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惠民 泽垂永世
——陈浑
陈浑(约140年—?),字子厚,杭州桐庐人,富阳侯陈硕之子,封余杭侯,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出任余杭县令,去世后安葬于山清水秀的西湖龙井村十里琅珰山上。陈浑体察民情,治理水患,为政惠民。县人称陈浑之功为“百世不易,泽垂永远”。百姓感念其德,在南湖塘上建陈明府祠(俗称天曹庙)以祀。五代长兴四年(933年),吴越国国王钱元瓘追封余杭县令陈浑为太平灵卫王,又建太平灵卫王庙祭祀。《西溪怀古诗》卷上《天曹庙怀陈浑》记载:“汉熹平中,令兹邑筑南溪塘三十里,号曰南湖,民怀其德,立庙湖上。唐长庆中,封太平灵卫王,俗所祀天曹神是也。”明代成化年间,余杭人曾在南湖塘上建三贤祠(惠泽祠),三贤便是兴修水利、惠泽于民的三位余杭县令——东汉陈浑、唐代归珧、北宋杨时。明代进士邹干《惠泽祠碑记》评价:“三贤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不同,然为政泽民,有功于水利,则同一心也,苕之民至今赖之。”表达了对三位先贤惠及余杭、泽被后世的感怀与恭仰。
水利事关民生,余杭设县两千余年来,主政者为政之首便是兴水利、治水患,丝毫不敢懈怠。东苕溪位于杭州西北,杭嘉湖上游,处于浙西山区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东苕溪集天目万山之水,流域又多暴雨,山高坡陡,滩多流急,奔涌直下,下游余杭境内地势平缓而河道狭仄,每遇汛期便泄水不畅,经常泛滥成灾,湮没田庐,导致“野不可耕,邑不可居。横流大肆,为旁郡害”,民不堪其扰。县令陈浑在一场水灾后走马上任,看到这个昔日的鱼米之乡满目疮痍,体察民情、心系民生的他便暗下决心根治水患。东汉熹平二年(173年),陈浑为探究水患成因,多次翻山越岭查勘周边地情、水情,相形度势,因地制宜,发动十万民众于县城西南围湖筑塘,分杀苕溪水势,使两岸百姓免受洪涝之害。城内城外的余杭民众闻听要围湖筑堤,欢欣鼓舞,奔走呼告,各家男女老少积极响应,纷纷自带劳动工具挖土筑堤、凿石垒堰,争先恐后参与到围塘筑堤中来。不久,一道长堤便横亘而生。这道蓄水长堤所围聚之湖,因居余杭城南,故称南湖。湖分上下,沿溪为上南湖,塘高一丈五尺,周围三十二里;依山者为下湖,塘高一丈四尺,环山十四里,湖面六千余亩。在湖西北凿石门涵,可导引苕溪水入湖,这样大水时南湖可以起到蓄滞洪区的作用;在湖东南角修建五亩塍、滚水坝等用以泄水,使水流徐缓而出,这样下游不至于大水漫灌。又沿南苕溪增设水闸堰坝数十处,遇旱涝时可蓄可泄。而且南湖的功能不仅仅是分洪,兼有灌溉之利,周围千顷良田从中受益。至今东苕溪流域南部(自杭州至嘉兴一带)仍受其利。《舆地志》记载:“东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修堤防,开湖灌溉县境公私田一千余顷,所利七千余户。”1991年,日本东京大学斯波义信教授曾专门考察了南湖滚水坝,对中国古人构筑滚水坝泄洪的智慧与创举赞叹不已。
《咸淳临安志》书影
陈浑在任内,还组织将原位于南苕溪之南的余杭城,北移至山前地势高亢之地,这样苕溪水患便对余杭城影响甚小。迁址之后,余杭新城“背观国山列嶂,面临苕溪,环抱如玦”,背靠群山,面临苕溪,形成“后有靠,前有照”的风水格局,为城池的发展建设提供更有利、更安全的地理环境。此外,他还组织民众修建城门,挑挖护城河,使余杭城不再受水患威胁。其后的历史时期,虽有再迁余杭城之举,但很快又迁回陈浑所选旧址。陈浑还在苕溪之上修建通济桥,便利两岸民众往来。在百姓心中,他“治水利、迁城墉”,居功至伟。
陈浑在东苕溪南岸筑塘以后,历代曾相继修筑堤塘,最终筑成苕溪的右岸大堤——西险大塘。西险大塘可对东苕溪进行有效的行洪、分洪、防洪,使下游杭嘉湖地区免受苕溪洪水的侵袭。有了陈浑始筑的西险大塘这道坚固屏障,杭州城才从泛滥成灾的洪水漫漶中解脱出来,慢慢变得宜居起来,农业逐渐发展,人口逐渐稠密,最终形成了杭州这座城市。所以说,没有西险大塘就没有杭州,西险大塘是杭州的第一条生命防护线。东汉余杭县令陈浑也可以说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第一大功臣。而且陈浑组织修筑的南湖工程及西险大塘,把苕溪水向北引向瓶窑、德清注入太湖,使得西溪湿地从古河道、河漫滩变成了湿地地貌,为西溪湿地成为风景秀美的国家5A级景区奠定基础。
陈浑在余杭县令任上,以科学家的过人智慧和政治家的宏大魄力,完成了泽被后世的东苕溪水利工程。明代官员金学曾《南湖告成记》评价南湖工程:“天目诸山之水进注苕溪,分注石门港,由石门港逶迤而入,汪汪淼淼,汇成巨浸,是为南湖,其下流杭嘉湖三郡受之。盖若居停然潴积有区,用以缓其澎湃之势,不致冲溃难御而叹。旱时引溉沟塍三郡,咸被其泽。数百年来称东南一大利薮矣!”600多年后的唐宝历年间,归珧出任余杭县令,时南湖年久失修,堰塞严重,归珧循陈浑所建旧迹,不但重新修浚了不断淤塞的南湖,还在东苕溪及其支流北苕溪、中苕溪之间的三角地带,辟成一个北湖滞洪区,周六十里,面积约3倍于南湖。这样,就形成了汛期先启用北湖、不敷再启用南湖的滞洪格局,缓解了余杭县治和西险大塘的汛期压力。北宋杨时为余杭县令时,竭力阻止权臣蔡京欲蓄水增胜葬母于南湖之侧,使南湖蓄洪功能免受侵害。如今,始于陈浑并经历代修建的东苕溪工程这一“江南都江堰”,正在继续发挥防洪功效,展示时代赋予的新的辉煌。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绘本《浙江全图》中的南湖、苕溪
参考文献
[1]张吉安,主修.朱文藻,纂.崔应榴,董作栋,续纂.余杭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2]《余杭县水利志》编辑组.余杭县水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4]《杭州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水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王露,王国平.西溪专题史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