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上士朱由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开工业巧练精兵,铸新炮再创大明(下)

是日,朱由检一身戎装,坐在工厂外的台阶之上。

新军一连百十号人在连长姜禹的率领下坐在台阶下,经过一个月的队列训练,没有一个人敢妄动一分。

众人面前摆着一个刚铸造好的红夷大炮,这门巨炮长约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如今摆放在众人面前,赫然一个怪兽一般。

红夷大炮早就传到明庭,其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而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袁崇焕之所以在辽东能打几场胜仗,这个家伙可谓是功不可没。

姜禹看着面前的巨炮,百思不得其解,但军令在身,又不敢询问,只好呆呆的坐在前面,等待圣上开口。

朱由检此刻紧闭着眼,努力回想着自己前世当兵时学到的理论,想着如何用众人能听懂的言语,教导这些人成为合格的炮兵。

朱由检想了半天,又觉得那些理论实在繁多,要让面前这些人一时之间马上学会,恐怕难以做到。

但要是慢慢培养这些将士,等到他们彻底掌握火炮使用方法时,恐怕皇太极都抢完回满洲去了。

正当朱由检陷入沉思之际,一旁兴奋至极的徐光启便先说道:“陛下,臣今日听到广渠门方向开了几炮,又想到陛下便在广渠门处,想必也见到了,不知这红夷大炮威力如何?”

朱由检稍稍想了片刻,便说道:“朕试射了三发,一里之内弹道相对稳定,落点也在方圆数丈之内,比起工部制造的火炮好了不少,但论起制作精良的来说,还是差了一些。”

徐光启听得此言,面露笑意,轻声说道:“陛下,这些火炮最妙之地不在此处,而在于每一门炮的弹道、落点都相差不大,臣一开始只以为这分工协作只是提升效率,万万没有想到,今日来看,竟可以把控质量,朝廷制造的火器,边关将士之所以不愿去用,这质量便是其中关键。”

朱由检听得此言敷衍地点了点头,说道:“工部制造的火器,无论是火铳还是红夷大炮、弗朗机炮,由于工部贪污之风盛行,所以质量全凭工匠良心,若是工匠良心好,自然质量稍好一些,但今年以来,贪污成风,早没人愿意认真去做事了。”

朱由检说到这里的时候,脑海中忽地闪过片刻精光,当即连连拍手,说道:“朕为何没有想到!”

朱由检猛地在地上画了个圈,而后又在圈内画了一条条横线,对徐光启说道:“徐卿能否在炮身上加上这样的刻度?”

徐光启微微皱了皱眉头,说道:“要加倒也不是不可以,臣对算学倒是有些研究。”

朱由检听得此言,心中高呼,这大明还是有人才啊,可怜自己第一世受了儒生蒙骗,没有重视。

朱由检连连摆手,脑海中浮现出密位的想法,赶紧说道:“那卿速速去刻,每个炮身上均分刻出六千块。”

徐光启听得此言,惊得面红耳赤,赶紧说道:“陛下!六千块?一台一台炮去刻?”

朱由检这才反应过来,这样的工程量却是也太大了,想到这里的朱由检再度陷入了沉思之中,给炮台刻上刻度,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却显得困难极多,由于没有精密的加工仪器、车床,全靠徐光启一个人去画,精度且不去说他,就是时间也怕要一年半载才行。

但这个事情不像制造燧发枪、大炮一样,可以用工匠操作,这可是个精细活。

朱由检沉思片刻,随即说道:“卿可否先制造一个模具出来,再按照制造火枪的办法,把工匠里面手艺精巧之人挑选出来,由他们进行铸造?”

徐光启听得此言,心中稍稍作想,方才说道:“可以倒是可以,就怕这样一来,精度便无法保证了。”

朱由检自知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也就挥了挥手,说道:“无妨,但要记住,模具要由卿亲自铸造,这样一来,即使有误差,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徐光启这才行了一礼,说道:“陛下,恕臣多言,这刻度之事恐怕是费力不讨好,若是精锐炮手,无需刻度也能射准,而那些新兵,就算刻上刻度也是打不准的。”

朱由检这才轻声一笑,这样的道理他又何尝不知呢?工业革命之前,无论是战争还是科技、中医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道理:就是经验主义。

通过大量的实践,让个人达到“道”的境界,无论所谓医圣也好、数圣也罢,都是这个道理下的产物,关于这个方面,汉人可谓是做到极致了。

但这样的成功也有他的弊病,那就是不可复制性,而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道理却恰恰相反,任何小的发展,都可以立即通过标准化的运用,让他遍及每一个行业。

朱由检说道:“炮身上面有刻度之后,朕就可以教授军中炮兵,让他们无需去懂风速如何测量、弹道如何计算,只消听从朕的号令,调到固定的准度、仰角,便能射中,即使稍有偏差,也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至少不会出现打中自己的场面。”

徐光启听得此言,细细品味一番,只觉得受益匪浅,诚然,分工制造下的火枪不如最好的工匠打造出来的,标准化生产的炮手也不如边关多年历练出来的晓勇将士,但他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可复制性!大量生产出相差不大的人和物!

但是这样一来,因为每个人在分工之中起的作用都很小,人的作用就会慢慢下滑,再也不可能出现那种精通各行各业的全才、圣人。

徐光启想到这里,身上冷汗直流,一开始他还只是以为这样的分工协作不过是提升效率的办法,但随着思考深入之后,竟是越发胆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