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9章 双方开启正式谈判(19)

代国被视为蛮夷,先于战国七雄称王。周朝时,中原诸侯遵守周朝礼制,一举一动都有礼可依,因此有种自然莫名的优越感,而四方边鄙之国无法受到礼乐教化,因此被贯以各种鄙视的称呼,西边称戎、南边称蛮、东边称夷、北边称戎氐,当时有骊戎、北戎、赤氐、白氐、长氐等部落存在,更靠北的代国则被成为代戎。周朝在东迁之后势力日衰,春秋时已有个别诸侯自行称王,如吴国、越国和楚国,都是南方和东南的诸侯,而代国在战国初期势力增加,军力达到千乘之多,政治野心骤增,最终在其他中原诸侯之前率先称王,开了战国诸侯称王的先例。赵氏在还是晋国诸卿之一时,便谋划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智氏、韩氏、魏氏相抗衡,避免中行氏、范式灭亡的命运,也避免晋阳之围再次发生。当时的赵氏家主赵简子将目光看向了北方的代国,知道代王喜好美色、贪图财物,于是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代王,送给代国诸多礼物。因为时间还不成熟,只能留给后人去实现。公元前475年,赵简子去世,赵襄子继承了赵简子的位置,也继承了他拿下代国的遗愿。同年,赵襄子前往夏屋山宴请代王,也就是他的姐夫,在双方酒酣畅饮时,按照预先计划,赵氏送餐的厨子用铜勺击杀代王,伏兵杀死跟随的宾客,赵军则迅速出击攻占代国,将其领土全部并入,但赵襄子的姐姐却在大哭一番后用发笄自杀。这样,赵国不仅迅速拓展了地盘,还占据了良好的养马之地,掌握了代国大批英勇善战的骑兵,为后续继续开疆拓土乃至胡服骑射提供了基础。

在此之后,代郡成为赵国重要军事基地和变革源泉。而代郡的骑兵,则有力启发和支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元前403年,赵氏正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标志着正式立国。但在近百年时间里,赵国都受到周边强国的压制,南有魏韩,西有秦,东有中山、齐,北有三胡“东胡、楼烦、林胡”,陷入四面为敌的局面。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在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下即位,随后审时度势,调整对外战略,南面与韩国联姻抗衡魏国,与宋国结盟抗衡齐国,重赂楼烦攻打燕国,以实力不足为由拒绝五国相王,并将进攻重点调整为中山国和三胡。在对外作战中,赵武灵王发现代郡骑兵机动性快,对中原车兵有着极大的优势,于是说服宗族大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胡服骑射,即着装上放弃宽衣搏带,改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军事上放弃车兵及相应战术,推广单人骑兵及弓驽兵。变革初期,代郡是赵国唯一具备骑兵作战经验和大量生产战马的地区,赵武灵王一方面选派大量代郡兵士到内地教习原先的车兵学习骑术、战术,选用优秀兵士作为各级军官,而代郡的人见到待遇丰厚也纷纷南下就职;另一方面加大对代郡的生产支持,加快代郡经济发展,尤其是战马生产,为大规模普及骑兵提供直接支持。在这之后,代郡成为赵国对抗中山、三胡和燕国基地。中山国,腹心之患在赵国所有邻国中,中山国的隐患最为致命,一是依托太行山脉,地势易守难攻,且将赵国国境南北隔断,严重影响赵国的国防安全。

二是中山国为白氐之后,民风彪悍,战力很强,与赵国对峙不落下风。三是经常与齐国、魏国勾结,共同出兵攻打赵国,让赵国应接不暇。因此,历代赵国君主无不把中山国作为重中之重,但都没有得逞,而代郡位居中山国之北,沿太行山南下可大大降低中山国的地理优势,因此赵国攻打中山国时会让代国一同出兵。如“二十年,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二十一年,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最终,赵国凭借胡服骑射变革后的新部队、新战法,于公元前296年灭掉中山国,使赵国地盘拓展,国土环境好转,与代郡的联系更加密切。三胡,疥藓之疾三胡,是指赵国北部边境的游牧民族部落,从东到西分别是东胡、楼烦、林胡,因为生活方式特性,时常南下骚扰赵国边境,也让赵国不得不安排常备军防御,而且对方多骑兵,来去自如,传统车兵根本无法制止。最初赵襄子夺取代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想通过地理和军事上来制衡三胡。赵武灵王在取得对中山国的军事胜利后,数次乘势北上攻略胡地,如“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惠文王)二年,主父(赵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致其兵。”后来,东胡叛乱,驱使代郡人一起,赵惠文迅速出兵平定,确保了对代郡的绝对控制,从而避免了事态扩大,“二十六年,取东胡欧代地。”

燕国背盟偷袭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大量成年男丁和士兵,国力大损,燕王主动与赵国建立盟约,从赵国回去的燕相栗腹提出赵国势力很弱,可以趁机攻打,于是燕国派兵攻打赵国鄗、代两地。赵国对燕国这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的举动非常愤怒,于是派廉颇为将,出兵反击燕军,在鄗击杀栗腹,在代地俘虏卿秦、乐乘,当时代郡派部队跟随廉颇一同作战。廉颇不仅把燕军打败,还一路攻打到燕国都城,几乎要把燕国灭掉,使燕国不得不割地求和。这大大补充了赵国在长平和邯郸之战中失去的人口,帮助赵国加快恢复的速度,而这次对燕作战的胜利,一方面是廉颇优秀的指挥,一方面要靠代郡本地的武装支持。随后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燕国把葛城、武阳和平舒给赵国,赵国把另外三城给燕国,其中平舒是代郡的重要城池,说明赵国还是很重视代郡的完整,及对燕国的防范。而代郡在赵国存在的后期,对其提供了巨大武装支持。赵国经过长平、邯郸两战,南部各地的战争潜力几乎被损耗一空,而当时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大幅度削减代郡、雁门等北郡的防御力量。随后,边军统帅李牧以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步兵五万人、弓兵十万人,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人,乘机又灭掉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使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大大缓解了北方边境的防御压力,也使得这些强悍的边军将士可以南下支援赵国。

赵悼襄王即位后因处理不当导致廉颇和乐乘出逃,只得调李牧入朝一跃成为朝廷重臣。这不仅是因为他战功卓著,更是因为他身后的边军势力。李牧随后率军四处出击,屡屡获胜,一改邯郸之战后赵国颓势,公元前243年,李牧攻占燕国武城、方遂;公元前233年,李牧在宜安大破秦军十余万,迫使秦将桓龁奔燕;前232年再次击败来犯的秦军,但随后赵王中了秦国离间之计,自毁长城将李牧杀死,次年赵国灭亡。赵国晚期一度在李牧的成功攻守下有了中兴势头,这些都仰仗代郡、雁门等北郡兵士,既确保邯郸政权的稳定,又帮助赵国在燕国等开疆拓土,防守反击秦国入侵。而代郡势力的独立,则对赵国而言是福祸参半的。由此代郡戎胡的势力,占据赵国大半朝堂。赵国自开始便有与戎狄通婚的传统做法,如赵襄子的母亲是赵简子的翟国婢女,姐姐又嫁给代王。此后代国加入赵国后,赵国君主为了笼络当地大族,势必继续联姻或通婚,所以历代赵国君主有很大的代郡血统的,会对代郡相关势力给予扶持。胡服骑射以后,赵国政权逐渐胡化,代郡作为最早进入赵国的戎氐地区,得到优先照顾,除了军事实力,经济和民力也不弱,几乎与赵国老都城晋阳、新都城邯郸并列。赵国国风也受到影响,刚烈、勇猛、顽强,使赵国能与巅峰时期的秦国屡屡硬抗。此外,因为胡服骑射的影响,赵国文臣武将中有很大比例的戎狄人或是胡化人,在朝堂上与坚守中原道统的人并列一堂,而且随着建功立业,对朝局的影响不可小觑,例如支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相国肥义便是白氐人。另一方面北地边军将领在后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廉颇被封信平君,代郡的尉文是其封地,李牧被封武安君。

在此过程中,代郡数次成为赵国兵变诱因。因为代郡重要性,赵国历来有封宗室执掌代郡的安排,而代郡本身在地理、习俗、军事等方面具有较高独立性,很容易形成独立小王国势力,让赵国屡次因代郡发生内乱。赵襄子因为父亲赵简子废嫡立庶,对其长兄、原太子伯鲁非常愧疚,因此没有把嗣位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伯鲁一脉,伯鲁的儿子成君死得早,就立成君的儿子赵浣为太子。当时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正在代郡,于是出兵赶走赵浣而自立,可惜没有那命,一年后就死了。国人都认为立赵桓子不是赵襄子的本意,于是杀死赵桓子的儿子,重新把赵浣迎接回来即位。赵武灵王最早迎娶韩国公主为王后,生下儿子赵章立为太子,因韩后死得早,赵武灵王又立宠妃吴娃为王后,生下儿子赵何。赵武灵王见赵何非常贤能,加上又宠爱他母亲,于是又改立赵何为太子,之后禅位给他,让相国肥义辅佐,自己称主父。赵武灵王为了弥补赵章,封他在代郡为安阳君,有次见身材高大的赵章向还很年幼的赵何行礼时,心中很是愧疚,于是想把代郡分出去立国,由赵章任代王,但被相国肥义劝阻。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於其弟,心怜之,於是乃欲分赵而王章於代,计未决而辍。赵章原本就不服赵何,见父亲有意培养自己,于是乘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在沙丘宫宴游时出兵攻打。结果被赵惠文王及另一位公子赵成击败,赵章跑进赵武灵王宫中,赵成部将李兑于是把行宫围起来,因为担心最后自己会被以谋反名义灭族,干脆直接围了三个月,在确定赵武灵王和赵章死后才解围。赵惠文王知道后才发丧,不过没有作太大株连,避免赵国陷入新的内乱。

到了战国末期,代郡成为赵国最后的抵抗基地。赵悼襄王在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时,仍然废长立幼,废贤立愚,他纳妓女为妃,并废除与正妻所生长子赵嘉,而立品行不端的赵王迁为太子。公元前228年,秦国王翦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随后,赵国宗室及大臣退往代郡,拥立原长子赵嘉为王,史称代国。赵嘉在代郡与燕国形成攻守联盟,继续率领军民抵抗秦国达六年之久,但因与秦国实力过于悬殊,直到前222年燕国被灭后,代国被秦将王贲灭掉。代郡开赵国胡风之先例,又引发胡服骑射,对赵国军事直接和间接帮助不可忽视,但因为实力过强,有国中之国的迹象,有屡屡酿成内乱,但在救亡图存之时,又成为赵国最后拖延的据点。可见代郡对赵国确实如一把双刃剑,是护主,还是伤主,要看主人怎么使用。纵观整个先秦时代,频繁战乱催生出无数名将与军事家,也塑造出一批顶级劲旅形象。譬如开创职业兵先河的魏武卒,擅长使用各类装备的齐国技击之士,以及最为神秘的赵国骑兵。然而,如此出类拔萃的精英部队,居然在至关重要的长平之战中自动隐身。虽然寥寥数百字的记载可能存有大量遗缺,但也说明其并非赵国军事体系内的中流砥柱。公元前3-4世纪,赵武灵王是战国史上最著名的诸侯之一。虽然有过不少功绩,但能被后人铭记的还是胡服骑射。然而,这次军事改革可能并不彻底,所受助力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般艰难。早在战国初年,赵国所处环境就相当特殊,恰好位于传统的农耕区与北方半牧区之间。尤其是河套阴山脚下的代郡,生活着大批向王室效忠的骑马武士。他们不由普通大夫驾驭,最高管理者甚至能拥有“君”封号。

因为长期与更北方的林胡等戎狄群体交手,自发产生出一些学习胡人风格的轻装弓骑兵部队。而代郡,实际上是赵国的独立附庸。赵武灵王继位后,为强化对代郡控制,才将最高长官的封号由君改成郡守。即便如此,本地仍旧保留着相当自主权,可以统一节制下属的各个县级单位。同时,赵武灵王花不少力气加强对北方其他地区的扩张。不仅一再打击东面的劲敌中山国,还从秦国手中抢来河套的额外部分,乃至夺取林胡与楼烦等蛮族聚居的雁门郡和云中郡。戎狄后裔的中山国是赵王势力扩增路上的重要部分。至此,赵国不得不面临更多北方蛮族的军事威胁,势必发展自己的独立骑兵部队。显然,过去那种只能从代郡抽调辅助部队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才迫使赵武灵王寄出胡服骑射改革,让军事体系能适配国家的地缘变迁。如此一来,赵国的骑兵来源大幅度增加。除原先的代郡青年,也包括赶来投诚的蛮族老手、最后才是包括都城邯郸在内的南方区域,根据需要将一部分战车部队改组成轻骑兵。赵武灵王还将一些收缴来的贵族私藏奴隶发配过去,将他们训练成专业骑手。至于说到胡服骑射是一种改良,而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放眼当时的东亚地区,战车依旧是大部分军队的主要机动力量。骑兵则是可有可无的次要选择,经常连独立编制都不具备。因此,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不过,赵武灵王的初衷只是改良,而不是对过去体系的全盘否定。因此,直到战国末年的名将李牧迎击匈奴,还是在用战车部队充当绝对核心。而真正作战的主力则是大量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