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和峤专车
——和峤的故事
和峤生于官宦之家,仪表风度出众,而且自珍自爱。他承袭父亲的爵位,担任太子舍人,后来升为颍川太守。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西晋名士庾敳(ái)曾感叹道:“和峤就像繁密茂盛的千丈高的大松树,虽然树上多节且纹理不顺,但如果建造大厦,却可以用作栋梁。”
晋武帝器重和峤,提拔他担任中书令,让荀勖担任中书监。中书令和中书监都是中书省的长官,负责掌管朝廷的诏令、机要等,位高权重。
依照先例,中书监和中书令是同乘一辆车上下朝的,但荀勖人品不端,爱阿谀奉承,和峤看他不顺眼,不愿跟他同坐一车。所以,官车一来,和峤就先上车,正对着前面端坐,让荀勖没地方坐,于是朝廷不得不再准备一辆车给荀勖使用。此后,中书令和中书监便各坐一车,这就是“和峤专车”的由来。
“蛤蟆是为官而叫,还是为私而叫?”“百姓没饭吃,怎么不吃肉粥呢?”这些荒唐的言论都出自晋惠帝之口。晋惠帝还是太子时便傻相尽露,和峤认为日后若让这样的人当上皇帝,并非社稷之福,便向晋武帝谏言:“太子淳朴憨厚,可是世上充满虚伪与狡诈,他恐怕无法承担陛下的家事。”废黜太子是国家大事,任谁都不敢妄加议论,然而和峤以家国为重,敢于犯颜直谏。
过了一阵子,晋武帝对和峤、荀勖等大臣说:“听说太子最近成熟长进了不少,诸位爱卿可去看看。”荀勖等人摸准了晋武帝的心思,更忌惮太子的岳父贾充。当时,贾充大权在握,风头正盛,连曹魏皇帝曹髦都敢杀,众人都不敢得罪他。为了明哲保身,大臣们谎称道:“太子确实见识广博,大气高雅。”只有和峤老实禀告:“太子殿下的资质跟之前一样。”
和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后仍多次向晋武帝提起更换太子的事,但毕竟一木难支,无法改变现状。晋武帝虽然理解和峤的一片苦心,但最终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原典精选一
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1),和峤为令。故事(2),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3),常疾(4)勖谄谀(5)。后公车(6)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车自此始。
《世说新语·方正一四》
【注释】
(1)中书监:古代官名,中书省的长官,掌管诏令、机要等,位高权重。中书监位在中书令之前。
(2)故事:先例,前代的典章制度。
(3)雅正:端方,正直。
(4)疾:厌恶,憎恨。
(5)谄谀:谄媚,奉承。
(6)公车:官车。
原典精选二
【注释】
(1)庾子嵩:庾敳,字子嵩。
(2)森森:树木茂盛的样子。
(3)磊砢:形容树木多节。
(4)节目: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叫“节”,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叫“目”。
轻松学古文
古代达官贵人出行必须乘坐马车,身份不同,马车的规制也不同,不能僭越。和峤的官位比荀勖的略低,但他不但抢先一步上车,而且不给荀勖留位子,如此不合礼数的做法更能突显和峤的正直不阿。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作“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前面的横木可以手扶,叫作“轼”;左右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叫作“輢(yǐ)”。和峤从后面上车之后面朝前方坐下,荀勖才会被挡住无法上车。
另外,车舆上有一根固定的绳子,方便人在上下车时拉引使用,叫作“绥”;马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叫作“轨”;立在舆上的伞状的东西叫作“盖”;支住车轮不让其滚动的一块木头叫作“轫”。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作“立乘”,行车途中用扶轼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
词语收藏夹
一、大厦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例句 他抱负远大,年纪轻轻的就独立完成了这项高科技研发工作,假以时日,必是大厦栋梁。
二、一木难支:比喻崩溃的形势,非一个人的力量能挽救的。又指艰巨的事情非一人所能胜任。也写作“一木难扶”。
例句 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到了一木难支的地步,只能放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