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悟空传》:向狂妄的少年时代致敬
现在从小就伴随着手机里面五光十色的APP长大的孩子们,可能已经很难相信,我们八〇后曾经在蹲厕所的时候只能看洗发水配方解闷。在2000年以前,没有APP,没有智能手机,甚至没有电脑,孩子们能拥有的乐趣来源,除了平时嬉戏玩闹外,就只有电视机。
1986年版《西游记》电视剧对我们八〇后这代孩子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它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绚烂的幻想世界中,让我们领略到无穷的风景。所以就像我们成长途中的金庸小说、周星驰电影、《灌篮高手》漫画一样,六小龄童扮演的孙大圣在我们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痕。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只要一听见《西游戏》片头曲依然会激动得立刻想要打开电视机——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可以称为“西游记情结”。
不过,待我年纪稍大一点儿,大概是刚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发现了《西游记》中有一个矛盾之处: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和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从灵台方寸山学艺归来之后的孙悟空,艺高人胆大,桀骜不驯、野性不改,在花果山称大王,篡改生死簿,还两次公开挑战天庭,所向披靡、威风凛凛。而后被如来佛祖收服,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再出世的时候,尽管面对妖精依然会有一丝骄狂,这时候的孙悟空却几乎完全收敛起了自己的妄念,一心保护师父完成取经任务。
后来看了《水浒传》,我不免拿孙悟空和宋江两个角色来对比。孙悟空和宋江的人生轨迹其实很像,孙悟空不就是招安成功的宋江,宋江不就是成佛失败的孙悟空吗?但是电视剧中的宋江是猥琐、卑怯的,而取经路上的孙悟空依然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我很早就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特别是在读过小说原著之后,我发现电视剧已经对这一根深蒂固的矛盾做了相当程度的美化或曰柔和化。与剧中那个柔弱善良的美少年完全不同,书中的唐僧居然是一个人情练达、油腻圆滑的中年男人,对佛法的理解甚至还不如孙悟空,孙悟空足足半本书都在给唐僧讲佛法。这难免让我们这些把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当成人生偶像的中二少年心中生出不平:你可是无所不能、天下无敌的孙大圣啊!怎么能仅仅为修成一个狗屁“正果”,就老老实实地甘心给唐三藏这个废物当奴仆?反过来说,如果把那位兢兢业业斩妖除魔的取经路上好员工当成自己的偶像,也无法接受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哪一家洞府的妖精能有孙悟空自己更具破坏力呢?
要么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错了,要么是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错了,总有一个是错的。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西游记》的原著并不是像《红楼梦》那样,出自某一文人的原创,而是由某一个可能叫吴承恩也可能不叫这个名字的人收集、整理大量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话本之后,再改编而成的。大闹天宫的故事和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故事很可能并不是出于同一人之手,甚至可能不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传说,捏合到一起后,逻辑上出现漏洞也在所难免。
如果我们只是一个考据派,那么发现“真相如此”,可能也就差不多放下这个执念了。但事情有趣就有趣在这里:正是这种逻辑漏洞,给我们现代人留足了解构和重新诠释的余地。诸多解构作品中,1995年,香港喜剧明星周星驰领衔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系列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影片中,五百年前的孙悟空因为受不了唐僧苍蝇一样的唠叨奋起反抗,却被观世音菩萨轻易捏死,转世投胎成为一名山贼“至尊宝”。女仙紫霞用“月光宝盒”穿越时空,阴差阳错之下爱上了至尊宝,却为保护后者死在了牛魔王手中,为了给紫霞报仇,至尊宝终于还是戴上了那宿命一般的金箍,忘记尘世前缘,跟随唐僧再次踏上取经之路。
因为过于超前、晦涩以及无厘头的后现代表达,《大话西游》刚刚上映时反响不佳,却意外在大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轰动一时,迅速成了当时最红的“爆款”,就连电影中的台词也成了初代网民聊天必用的流行语,甚至直到现在,仍有人为之念念不忘。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因为,它恰好切中了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命脉:他曾经试图反抗,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沉重的命运。在至尊宝决定戴上金箍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作为英雄的人格就已经死去了,活着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躯壳。
就像片尾夕阳西斜下,人生圆满无憾的武士说的那句:“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此后不久,一个网名叫“今何在”的年轻人在新浪“金庸客栈”BBS上,写出了后来被认为是大陆网络长篇小说开山之作的《悟空传》。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大话西游》是《悟空传》的灵感来源之一。今何在笔下的孙悟空同样是一个反抗命运的悲剧英雄,同样深爱着一个名叫紫霞的仙女。但是与《大话西游》相比,《悟空传》有三点不同,也正是这三点不同,让它打动了我们这代当时正年轻的八〇后一代人。
其一,《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反抗的是虚无缥缈的命运本身,而《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反抗的则是操纵命运的满天神佛。至尊宝想要的仅仅是不去取经的自由,而孙悟空想要的,除了自由之外,还有自身价值被人认可、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自身才华得以施展——更重要的是,把命运真正握在自己手中。
比之《西游记》,《悟空传》将“命运”具象化,把向往自由的年轻人和代表威权的神佛之间更加血淋淋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在道貌岸然的神佛眼里,不受他们操纵的就是“妖”,既然是妖,就要被赶尽杀绝。小说中孙悟空代表千百万年轻人发出了惊天一问:“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儿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地上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这是对强权堂堂正正发出的怒吼,就如当头棒喝,没有一个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年轻人不受震撼,从而深深迷恋上这部横空出世的作品。
其二,《大话西游》中的故事核心人物仅仅是至尊宝(孙悟空)和紫霞仙子二人,而在《悟空传》中,反抗神佛的是一群人。孙悟空和紫霞、玄奘(金蝉子)和小白龙、天蓬(猪八戒)和阿月、阿瑶等“小妖精”,甚至就连沙和尚这个被天庭派来监视他们的“卧底”,都在控诉命运不公。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身份,反抗的理由不尽相同,就像年轻人群体中每个人的理想和诉求也不尽相同。但他们一样有着对受他人操控的不平、对掌握人生的渴望,以及那青春张扬的狂妄。
其三,《大话西游》中的语言虽然带有周星驰特有的“无厘头”风格,剧情也十分飞扬跳脱,但是叙事手法依然算得上中规中矩。《悟空传》则大为不然,它借鉴了西方文学“意识流”式的写法,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或主观意识。同时,由于今何在是在网络上即兴写作,故事情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特征,以至阅读起来会略显晦涩沉重,带有明显的先锋实验色彩。但恰恰是这种从“我”出发的思考角度,这种随心所欲随性而动的飘逸挥洒,恰好切合了同样年轻的读者的心理。我们同样迷茫、同样愤怒、同样惶惑、同样不安,《悟空传》是张扬肆意的怒骂与叛逆,是对“正道”的反抗,而我们,也恰好正想看到这样的怒骂与叛逆,正想看到这样的反抗。
在那个“中二病”流行,甚至一度侵染主流文化的时代,《悟空传》成了打动无数人的“网文经典”。今何在凭借这本书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
更令人唏嘘的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最认同《悟空传》所代表的自由、反抗、蔑视权威精神的人,依然是八〇后这代读者,这从该书豆瓣平均分逐年走低就可以窥见一二。到底是年轻人变得越来越保守了,还是以前被《悟空传》打动过的人已经被磨平了棱角?我不得而知。但是,即便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即便如今回想起当年的自己都恨不得脚趾抓地抠出三室一厅,但初读《悟空传》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感受,却仍然不受控制地盘桓在我的脑海中。玄奘那句看来中二,那时却振聋发聩使人热泪盈眶的宣言:“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也仍然保留着一丝震撼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