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该带孩子的时候带孩子,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在每一个当下都做到全心全意。
——王阳明先生从我们的认知来说明这个问题。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教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译文
有人问:“人的心和事物是同体的,就像我们的身体、气血和所有器官原本是交流在一起流通的,所以是同体。从这个角度看,人心和事物是同体的。但是我们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异体了,与禽兽草木相比就更远了,为什么还说是同体呢?”
先生说:“你只是从人与万事万物的关系上感觉的,但其实不仅禽兽草木,就算是天地也是与我们同体的,鬼神也是与我们同体的。”
向先生详细请教。
先生说:“你看这天地之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回答说:“听说人是天地的心。”
先生问:“人为什么是天地的心呢?”
回答说:“只有人有灵明,所以才有认知、有感觉。”
先生说:“可见充满天地中间只有人的灵明,都是人们的感知、人们的认知,人只是因为有肉身,好像天地隔绝了。而我们的感知就是天地的主宰。天没有我们的感知,谁会去仰望它的高远?地没有我们的感知,谁会去俯瞰它的深度?鬼神没有我们的感知,谁会去辨别它的吉凶祸福?天地、鬼神、万物离开我们的感知,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们的感知离开了天地、万物、鬼神,也就没有我们的感知了。所以,我们的感知和天地万物是一气相通的,怎么能分开来看呢?”
又问:“天地、万物、鬼神是千古以来就存在的,为什么没有了我们的灵感知,它们就不存在了呢?”
先生说:“你去看看死去的人,没有了他们的感知,天地、鬼神、万物又在哪里呢?”
认知不同的人,看到的真相不一样。
“灵明”,即认知、感知。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心在天地万事万物之间,与万事万物共同存在,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无论是从别人看,从草木看,从禽兽看,还是从天地、鬼神看,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
从异体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心,它们就存在;我们无心,它们对我们而言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心与万事万物、天地、禽兽、草木、鬼神都是一体的,这种存在并不是指物体的客观存在。
这段话是对我们而言的。我们有生命,去感悟客观规律,就形成了世界;我们的生命不在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客观世界还在,与我们的消失无关。
这就引出这个世界的三种存在方式:
一是脱离人类意志的存在,叫客观存在。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就是客观。二是人类自己有了感知,去感知世界,就形成了感知对象的存在。这种感知不参加任何人欲,无所不存在,和客观规律融为一体,但是它受限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一旦消失,这种感知的存在也就跟着消失了。三是我们带着私欲去认知这个世界,形成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案例1
人欲是怎样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主观的世界呢?说些生活里的小事。
你上班时跟同事闹矛盾,认为都是他们的错,你有很多抱怨,心情不好;下班回家做饭,丈夫说这道菜咸了,你听完一下就愤怒了。
在这两件事里,你的人欲是渴望别人认可自己。你认为在单位不被领导同事认可,回家炒的菜也不被丈夫认可。其实,丈夫只是说菜咸了,但是你忽视菜咸了这个客观事实,你的人欲将其归结为丈夫不认可你。
于是你心想:丈夫不认可我也不是一两天了,他自己不行,还偏偏要贬低我,说我也不行,这样的男人我不伺候了。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因此生气了,就跟他吵架。
这就是你的人欲给自己创造的主观世界,你困在这个世界里,生气、难过。一生气你就把他曾经犯的错也提了出来,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摔了锅碗瓢盆。晚上你创造的世界还在,你气得翻来覆去睡不着,丈夫却睡着了,你的人欲告诉自己,丈夫不重视你,于是你又想:一个重视我的丈夫怎么可能看着我难过?他是不是出轨了?是不是嫌弃我了?……于是整晚上你都很痛苦。
其实,所有事情的起因只是一个客观事件:菜咸了。
菜咸了,按照客观规律,用水过一遍再炒就可以解决,但自己却被人欲创造的主观世界折腾了一晚上,还伤了感情。
案例2
学员问:“我的同事爱发脾气、斤斤计较,要怎么相处?”
答:别人应该大度、宽容、脾气好、能吃亏,这是你的人欲创造的主观世界。你的人欲是要求他随和无私、好说话,最好还能让你占点便宜。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就源于总有一些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讨伐别人,用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要知道,如果别人没有达到你认为的道德标准,那是你对别人的预设崩塌了,不是别人的人设崩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学习各种圣人思想,讲究各种道德标准,不是为了自我约束,而是为了评判他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对待自己却宽容有加。
比如,很多父母教育起孩子来说得头头是道,孩子要脾气好、要努力、要学习好,自己却天天刷手机,也不爱学习、看书,因为一点小事都会大发雷霆。又如,你说他小气、爱发脾气、斤斤计较的时候,其实你自己也在计较,你也有脾气大发火的时候。
其实,所谓道德,只有在拿来约束自己时才有意义,当你用它来讨伐别人时,那它就成了你宣泄人欲的工具。
管好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修行。
案例3
学员问:“我是一名女性创业者,一边想把事业做好,一边想陪伴孩子,不停在两者之间摇摆,甚至两者都没有做好,我该怎么选择?”
答:什么是摇摆?如果你的事业顺风顺水,钱越挣越多,你会摇摆吗?你不会。
你说你要陪伴孩子,如果你不是一个很懂教育孩子的母亲,天天跟孩子在一起效果会好吗?
男人说太忙照顾不了孩子,女人也说要创业照顾不了孩子,但工作和照顾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冲突的事,是每一个当下没做好,把两个当下的事情当作矛盾放在了一起,来作为互相都没做好的借口。带不好孩子的时候说是要创业,创业不成功的时候说是要带孩子,这是人欲形成的主观认知。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工作的时候就认真地工作,回家陪伴孩子的时候就认真地陪伴孩子,他的人生因为你的陪伴而获得帮助,他能收到父母对自己真正的关心和爱。
所以,重要的是,创业的时候就创业,带孩子的时候就带孩子,每一刻都百分之百地投入。
那怎样才算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呢?工作的时候要放下孩子,不要惦记着孩子,不要一边工作一边给孩子发信息。要把注意力百分之百地放在工作上,该处理文件的时候就专心地处理文件,该开会的时候就专心地开会。如果非常关心孩子,可以每隔一两个小时专门抽五分钟时间与孩子交流。
同样,带孩子的时候要放下工作,不要处理公事,尽量不要接打工作电话,更不要一直在孩子身旁玩手机。要把注意力百分之百地放在陪伴孩子上,比如给他讲绘本,陪他跑步、踢球,给他过生日等,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在专心地陪伴他。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投入百分之百注意力的陪伴。
男人也是,很多男人说很忙忽略了家庭,跟家里关系不好。真的是因为忙吗?不是,是因为跟家人交流的水平太差,没有真情。如果男人每天只能和妻子说十分钟话,却都像初恋时一样,那夫妻感情肯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