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1]
丁荷生(Kenneth Dea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莱佛士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这部专著是李志贤教授对新加坡善堂及其在广东潮州地区的渊源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李教授过去15年呕心沥血之著作。他记录了新加坡善堂的发展脉络、领导层和每一所主要善堂的历史,并以一本专书的形式征引了丰富的文献,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李教授也根据信众对宋朝僧人宋大峰的崇拜,审视了他们的仪式传统。
善堂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其主要成员都参加祭祀仪式,他们穿着白色长袍,一起诵经。许多善堂里还设立了祭祀先祖的大厅,为集体悼念先人提供了场所。善堂以扶乩仪式著称,乩手在铺满沙子的木制乩盘中挥舞柳笔。李教授在书中解释了这些与神灵沟通的技艺的传统,包括详细描述传统仪式、神圣空间的使用,以及这些宗教仪式传统在本区域的演变。
这本书为华人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做了重要的贡献。李教授指出,善堂网络不只包括乡村礼仪领域,也包括更广泛的“神明信仰领域”,它让众多机构参与其不断扩大的网络,包括寺庙、酒店、旅行社、广告和媒体公司、戏剧团体、茶庄、花店、香烛和祭祀用品商店、餐馆和饮食店、诊所、政府机构和其他华人社团等。他接着指出,现今善堂通过深入参与全岛社区的社会服务,已远远超出潮人社群的范畴。李教授也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正是善堂的宗教礼仪慈善活动和由此二者延伸出来的商业网络的三重互动,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机构,并拥有充满活力的未来。他认为,宗教仪式与慈善活动是分不开的,而没有商业网络的联系,两者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他指出,潮州方言和文化价值观正是在宗教仪式活动中有机地传递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当中有不少是被善堂出色的慈善活动以及与商界和政府机构的紧密联系所吸引。通过这些吸引人的方式,年轻人被带进了构成善堂传统核心的祭祀活动。
李教授勾勒出善堂在蓝十总会组织中不断演变的慈善角色,追溯到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善堂对伤者和病患所做出的救济与抚恤的贡献。他进一步说明善堂通过赞助免费中医诊所、乐龄人士福利中心、洗肾医疗设施、学术奖学金和一系列其他活动,展现出其持续性的慈善事业。
李教授是撰写新加坡善堂研究专著的不二人选。他是新加坡潮州社群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为新加坡潮州人编纂了两大册新加坡潮人社群历史文献参考书目的学者。这两本文献分别编录了新加坡潮州人历史的主要原始文献和有关的研究资料。他对善堂这个潮州社群的重要机构进行了十数年的研究,并以英文和中文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潮州善堂的重要文章。在他的许多论文和这本书中,李教授详细分析了潮州人商业网络与善堂经营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宗教网络和商业网络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追溯了新加坡善堂通过“分香”在马来西亚建立分堂的历史。
他的研究也追溯到善堂在中国潮州地区的发源地,这是他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因为两地善堂之间的种种联系近年来迅速恢复,潮州地区的许多善堂是在新加坡善堂的帮助下重建起来的。潮州的这些庙宇和新加坡的善堂一样壮观,象征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尊重和传承。这些都是神殿,李教授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们可以借此进入神殿,对神殿的历史、发展历程、成就和对新加坡社会的巨大贡献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2017年10月24日
[1] 原序以英文撰写,作者提供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