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奶牛场养殖实用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奶牛场基础建设准备

奶牛场规模与布局

(一)建设规模

奶牛场建设应综合考虑资源、资金、技术、经济合理性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在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以此为依据确定建设规模和水平。大型奶牛场成年母牛存栏一般大于 800 头,中型奶牛场成年母牛存栏400~800 头,小型奶牛场成年母牛存栏 200~400 头。

(二)建场条件

1.场址选择

奶牛场建设符合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避开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区域。

2.区域环境

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的平坦地带;丘陵、山地应选择阳坡,坡度不大于 20°。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对奶牛养殖无危害性,且以沙壤土为宜。地质结构稳定,能够满足工程建筑要求。同时,考虑当地的气候、湿度、年降雨量、主导风向、风力等气象因素。地形开阔整齐,且宜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3.防疫环境

当地或附近区域青贮和干草等饲料资源丰富。有专用车道直通到场,交通便利。距居民点、交通要道 1 000 m以上,周围 1 500 m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其他畜禽养殖场、屠宰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且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环境严重污染区、畜禽疫病常发区不得建场。

4.水源电力供应

地下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给有保障。与已有输电线路(包括地上线路和地下电缆)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三)建设规划与布局

应充分利用场区原有地形、地势,在满足采光通风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建筑物朝向。建筑紧凑、布局合理、方便生产,在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考虑到未来改造和扩建的需要。

场内一般分为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等。各功能区按全年主导风向依次排列,距离不低于 50 m,并用围栏或围墙隔开。场区周围设置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围墙与一般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 3.5 m,与牛舍的距离不小于 6 m。场区大门宜采用自动伸缩门,设在场区主干道与场外道路连接且位置相对较低处,门宽 6~8 m。

1.生活管理区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并紧邻场区大门内侧集中布置。生活管理区主要布置办公室、财务室、接待室、档案资料室、职工生活用房、人员和车辆消毒设施等。场区大门口应设置门卫室、消毒室和车辆消毒池,车辆消毒池长 6~8 m、深 0.3 m。消毒室应安装喷雾消毒设施和紫外线消毒灯。

2.生产区

生产区主要布置牛舍、饲料库、挤奶厅、人工授精室等。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泌乳牛舍应靠近挤奶厅,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各牛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消毒垫等设施设备。

饲养区建在牛场中间位置,包括相对独立的牛舍、运动场、产房和犊牛舍等。

饲料库与饲料加工车间设在饲养区之前、办公区之后,位置应方便车辆运输。

草场设置在饲养区的侧向,方便向牛舍运输饲草。草场内建有青贮窖池(或青贮塔)、草垛等,有专用的通向场外的通道。草垛距房舍应在 50 m以上。

挤乳厅设在距牛舍较近的位置,有通向场外的通道,牛奶存放间设在挤乳厅一侧。

3.隔离区

主要布置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牛处理及粪污储存与处理设施,设在饲养区的下风处,距最近牛舍 300 m以外。隔离区内设施有明显的分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粪污等废弃物储存场所应有防渗漏、溢流和雨水进入等设施。粪污处理区应有单独的对外出口,北方地区应考虑预留一定的冬季粪污堆积空间。粪沟建设要考虑地区冻土层深度。

各功能区建设

(一)牛舍设计

牛舍建筑模式要与奶牛生理阶段相匹配,建筑规模与奶牛群各阶段规模相匹配,建筑类型应满足奶牛生产技术需要。

1.牛舍种类

分为泌乳牛舍、干奶牛舍、产房、0~3 月龄犊牛舍、4~6 月龄犊牛舍、育成牛舍和青年牛舍等。牛舍宜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多栋时宜采取长轴平行并列布置。成母牛舍和育成牛舍为散栏式。

2.建筑结构

地基深宜超过冻土层(150~180 cm)。墙体应有保温隔热功能,砖墙彩板围护结构应设 1.2~1.5 m高的地上砖混墙体做基础。门宜采用保温推拉门或双开门。采用有窗密闭式牛舍,采光系数不小于 1/10。较大跨度的泌乳牛舍宜采用钟楼式或半钟楼式,其他牛舍宜采用双坡式。舍顶应坚固结实、防水防火、保温隔热,具有抵抗雨雪、强风等能力。通气孔设在舍顶,为牛舍面积的0.15%左右。

3.舍内设施

可采用金属材质悬臂式隔栏牛栏,颈枷下部向牛床外侧倾斜 5°~ 10°。牛床尺寸见表 1–1。牛床坡度 1°~ 1.5°,牛槽端位置稍高,并铺一定厚度的沙土、锯末或碎秸秆等垫料,或使用粪污资源化处理的牛床垫料,也可使用橡胶垫层。可在牛床间设置钢管隔栏,长度为牛床的 2/3。

表1-1 牛床规格

成母牛产栏面积应大于 8 m2/栏,设置独立的排污系统。犊牛栏面积2.5~8.0 m2/头,犊牛数控制在 20~30 头/群为宜。犊牛舍应设置转群通道。犊牛还可以放入独立的犊牛岛饲养,配备牛奶、饮水、精料及干草饲喂设施。犊牛岛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吸吮。

(二)挤奶厅设计

挤奶厅是奶牛规模化生产中重要的配套设备。挤奶厅包括待挤区、挤奶台、挤奶坑道、挤奶设备、设备室、储奶间、更衣室等。挤奶厅面积应符合牛场生产规模,单次挤奶不超过 6.5 小时。挤奶区、贮奶室墙面应进行防水处理,地面应进行防滑处理。采用厅式挤奶机可提高牛奶质量和劳动效率,分固定式和转动式。固定式有直线形和菱形两种,转动式根据母牛站立的方式则有串联式、鱼骨式两种。

直线形挤奶厅将牛赶到挤奶厅内的挤奶台上,成两旁排列,挤奶员站在厅内两列挤奶台中间的地槽内,完成一边的挤奶工作后,接着去进行另一边的挤奶工作,随后,放出已挤完奶的牛,放进一批待挤奶的母牛。此类挤奶设备经济实用,平均每个工时可挤 30~50 头奶牛。菱形挤奶厅除挤奶台为菱形(平行四边形) 外,其他结构均与直线形挤奶厅相同。挤奶员在挤奶台一边操作时能同时观察其他三边母牛的挤奶情况,工作效率较直线形挤奶厅高,一般在中等规模或较大的奶牛场中使用。

串联式转盘挤奶厅是专为一人操作而设计的小型转盘,转盘上有 8 个床位,牛的头尾相继串联,牛通过分离栏板进入挤奶台。根据运转的需要,转盘可通过脚踏开关开动或停止。每个工时可挤 70~80 头奶牛。鱼骨式转盘挤奶厅与串联式转盘挤奶厅相似,所不同的是牛呈斜形排列,似鱼骨形,头向外,挤奶员在中央操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挤奶台的面积。一人操作的转盘有 13~15个床位,两人操作则有 20~24 个床位,配有自动饲喂装置和自动保定装置。其优点是机械化程度高、劳动效率高、省劳力、操作方便,但设备造价高。

1.待挤区

待挤区通过挤奶通道与泌乳牛舍相连,宽度大于挤奶厅。待挤区内设服务区、回牛走廊、防暑降温系统、饮水槽等设施。待挤区面积为 1.5~1.8 m2/头,地面坡度 2°~ 3°,与挤奶平台平齐连接。建议配置自动赶牛门。

2.坑道设计

坑道深度依据挤奶工身高设定,挤奶工肘关节高出挤奶平台 15~20 cm为理想深度。

3.挤奶机选型

鱼骨式适用于 32 位(2×16)以下或全群 500 头以内的小型牧场,便于乳房检查,但出牛时间长,挤奶工走动时间较长。并列式投资较少,出牛速度快,坑道距离短。转盘式挤奶效率最高,但要求奶厅跨度大,投资较高。

4.通道设计

通道分为进牛通道和回牛通道。通道宽度为 4 m左右。通道拐弯处避免直角弯和突出物,防止划伤牛体。地面建议铺设防滑橡胶垫。

5.储奶间设计

计算好储奶罐容积,储奶罐容积=批次挤奶量×挤奶次数/(运奶次数×0.85)。

制冷罐:挤奶后 2 小时内降温至 2~4 ℃。

储存罐(奶仓)保温性能:24 小时回温 1~2 ℃。

(三)饲料加工区设计

饲料加工区包括饲料库、青贮窖和干草棚等设施。青贮窖宜为地上式,采用砖混或浇筑结构,高 3~4 m,长 30~60 m,出口处设置青贮汁液排放沟。青贮窖容量应保证每头牛每年 7 t以上。精料库的入料口设在辅助生产区内,出料口设在生产区内。因精料涉及品类较多,通常设置多个间隔仓位。精料应满足 2 个月用量。干草棚应建在地势高、干燥处,做好防雨措施,能储存 6 个月用量的干草。

以300 头规模奶牛场为例,饲料设施库存容积:干草棚可按 280 kg/m3、堆高 4.5 m、存贮 6 个月的饲喂量设计,饲料库可按 700 kg/m3、堆高 2.5 m、存贮 2 个月的饲喂量设计,青贮窖可按 650 kg/m3、堆高 4 m、存贮 13 个月的饲喂量设计。干草棚与牛舍及其他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 50 m,且不在同一主导风向上。

(四)运动场

传统的中小规模牧场还需有专门的适用于奶牛运动的场所,其建设要求如下:

1.面积

运动场的长度应与奶牛舍长度一致对齐为宜,宽度根据养殖量等因素而定。放养密度,按成年牛(20~25 m2)/头、育成牛(15~20 m2)/头、犊牛(5~10 m2)/头设计。

2.地面

运动场地面应平坦、中央高,向四周方向有一定的缓坡;或从靠近牛舍的一侧向外侧有一定的缓坡。地面宜用三合土或沙土夯实铺置,且周边设置排水沟。

3.划区

运动场可按 50~100 头的规模用围栏分成小的区域。应在运动场边设置饮水槽,按每头牛 20 cm槽位配置一定数量的水槽。

4.围栏

运动场周围设有用钢管或水泥桩柱建造、高 1.0~1.2 m的围栏,栏柱间隔 2~3 m。运动场四周应建有排水沟。

5.遮阳棚

运动场上可设置钢架结构遮阳棚。

(五)辅助设施设计

1.供电设施

电力负荷为民用建筑供电等级二级。自备电源的供电容量不低于全场电力总负荷的 1/4。

2.给排水设施

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合一的给水系统。场内应设有水源贮存设施和净化设施,供水能力按每 100 头存栏奶牛每日供水 30~50 t设计,且供给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规定。

排水应实行雨污分流制,污水由地下暗道排放,雨、雪水设明沟排放。

3.消防设施

建筑设计应符合消防安全的相关规定。消防通道可利用场内道路,室内配置灭火器。各项电器、水泵均采用接零保护。

4.场内道路

场内道路与建筑物长轴平行或垂直布置,场内道路应分净道和污道。净道与污道严格分开,尽量避免交叉。道路与建筑物外墙最下部距离,若无出入口以1.5 m为宜,若有出入口以 3.0 m为宜。

场内道路最好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也可用平整石块或石砾铺置。净道宽3.5~6.0 m,路面横坡 1.0°~ 1.5°,纵坡 0.3°~ 8.0°,转弯半径不小于8 m;污道宽 2.0~3.5 m,路面横坡 2.0°~ 4.0°,纵坡 0.3°~ 8.0°。

5.标高设计

舍内地面标高应高于舍外地面标高0.2~0.4 m,并与场区道路标高相协调。场区道路设计标高应略高于场外路面标高。场区地面标高除应防止场地被淹外,还应与场外标高相协调。

场区地形复杂或坡度较大时,应做台阶式布置,且能满足正常行车需要。实行雨污分流,对自然降水采用有组织的排水;对场区污水采用暗管输送,集中处理。

6.场区绿化

应种植适合当地生长,对人畜无害的花草树木,以改善牛场环境条件和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同时也能起到隔离作用为原则。场区绿化率不宜低于 30%。

各功能区可种植杨树、榆树等,并在其两侧种植灌木。场区道路两侧宜栽植塔柏、冬青等四季常青树种。在运动场的南、东、西三侧,应栽植 1~2 行枝叶开阔、生长势强、冬季落叶后枝条稀少的树种(如杨树)作为遮阳林。树木与建筑物外墙、围墙、道路边缘及排水明沟边缘的距离不低于 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