的应用也越加广泛,如教堂整体呈现出十字形结构,教堂中央或西侧建起塔楼,东西两端设立圣坛。11世纪建成的温彻斯特大教堂及舍伯恩修道院气势恢宏,与加洛林艺术风格以及此后奥托王朝所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11世纪末期到12世纪,对英格兰影响最大的是诺曼人。早在诺曼征服的十年之前,诺曼风格就已经深受“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喜爱,他在命令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时便采用了该风格。约11世纪70年代至12世纪20年代,英格兰所有主要教堂都根据新风格进行了重建。在英国发展起来的罗马式(Romanesque)建筑兼容并蓄,蒂克斯伯里修道院(Tewkesbury Abbey)和格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的巨型立柱源于勃艮第或意大利北部地区,柱身和柱基上的装饰细节图案则保留了英国自身的艺术风格特征,整个建筑物的基本设计则源自诺曼风格。鲁昂(Rouen)附近的瑞米耶日修道院(Jumièges Abbey)建于11世纪30年代,设计更加精湛,给威廉公爵和玛蒂尔达(Matilda)在卡昂(Caen)修建修道院提供了新式参考模型,自此也传播至英国。在英国,这种新式风格的主要特征是双拱顶湾[11]、交替使用的墙墩与束柱[12]、大胆创新的廊台(gallery)以及采用交叉拱(groin vaulting)后得以改变的高窗(clerestory)和侧廊(aisle)。诺曼人在达勒姆、罗切斯特(Rochester)、沃尔瑟姆(Waltham)、伊利建造的教堂均采用了上述设计,建筑物结构清晰、气势恢宏且具有厚重感,内部庄严肃穆,整体效果极佳。诺曼式建筑体现出帝国主义建筑的诸多特征,当人们注视着这些建筑物时,很容易便会产生诺曼人想要在英国留下自己印记的感受。

不过英国教堂在接下来半个世纪内便发生了更多变化,已经与诺曼式教堂大相径庭,而且截然不同于诺曼征服后在诺曼底建起的教堂。其中一大差异是英国教堂的纵深不断增加—瑞米耶日修道院的中殿纵向有八个拱顶湾,位于卡昂的女子修道院(Abbaye-aux-Dames)有九个拱顶湾,而圣奥尔本斯教堂及伊利大教堂的中殿具有十三个拱顶湾,温彻斯特大教堂和诺维奇(Norwich)大教堂则具有十四个拱顶湾。教堂越来越长,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展现帝国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中殿能够容纳游行队伍,当然这也与英国人追求建筑平面效果有关。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英国教堂建筑的平面设计发展达到了顶峰,大型教堂的东端得以延长,例如伊利大教堂唱诗班席的拱顶湾由四个增加至十个,而温彻斯特大教堂唱诗班席的拱顶湾则由五个增加至九个。诺曼底和巴黎大区(Îlede-France)的教堂却从未这样扩展过,依然保持着紧凑的结构,较小的部分融入了更大的建筑结构中,法国人从未强调教堂建筑的长度,他们关注的是高度。

除了注重平面结构,英国人对建筑立面表面纹理也很讲究,泥瓦匠们热衷于在墙面样式中融入传统元素。1066年之前,诺曼底教堂的内外墙面大多简单朴素,但后来在英国,教堂墙面越来越精致。彼得伯勒(Peterborough)、达勒姆和伊利的大教堂侧廊都运用了壁上拱廊(blind arcade)。诺维奇大教堂塔楼上的拱廊层层叠加,并饰有几何图案;达勒姆大教堂的圆柱上同样饰有几何图形。诺曼征服一个世纪后,罗马式风格逐渐演变为哥特式风格,但英国人几乎没有改变建筑技艺,没有采用哥特式建筑轻盈、高耸的结构特征,只专注于该风格下丰富的建筑装饰。例如分别从12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重建的韦尔斯大教堂和林肯大教堂中,拱券线条制作精细,拱肋数量增加,建筑表面装饰繁复。英国当地泥瓦匠观察并研究了新建筑风格后,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将其变为了英国特有的风格。

至中世纪末期,英国艺术和建筑与众不同的特征越发明显。“垂直式”(perpendicular)是英国哥特式建筑在最后发展阶段的特征,现今人们认为该特征与法国采用大幅花窗的辐射状(rayonnant)哥特式风格具有一定联系,但很快“垂直式”就呈现出了早期历史学家所说的“英格兰特有的风格特征”。欧洲大陆没有任何完全与“垂直式”相同的风格,法国哥特式在后期逐渐变得更加华丽、繁复,因而被称为“火焰式”风格(flamboyant)。相比之下,英国的“垂直式”更加内敛,窗饰简洁,未采用曲线,仍是使用横平竖直的直线线条。正如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中的圣乔治礼拜堂所呈现的那样,窗户的表面图案普遍都采用了网格形式。

所有艺术形式中,只有英国建筑最具有本土特色。泥金手抄本中,直至中世纪晚期都能观察到外国艺术元素,例如14世纪早期的《圣奥梅尔赞美诗》和《戈尔斯顿诗篇》(Gorleston Psalter)中耶稣受难的画像比例精妙、具有雕塑一般的立体感、纹理效果令人产生错觉等特点均受意大利的艺术风格影响。14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人物绘画手法在德伯恩家族(de Bohun family)的一组精美手稿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贝德福德诗篇与时祷书》(Bedford Psalter and Hours)、韵律诗《圣埃德蒙生平》(Metrical Life of St Edmund)等作品,也展现出了法国、荷兰、德国艺术的特征。但自从英国人完全撤离法国以后,英吉利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减少,英国泥金手抄本创作灵感来源有限,创作之路孤独无依。虽然在伊顿公学礼拜堂(Eton College chapel)的壁画中仍能看到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的艺术特征,但直到16世纪20年代,德国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来到英国,才从整体上给英国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活力。

中世纪晚期,英国成就最辉煌的领域当数文学领域。至14世纪中叶,英语又变为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重要语言媒介,作家们使用英语进行的文学创作更加成熟、自信。该时期文学的一大特点是使用了古英语诗歌的头韵模式(通过重复首字母或开头多个字母实现押韵)。最著名的头韵诗人是威廉·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兰格伦出生于英国中部地区,大部分职业生涯在伦敦度过,其作品《农夫皮尔斯》(Vision of Piers the Ploughman)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作之一。其他的头韵诗作中,绝大多数是在英国中部地区的西北部附近完成的。《高文爵士与绿骑士》(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创作水平极高,其作者可能与王廷有关。头韵诗复兴潮流接近尾声时,一种新型英语文学体裁,即目标群体为法语作品阅读者的浪漫文学和故事诗(fabliaux)应运而生,该类型文学作品的代表人物是乔叟(Chaucer)、约翰·高尔[13](John Gower)和约翰·克兰弗爵士(Sir John Clanvowe)。乔叟曾任国王侍从,他是同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乔叟涉猎范围极广,精通法语和意大利语,且比任何一位前辈都更加擅长这两种语言。乔叟的文学成就极高,证明了他生来便拥有文学才能,也拥有非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同英国中世纪历代作家一样,乔叟也熟知欧洲大陆主要思潮,他将所有可以运用的元素进行了改编或加以重新诠释,因此乔叟的作品也体现出了英国艺术的折中主义。乔叟及其同时代作家,同莎士比亚及其同僚一样,均在其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佩夫斯纳(Pevsner)所谓的“英国艺术中的英国性”。

[1] 诺森布里亚的比德(Bede,古英语中为Bda或Bēda,天主教译圣伯达,圣公会译圣贝德。672/673年—735年5月26日),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编年史家及神学家,亦为诺森布里亚本笃会的修士;撰有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会史》,被尊称为“英国历史之父”。—译者注(本书脚注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译者注)

[2] Angli本义指盎格鲁人,在此泛指英国人。

[3] 又作An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Nation。

[4] 特许状(charter)是指国王及其他领主为授予某人在某地建立城市的资格而颁发的文件。

[5] 又名 Monastic Agreement,所以此处译为“修道院协议”。

[6] letters patent,也称为“专利特许证”或“专利证书”,是由国家或者国家元首签发的法律文书,以一页公开信模式授权、设立及确立某官方组织,授予某人某种特殊权利,以至授予某人职位、地位或头衔。直译是“公开文书”的意思,此类制诰仅用于颁布需要对公众公开的任命、授予、设立等,与之对应的是非公开文书,意思为只准收信人读的君主密诏(a closed letter)。

[7] St Peter,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译“岑稳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天主教会第一任教宗。

[8] “一般来说,某一份圣俸是由某一份教产的所有人提供的。依照中世纪教会的传统,教产所有人拥有教职提名权,称为圣职推荐人。”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9] 此处指加百列降临告知圣母玛利亚她将受圣神降孕而诞下圣子耶稣。

[10] mandorla,呈尖椭圆、杏仁形,在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常围绕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

[11] 圆柱和房屋桁架之间的空间,教堂建筑中多为拱顶,所以可称为拱顶湾。

[12] compound pier,不再是简单的圆形柱子,而是由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形成。

[13] 卒于14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