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不收礼”:一个村落的仪式性礼物交换与互惠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礼物主要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正因为如此,很长时间以来,尽管社会学与人类学是邻近学科,社会学家却较少从事礼物研究。所以,当时郑姝莉选择礼物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不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我这个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个挑战值得我们去应对。

当初,郑姝莉对我说起她家乡的请客不收礼的现象。恰巧我家乡(福建省)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感觉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便鼓励她去做这个现象的研究。没多久,她就回到家乡做田野调查。后来她把初稿发给我。我看完后,就觉得“有料”。至少在田野资料上,她已经站住脚了:资料翔实、充分、齐全、深入。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熟悉家乡,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有人类学训练的背景:她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人类学系做的。我之所以先后招收了三个来自人类学系的研究生,就是因为我觉得人类学训练的背景对于田野资料的收集,非常有帮助。

资料已经非常翔实了,如何来进行理论解释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为了形成更有效度的理论解释,郑姝莉在多个学术沙龙上展示了她的研究成果。在多个这样的场合,她的研究选题都遭到了质疑,批评意见很多。但正是这些宝贵的批评意见,让郑姝莉得以沉下心来思考,并据此修改论文。修改以后的论文依然遭到批评,她便继续修改。经过多轮的修改,渐渐地,在学术沙龙上,参与者对她的学术展示的批评“炮火”不再像过去那么猛了,也开始有不少肯定性的意见了。这的确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她已经“杀出一条血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在2019年获得了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我想,评委会之所以在多个候选人中把这个奖授给她,是因为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厚度和深度。就厚度来说,她的田野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深入、细致。整本论文给人一种厚重感。虽然仅有翔实的资料并不一定就是好论文,但一本高质量的论文一定要有充实的资料,要给人以田野资料的“厚重感”。就深度来说,她对乡村的“请客不收礼”这一微小的现象,做了深度的理论透视和解释,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村庄的礼物现象的变迁,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深刻变化。

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是“是否对知识有贡献”。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经验描述的知识,而是基于经验描述事实所形成的概念性、理论性知识。也就是说,博士学位论文要在理论观点上有创新。这很不容易。要推进知识,首先必须对存量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在这方面,郑姝莉的工作也做得很出色。她对以往有关礼物的文献,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这不但使她的理论创新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起点,而且文献梳理本身也构成了启发理论观点创新的一个源泉。当然,文献综述只是为知识创新提供基础和出发点,更重要的工作是收集新的资料,并据此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尽管如此,没有扎实深入的文献梳理和分析,仅有田野工作,常常会导致用新资料来诠释和例示旧的理论观点。

所以,一项好的研究,一定是三个因素的综合:(1)系统深入的文献梳理和分析,能揭示知识推进的逻辑和脉络;(2)扎实的田野工作和翔实的资料,以及对资料的符合方法论原则的分析;(3)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创新的理论观点。我以为,郑姝莉这本书,在这三方面都做得不错。希望郑姝莉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多更出色的学术成果。

是为序。

王宁

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