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匠心独运
——传承造船工艺的老师傅温泉
造船工艺是手作,不能只靠文字、图片来传承,外行人亦很难理解其奥妙。没有模型实物,要让大部分属“门外汉”的我们深入了解造船文化,谈何容易呢?2015年,文化局澳门历史档案馆主办“匠心独运——温泉造船工艺展览”,在该馆长廊展出逾十艘由本澳资深造船工匠温泉亲手制作的帆船模型,正好让大众进一步了解造船业的工艺、历史与文化。
造船业是本澳传统工业,历史横跨一个半世纪。昔日,造船厂遍布澳门多处,数千艘渔船扬帆海上,见证本澳由小渔村逐渐发展成现代城市的历程。但时至今日,造船业已彻底式微。提到造船业,年轻一辈只会想到路环荔枝碗等那些地方由木材和铁板简陋筑成的旧船厂,至于当年厂房内造船工人一木一钉建造渔船的景象,则闻所未闻。而造船工人为船身装上钉子和螺丝,涂上油漆,再在船身加上主要配件等造船过程,往往只能在老照片和文字记录里看到。
“匠心独运——温泉造船工艺展览”展出逾十艘由温泉亲手制作的帆船模型
然而,造船工艺是手作,不能只靠文字、图片来传承,外行人亦很难理解其奥妙。没有模型实物,要让大部分属“门外汉”的我们深入了解造船文化,谈何容易呢?2015年,文化局澳门历史档案馆主办“匠心独运——温泉造船工艺展览”,在该馆长廊展出逾十艘由本澳资深造船工匠温泉亲手制作的帆船模型,让大众进一步了解造船业的工艺、历史与文化。温泉坦言自己以大船细作的模式,再参考不同的渔船、货船等船种的相关文献,才制作出多艘逼真的帆船模型,呈现造船工艺这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船匠巧手炮制镜海帆影
接近古稀之年的温泉成长于一个渔民家庭,自小便对造船工艺充满兴趣。随着其父亲开始从事拆卸废旧船只变卖木柴的工作,18岁的温泉亦因此学会了如何拆卸船只,并被船只复杂的构造深深吸引。一年后,他便正式展开其造船学徒生涯,后来获船厂聘任为造船匠。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他毅然选择离开造船业,从事其他工作,但仍担任造船工会要职,代表业界发声和争取合理权益。已经退休、年老体弱的他,竟重拾造船工具,于历史档案馆展出其亲手制作的模型船,原来有段古……
2014年,在历史档案馆举行的“中国式风帆渔船制作”专题讲座,邀得温泉担任主讲嘉宾畅谈中国式渔船的制作、传统中国式风帆渔船与西式机动渔船的比较以及澳门造船业发展的独特内涵等。其间,有观众提问:“现在还有人可以做真的帆船出来吗?”温泉的回答是:“一定有人做到,不过未必是我。造船业的多位行家仍健在,大家合力的话应该可以做到。”尽管造船业已退出历史舞台,昔日许多船厂已变成一片颓垣败瓦,但他对业界同工的手艺仍充满信心。
半年后,温泉脑里突然冒出个想法,就是亲自制作三两只船模送给朋友。他表示:“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这期间幸得一些朋友伸出援手,例如曾替我治疗肠癌的主治医生,协助我入院的好友。为了报答他们,我决定重新拿起造船工具。造船是一门传统手艺,我制作的这些船模,从材料、工具和技巧上,和制造真船都是完全一样的。”
本澳自身造船工匠温泉亲手制作帆船模型
温泉根据真实渔船比例手工制作的船模
但问题来了,在哪里造船好呢?已退休一段时间的温泉,平日没有办公的地方,想来想去只好留在家里做。他和家人同住,儿子和儿媳都是轮班工作的,而造船发出的锯木声、电钻声,有时会影响他们的休息。于是,他改变主意,将造船的地点搬到历史档案馆前的石凳上,露天工作。某日,历史档案馆馆长刘芳见到他孜孜不倦地造船,便主动邀请他将工作地点移师至档案馆外的长廊(即为后来展览举行的地方),有瓦遮头,便不用担心风吹雨打,且馆方还乐意提供工作台、凳等设备。
当时温泉做的第一支船模已完成了一半,他脑里又冒出一个想法,是希望长驻在这里工作,多做几支不同类型的船模。于是他便和馆长刘芳商量,最后双方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协议书,内容是馆方允许温泉在这里工作,并提供简单的工具设备,而他愿意将成品借给馆方做展览之用。
有了开展览的念头,温泉做得更卖力,他像打工仔一样周一至周五“朝八晚五”地开工,很快便完成了首件成品。在馆方的鼓励下,他加快了制作速度,且不断研究技术。所谓工多艺熟,他终凭一己之力,打造出逾十艘栩栩如生的帆船模型,而每个船模的制作时长平均为120个小时。
温泉根据真实渔船比例手工制作的船模
在档案馆外工作期间,拿着造船工具的温泉亦意外地受到了关注。好奇心驱使下,不少市民和外籍游客前来欣赏其技艺。他亦发觉这里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除了能与大众畅谈造船话题外,又可展演日渐失传的造船工艺,将传统工艺活化,推动造船文化走入社区。后来有朋友告诉他,连外国新闻网站也有报道他这次造船的经历,令他大感惊讶。
谈到举办展览的收获,温泉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同,非常高兴。此外,能在若干个月内完成逾十艘不同类型的船模自觉无枉费当年的学师经验。他又说:“到了我这个年纪,还能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便感到相当满足。”
温泉制作的船模
回望造船生涯有悲有喜
一位六十多岁的造船师傅重操旧业,马上便得到社会大众认同,看似做什么事都很顺利,但又有谁知道,已离开造船业数十年的他,再次拾起造船工具,需要面对多少困难呢?
温泉深有感触地说:“事隔多年,当年学到的造船功夫难免有点生疏,所以做第一只船时便出现失误。这时,只好请教昔日的同行手足,经对方提示,我才找到了方法。”这位白发老人开口不离人生大道理,他认为求学之路无分年纪,只有多请教别人,才能避免走上冤枉路。
回忆自己前半生的造船经历,温泉不禁感慨万千,其中有两件事对他影响甚大。一是他当造船学徒前,曾在一间锯木厂工作。当时才十多岁的他,使用电动锯时不慎伤及自己一根手指,老板却认为“是他不小心,才导致这次工场意外”。他大受打击,于是决心学一门手艺——加入造船业,以证明自己并非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二是他获聘为造船学徒后,规定要在三年时间内于利记祥船厂里随造船师傅学艺。其间,有次正专注工作的师傅叫他递上铁锤,他照做后却被师傅狠狠地掴了一巴掌,当时他不解之余心里更用上不少狠毒的话责骂师傅。事后,他才知错,意识到当时自己该递上有木柄的那一边给对方,避免发生工伤。他亦逐渐体会到师傅的苦心,誓言要当个合格的造船匠。
温泉直言当年入行要求非常严格,新人满师后要到工羡行会馆(早期造船工会)登记,才能正式成为造船匠,以确保行业声誉。此外,刚满师出身的新人,要在一间船厂里站稳阵脚也不容易,同事之间充满竞争和排挤。当时还是新人的温泉,加入第一间船厂后便敌不过竞争,结果被老板炒鱿鱼。幸好在朋友介绍下,他来到另一间船厂工作,这次他学精了,除了更勤力付出汗水外,亦学会与同事打好关系,终找到在船厂立足的方法。当他成为资深师傅后,还介绍了不少新人入行,积极提携后辈。
温泉制作的船模
温泉这一辈子都在建造大大小小的船只
在船厂打了20多年工,温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离职,转投酒店工作,及后加入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投身社会服务,且有一段时间担任造船工会主席,为业界发声和争取权益。谈到造船工人待遇的问题,温泉表示:“造船工作虽然出卖劳力,但也没外人想象的那么辛苦,而且薪酬是不错的。船厂是讲制度的,我们上班时间准时,如果要额外加班的话,船厂会严格补足工钱。而工会会跟船厂谈判,保障工人的津贴和福利。但造船工人有工作淡季,就是每年的4月(清明时节)和7月,渔民普遍不喜欢在这两个月装新船。因此,要‘好天揾埋落雨柴’(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以弥补在淡季的零收入。”
传承手艺延续薪火相传
过去,某些船厂虽然设备简陋,但是造船工人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有一定水平的技艺,令本澳造船业在与内地的竞争中尚存优势。然而随着木材价格上涨、渔业萎缩、铁船正慢慢取代木船地位等种种原因,造船业逐渐式微,造船工人不得不黯然离开船厂这个难以维生的大舞台。澳门多间造船厂接连倒闭,部分还能幸存的船厂则转至路环,在海角附近的荔枝碗区继续经营。于是,荔枝碗船厂区见证了澳门造船业最后的日子。如今,荔枝碗船厂大部分已经荒废,而不少造船工人亦已转投其他行业。
在澳门历史档案馆外工作的温泉
政府早年推出“路环旧市区荔枝碗规划”研究,拟咨询民间意见,令保育、传承昔日本澳造船业文化的声音再次响起,但相关规划“长煲冇米粥”(难以落实),周而复始停留在不同部门的分析、研究和协调中。
据悉,造船工会目前最年轻的成员都已步入五旬,随着记忆力下降,对昔日造船之事难免记忆模糊,未必能详细忆述。但温泉却不担心造船工艺会因此失传,他直言:“造船业辉煌不再,虽然令人不胜唏嘘,但有价值、大家又认同的造船工艺,总有它的生存空间。例如我为展览制作的船模,曾有人向我出价逾万元想要,这说明它有商业价值,此外,我在档案馆外造船期间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亦证明造船文化有受市民爱戴的精神价值。只要有人肯学,相信造船工艺会一直传承下去。”
为揭开造船工艺的神秘面纱,温泉透露已为电视台拍了一连多集关于造船的教育特辑。在节目中,他对材料、工具和技巧等逐一讲解,带出“只要肯尝试,一般人也可以成为造船匠”的讯息。他亦不排除会授徒,延续薪火相传。
温泉在一丝不苟地制作船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