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前言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双碳”市场化时代。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直至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首批纳入的2100多家发电企业年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3年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4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亿元。但是,我国碳市场的发展仍存在不小的挑战,如交易结构单一,参与主体仅为控排企业,交易产品均为现货,交易活跃度不足且流动性较差等。2022年,中国碳市场成交均价为8.85美元/吨二氧化碳,与欧盟碳市场交易价格相差近10倍。这需要培育更多诸如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参与主体,形成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动碳市场的良性发展。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启动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2022年8月公布了23个地方入选试点名单,截至2022年年底,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2022年年底,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2万亿元,85%以上绿色贷款都和气候融资有关。在气候投融资引导下,中国的产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都建立了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全球十大光伏制造企业,前9家全是中国企业,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但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推动气候投资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目前市面上与“双碳”相关的书,大部分是围绕政策、理论,关于实践案例或碳交易、碳投资的内容不多。因此,当中信出版社编辑邀请我来翻译《气候投资》一书时,我很欣喜。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全球气候投资的发展历程,企业、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等如何参与这个市场,以及碳市场的发展等,帮助我们梳理未来的投资思路,并获得一些新想法。金融如何更好地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把资金用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节点上,才是核心所在。

虽然这本书的案例是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但是我们也将经历与美国类似的趋势、挑战和机遇,所以非常值得借鉴。另外,书中列举的一些企业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比如贝莱德、特斯拉等,通过对其在气候投资中的作用与发展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指导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这个市场。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1部分阐述了气候变化时代ESG投资的动力,围绕繁荣背后的危机、气候变化时代的投资及其发展动力展开,梳理了气候投资的时代背景。

第2部分介绍了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绿氢、碳移除等。帮助读者了解气候投资可投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3部分介绍了气候投资的策略,主要从风险缓解、撤资、ESG投资、主题影响力投资、影响力优先投资等进行解读。同时,配有相关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4部分介绍了如何投资实物资产,主要从可再生能源项目、房地产、林业和农业等角度分析,同样配有案例,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第5部分介绍了如何投资金融资产,分别从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公开股票、股权基金、固定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罗列了很多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投资案例,非常通俗易懂。

第6部分介绍了投资者的困境,分别从投资者困境、最佳实践、投资为何重要以及投资者的未来等角度,来探讨气候投资的未来。

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他们从忙碌的日常工作中尽力挤出时间帮助我一遍遍校验,感谢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MBA师弟师妹们,感谢韩宁、徐静、王雨甜、朱蓓蓓、钟寅霞、顾云娇、王思琦,特别是好友韩宁虽远在新加坡但仍然关心着这本书的翻译。特别感谢赛飞特集团董事长李迪在这本书翻译过程中经常与我分享关于投融资的实际案例,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控这本书的内容。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学长朱伟军、学妹庆贺的鼎力支持。也特别感谢此刻我就读的清华能源互联网班的项目主任庞庆国老师,他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了我诸多帮助,尤其在技术上帮助我更好地提升翻译的专业度。

最后,非常期待大家的反馈和意见,不足之处,感谢指正。未来在碳中和的赛道上,我会步履不停,期待与你们有更多的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