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没马的骑兵
李弘向曹汝述订购的第一批马几天前就到了,一直养在小康镇一村的劳动队里,因为数量只有十三匹,所以李弘暂时也没打算把这些马怎么样。
暂时先养着,等数量多了再组骑兵连或是骑兵排,还要留一批种马配种,十三匹根本不够看。
但是小康镇一村劳动队在养马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也传到了杨戌的耳朵里。
杨戌一听说这事,都不去确认一下马匹的数量,就直接冲到镇公所要马。
早前李弘就给他画过组建骑兵部队的大饼,等了几个月终于有马匹的消息,杨戌怎么能不兴奋?
带步兵多麻烦?不如骑兵冲锋有意思。
李弘一边捡起被杨戌一巴掌拍得震到地上的公文,一边说道:“你急个什么?你也不先问问咱们就多少马。”
杨戌不管这些,说道:“如果只有一匹那我不找你要,但就算是只有两匹马你也得分我一匹,你不知道每天跟那些跑不快的家伙呆在一起有多难受!”
李弘无语道:“我自己都没要马,这几匹马我留着配种的,你别想!”
十三匹马里,只有三匹成年公马,其他十匹都是还没长大的小母马。
原来沔县巡检司养了几匹老马,加上驿站有时候也会有马匹歇息,李弘手下会照料马匹的人倒是不缺,但是给马配种可是个技术活,还得去寻找有对应专业技能的人。
马和会照顾马的人都金贵着呢。
三匹公马要留作种马,肯定不能拿去给杨戌瞎造,小母马还没长大,能不能驮人都是个问题,要是累死了找谁赔去?
杨戌不听这种解释,说道:“我不管,你今天必须给我马。”
李弘没好气道:“原来县里巡检司的那两匹你自己挑吧,别打我种马的主意。”
杨戌此时也来了脾气,说道:“那两匹马我都骑得试过了,都是一副跑两步就要累死的样子,根本不堪用!”
李弘坚决道:“不行,种马不许用,日后有新买的马匹到了我第一时间分给你,现在不给!”
杨戌想了想,觉得这样也行,同意道:“那到时候我要最强壮的那一匹。”
李弘挥手道:“行行行行行,等买到了随便你挑!”
不过杨戌这么一闹倒是提醒了李弘,虽然暂时没有马,但是骑兵部队的训练还是可以搞一搞的,不能等马长成了再练兵。
他把手搭在杨戌的肩膀上说道:“你不想当军法官我早看出来了,现在我交给你一项差事,你去给我带一连新兵……”
李弘还没说完,杨戌拨开他的手拒绝道:“你还让我去带新兵,我能不能带你又不是不知道?!”
“诶,不是让你从新兵蛋子开始教,你挑几个身材高大的,教他们骑马射箭,日后他们都是你的骑兵连部下。”李弘重新把手搭到杨戌肩上,开始给他画大饼。
“你有毛病吧!”杨戌翻了个白眼,“不给我马,让我去练骑兵,我拿头给你练?”
李弘笑道:“我新造了一批弓箭,你可以先从射箭开始教起嘛!而且军中有几个猎户,他们本身就是会射箭的,我让他们给你打下手。”
杨戌很是郁闷,本来兴冲冲跑过来要马,现在不仅马没要到,还得了个麻烦差事。
早知道就不要了,做军法官好歹比练新兵强。
李弘也很郁闷,沔县城和汉中府里没有会做火器的工匠,要想找火器匠人还要到西安府去搞,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匠人挖过来。
不得已,只能先做一批弓出来给未来的骑兵部队用。
但是弓手的培养周期和成本都太高了,根本不如火器手来得划算。
弓兵需要身材健硕,不然拉不动弓,而射箭又是个技术活,需要长期训练才能上战场。
先练一批会骑射的骑兵连出来,等日后有了火器,骑兵连的战斗员们就只用学习骑术和射术而不用钻研弓箭了。
杨戌领了新任务,闷闷不乐地去各连挑选身强力壮的战斗员出来组建骑兵连。
但是他还是不死心,不知道从哪里搞了十几只驴子过来给战斗员们练习上马下马,好歹都是能驮人的,凑合用吧。
于是,这一支百人的骑兵连,不仅没有马,训练还只能靠驴子。
李弘都觉得有些好笑,便又给山西的曹汝述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这边抓紧采矿,请求他多运些马来。
毕竟即便是配种成功了,小马驹长大还需要时间呢!
另一边,新任汉中知府和南郑知县也到任了,这二人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募兵剿贼的想法,毕竟他们一上任就发现自己身边的吏员一个个都特么不对劲。
不仅不盘剥百姓,日子过得还特么十分清廉,这是你一个吏员应该有的样子吗?
几道政令下去,知府和知县发现根本指使不动这群手下。
外有李贼盘踞,内里这些吏员又不听话,于是二人彻底摆烂,一个整日读书,一个寻花问柳不做正事。
爱咋咋地吧!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杨算或者说李镜典居然升了!
因为在太监和布政使的隐瞒下,杨算虽然丢城失地在先,但之后又很快“夺回”并守住了县城,事后不仅无过反倒有功,升任福建兴化府通判。
拿到调令后的杨算十分无语,自己做了半辈子幕僚在官场上毫无建树,如今冒名做官参与造反却升了。
而且升官的原因就是自己直接参与了造反。
这上哪儿说理去?
李弘看过调令,笑盈盈说道:“先生可安心赴任。”
杨算担忧道:“若是山西那边出了问题该如何是好?”
毕竟他自己还用着李镜典这个名字,李镜典在山西还是有家人的。
李弘说道:“我让赵登去一趟,看能不能把李家人都接过来。”
“恐怕不行。”杨算反对道,“李家在岢岚应该有产业,不可能轻易到沔县来,我还是亲自去一趟的好。”
李弘惊讶道:“先生亲自去?”
“对,我以幕僚杨算的名义去看看李镜典这位好友的家人,毕竟我做幕僚也有经验,不会出问题。”杨算捋着胡子笑道。
“嗯……”李弘暂时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先生还是小心些,带小康镇的人一起去,免得走漏了风声。”
“你准备派谁和我同行?”杨算问道。
李弘说道:“师爷吧。”
他其实更想派赵登,这小子更机敏更晓得为人处世,跟着杨算也好锻炼锻炼,但是无奈赵登到现在还是个半文盲,如果到时候要跟着杨算参加文会什么的容易露馅。
“也好。”杨算点头。
这段时间章才茂一直在主持分田工作,干得很好,后来李弘又将他调回县丞给杨算做副手,也做得很好,而且再没生什么抱怨。
但李弘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这家伙有逃跑的前科,于是从自己的警卫连里抽出十个人护卫杨算,顺便监视章才茂,又额外选了六名干练的宣传干事同行。
名义上这些宣传干事都是杨算的家奴,但是李弘都给他们安排了特别任务——在福建宣传大同理论。
安排好诸事之后,李弘又问:“新任知县是谁?”
杨算答道:“叫王际明,只知道是北直人,别的就不了解了,此人后日到任。”
李弘想了想,说道:“先生,我在你这里留宿两夜,扔扮作先生书童,等新任知县到了,你我先试探他一番。”
“可。”杨算点头。
留在县衙的两日,李弘终于有了些闲工夫,仍像以前一样读书,不过过去还在县衙时是看邸报,现在杨算都会把每月的邸报抄一份给李弘送去,县衙的其他书他没什么兴趣,干脆看起了《大明律》。
朱元璋修律法时,想着搞一部垂范后世的法典出来,但是明律很多都是以其个人意志来编纂的。
在此之前,《唐律》一般被认为是编纂得十分优秀完备的成文法典,后面《宋刑统》几乎照抄唐律,大宋却又不依照执行,导致《宋刑统》完全成了摆设。
到朱元璋编纂明律时,也基本是照着唐律的模板来编,但是《大明律》的刑罚较为《唐律》更为严峻。
例如,同样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对于谋反和谋大逆,《唐律》规定“为首者处极刑,父子年十六者以上绞”,其他人等不判刑。而到了《大明律》这里,则是“本人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叔伯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者皆斩”。
在轻罪层面,《大明律》也比《唐律》严苛得多,比如盗窃这一罪名,《唐律》多少还要考虑一下盗窃的数额,但在《大明律》的规定下,哪怕只是盗窃了一文钱,一律仗六十,根本不考虑涉案金额的问题。
两相比较,只能说朱元璋在维护自身统治这方面是毫不留情的。
之后为了防止法外遗奸,朱元璋又搞出了《大诰》四篇,亲自制定特别刑事法规,在成文法典之外又搞出新的判例法,而且效力要高于《大明律》,对律中原有的罪名加重处罚。
并且《大诰》大行法外之刑、滥用酷刑,在朱元璋自己的统计里,所列出的凌迟、枭示、种诸等有几千案,弃市一下有一万多案,在重型的数量上确实做到了远迈汉唐。
最后,即便《大诰》主要是针对官员的刑罚,在朱元璋死后,百姓们仍将其束之高阁。
李弘读了两天,一方面觉得《大明律》的种种规定过于严苛,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也是时候要搞一部法典出来了。
虽然自己现在只有一县半的地盘,但是人多了难免会有纠纷,不可能什么事都交给农会去裁决,不然农会的权力过大。
但在此之前,《大明律》还是很好用的,李弘决定暂时沿用下去。
乱世嘛,用重典是必须的。
第三日,新任知县王际明终于到任,和杨算寒暄几句之后开始交接工作。
县丞这种品官李弘早就将其软禁起来了,位置上都塞上了自己的人,知县要做什么都做不成。
但李弘还是要了解一下新任知县是个什么样的人。
毕竟日后是要和这位知县多多打交道的。
工作初步交接完毕之后,杨算向王际明拱手道:“那沔县就交给王大人了,还望王大人善待百姓。”
王际明回礼道:“那是自然,请李大人放心,安心赴任。”
杨算故意提醒道:“王大人,城外有李贼盘踞,沔县数个乡镇皆被其占据,只是县里多少还有些巡检兵,贼兵打不进城来,王大人今后还请多加小心才是,不要轻易去招惹那李贼。”
“哦?”王际明很是疑惑,“我这一路上所见百姓皆安居乐业,不像是被流贼占领的样子,我还以为是李大人治民有方呢。”
这货一副不知道巡抚在李弘手里打了败仗的模样。
杨算不无自嘲地笑了笑,说道:“王大人有所不知,这李贼野心大得很,他不光是占领各乡镇,还在乡间兴修水利垦辟荒野,数月来恢复生产以致居民定丰,能为我等不能为之事。若非其是反贼,我倒还想与其结交一二。”
王际明笑道:“若真如此,我倒想好好拜会这位李贼。”
杨算劝道:“万万不可,梁巡抚都在李贼手里吃了败仗,李大人切莫去招惹李贼。”
王际明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惊讶道:“巡抚都败了?!”
杨算在心里狂翻白眼。
这货到底什么来头?对自己要主政的地方一点了解都没有的吗?
但他还是耐着性子给王际明简要说了李弘和梁应泽交手的事情。
当然,隐去了他身为知县和反贼搅在一起的种种。
王际明听后暗暗心惊,自己这特么是来了个什么地方?
本来在路上看到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情况,还在心里想着能够大展一番拳脚,听到本地有反贼也不慌,却不想敌我态势竟是这番模样!
不过这也不怪他,这货一直贡院里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忽然就被吏部拎出来送到沔县当知县,他还以为自己的努力终于被上级发现。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里,崇祯九年时,流贼小红狼夜袭沔县城,王际明在城内与小红狼激战负伤,被城外的民团救走。
一直到大清朝,沔县城外申明亭都还有王公血战碑。
总之,王际明虽然消息滞后,但他是那种想做事也能做事的官,只不过在李弘完全控制下的沔县地界,他日后怕是做不成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