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崩溃
OICQ推出两个月之后的一天,马化腾和陈一丹跑了一整天业务,努力推销寻呼软件,依然徒劳无功。正当两人苦不堪言时,他们欣喜地发现,那款被他们视为副业的小型即时通信软件已经成功吸引了500名用户在线聊天。于是,两个人喝了一瓶廉价啤酒,庆祝胜利。
摆在腾讯创始团队面前的还有一件事情。他们非常了解当时的中国用户。1998年,中国只有不到1%的人拥有计算机,大多数人是在网吧上网。在烟雾弥漫的房间,一排排台式电脑陈列着,前面挤满了眼睛布满血丝的青少年,他们往往都是为了玩游戏而彻夜不眠。
基于这一考虑,腾讯针对没有电脑的用户,对产品进行了细微的改进。很多竞争产品的用户联系人列表只能存储在本地电脑,而腾讯通过将数据存储在服务器,实现了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查看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同时,腾讯还致力于让产品尽可能便于下载。当时,中国的平均网速只有每秒28千比特,而大多数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过于庞大,单是下载软件就耗时长达半小时。腾讯成功做到将OICQ的大小缩小为不到其竞争对手产品的1/10,安装时间仅需5分钟。此外,与ICQ不同的是,OICQ还支持用户发送离线消息,以及添加当前在线的陌生人。这两个功能为OICQ最终成为风行的社交网络工具奠定了基础。
一个个漫长的不眠之夜换来了回报。马化腾团队每天修复软件漏洞,并以每周3次的频率推出软件更新。他们得到的回报是OICQ用户自此以每周4倍的速度激增。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甚至导致腾讯的服务器一直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与美国的情况不同,当时中国服务器价格高昂。于是,身为腾讯首席技术官的张志东便绞尽脑汁精进算法,降低CPU(中央处理器)消耗。这种以低成本保证高效运营的做法,帮助腾讯在创业早期获取了急需的技术能力,也有助其未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然而,OICQ最初的成功也给腾讯带来了一些麻烦。2000年初,美国在线,也就是当时收购以色列即时通信软件ICQ的企业向全美仲裁论坛(NAF)提起诉讼,指控腾讯OICQ的域名“OICQ.com”和“OICQ.net”侵犯其知识产权。在这场跨国诉讼中,腾讯最终败诉,不得不关闭“OICQ.com”网站,继而以“Tencent.com”作为腾讯的主要用户门户。同年12月,马化腾将OICQ更名为QQ,同时主动下线米老鼠、唐老鸭等迪士尼卡通人物头像。
那段日子马化腾十分焦虑。OICQ在推出一年之后依然没有盈利,他和团队不得不四处接活,只想快速赚钱以维持OICQ业务。QICQ发出的“滴滴”提示音有点类似于寻呼机的“哔哔”声,这个声音当时足以让他们一听见便胆战心惊。许晨晔戏谑地说:“它好像是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精灵。”
拯救马化腾团队的那根稻草是来自IDG资本的投资。在已故IDG总裁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 Mc Govern)的带领下,IDG资本成为全球风险投资公司中最早涉足中国者之一。
IDG资本创始董事长熊晓鸽(Hugo Shong)后来告诉我:“马化腾做了演示。他人很聪明,又非常腼腆。”当时马化腾的英语还不是很好,因此熊晓鸽为他做现场翻译。当然,时至今日,这位创业成功的IT(信息技术)巨子依旧喜欢在参加论坛和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中文。
尽管当时熊晓鸽疑虑重重,最终IDG资本仍然与电讯盈科有限公司(PCCW)共同注资了腾讯。盈科是当时香港首富李嘉诚幼子李泽楷创立的投资公司。2000年4月,两家公司以总共22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腾讯40%的股份。
这笔新注入的资金,足以让腾讯撑上好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很快这位略显顽固的创始人,便发现他引以为豪的产品又一次让公司步入濒临破产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