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晋末至十六国初期的河西鲜卑
《晋书·秃发乌孤载记》《十六国春秋·南凉录》等首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什么是“河西鲜卑”,它与秃发鲜卑又有什么关系?这是人们首先会提出的疑问。要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现存的较早文献中,“河西鲜卑”一词出现不多,除上云乌孤为“河西鲜卑人也”一句外,《秃发乌孤载记》还记乌孤立后,后凉吕光“遣使署为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史籍关于河西鲜卑的明确记载仅此两条,我们只能根据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参照上述记载,加以诠释。河西鲜卑,顾名思义,应为居住在河西地区的鲜卑。此河西,是指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河西,也就是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湟水流域;而非指山陕黄河河套之西的河西。因为在晋末至十六国初期,与河西鲜卑同时存在的,还有所谓的“陇西鲜卑”[46]。秃发鲜卑主要居于河西,因此它应是河西鲜卑之一部,而且是其中最主要、最强大的一部。这也就是乌孤继立后,后凉封其为“河西鲜卑大都统”的原因。
河西鲜卑之名出现于何时?晋初,秃发树机能反晋前后,史籍中未见有称树机能等为河西鲜卑。时树机能先活动于陇西、安定一带,后才向金城、凉州一带发展。树机能被杀后,秃发部势力衰弱,始散处于河西。除秃发部鲜卑外,在河西还有许多其他的鲜卑部落。河西鲜卑之名,大约就在西晋末至十六国初开始出现,故秃发乌孤带领部众,重新强盛后(约在394年),后凉封其为“河西鲜卑大都统”,而乌孤也就成为河西鲜卑人了。
河西鲜卑中,除了主要的秃发鲜卑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鲜卑部落,可考的有:
乙弗鲜卑 亦称卑和虏。《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云,乌孤继立后,曾“讨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晋书》卷一二五《乞伏炽磐载记》记有“乙弗鲜卑乌地延”;故知乙弗为鲜卑部落。[47]其居地,据《资治通鉴》卷一一一胡注云:“乙弗,亦鲜卑种,居西海(今青海)。”又《北史》卷九六《吐谷浑传》后附有“乙弗勿敌国”,云在“吐谷浑北”,“国有屈海(今青海),海周回千余里,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乙弗勿敌国显然即是乙弗鲜卑,其部有万落,一落指一帐房,相当于一户。
此部亦系由塞北迁来,《魏书》卷二《太祖纪》曾记:登国元年(386)五月,“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七月,“代题复以部落来降,旬有数日,亡奔刘显”。拓跋珪即代王位,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一带,则乙弗部代题当在漠南,且与青海乙弗鲜卑原为同一部。代题可能为留于漠南而未迁青海者。乙弗部迁入青海的时间,可能与秃发鲜卑一样,是在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256)至元帝景元四年(263)由魏邓艾招降,而迁于青海的。乙弗部迁入青海湖一带后,征服了该地的羌族,故史载其部众有万落之众。又因汉代称青海为卑和羌海,故史籍又称其为“卑和虏”[48]。乙弗鲜卑先后臣属于南凉、西秦、北凉,最后为吐谷浑所并。[49]
契翰 亦作契汗、唾契汗。《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云乌孤正式建立政权之前曾说:“但我祖宗以德怀远,殊俗惮威,卢陵、契汗万里委顺。”《晋书·秃发傉檀载记》云傉檀西征乙弗,有告西秦攻其都城乐都,傉檀对部众说:“卿等能与吾藉乙弗之资,取契汗以赎妻子者,是所望也。”又《北史·吐谷浑传》附乙弗勿敌国后,亦记:“有契翰一部,风俗亦同,特多狼。”卢陵部无考。契汗早在乌孤之前就臣属于秃发鲜卑,故亦为较早迁入河西的部落之一。其居地当与乙弗为邻,前引《资治通鉴》记契汗秃真在罗川,则此部当居今青海湖东。唯其是否为鲜卑部落,史无记载,但其与乙弗居地、风俗相近,可能也是邓艾时迁入河西的鲜卑部落之一。
折掘 一作叠掘。前引《秃发乌孤载记》云乌孤“讨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遣其将石亦干筑廉川堡以都之”。同书又记有“右卫折掘奇镇据石驴山以叛”,秃发傉檀王后亦为折掘氏。据《晋书》卷九五《郭黁传》记:“鲜卑折掘送马于(赵)凝(前凉西平太守)。”《晋书·乞伏乾归载记》亦记:“鲜卑叠掘河内率户五千,自魏降乾归”[50],叠掘即折掘,叠、折一音之转,译写不同之故。据此,知折掘亦为鲜卑部落,且原居漠南、河套一带,其中一部分早迁入河西。乌孤击乙弗、折掘二部后,始能筑廉川堡。《资治通鉴》卷一〇八,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七月条胡注:“乙弗、折掘二部,皆在秃发氏之西。廉川在湟中。”乙弗既在青海,则折掘当在廉川一带。廉川在湟中,即在今青海乐都东北连城一带。石驴山,在今西宁北川西北。[51]
意云鲜卑 《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云:后凉吕光封乌孤为广武郡公,乌孤“又讨意云鲜卑,大破之”。时乌孤中心在广武(今甘肃永昌东南),意云鲜卑当离广武不远,此部亦应为邓艾迁入雍、凉的鲜卑部落之一。
鲜卑思磐部 《晋书》卷一二二《吕纂载记》云:“纂番禾太守吕超擅伐鲜卑思磐,思磐遣弟乞珍诉超于纂,纂召超将磐入朝。”《晋书·沮渠蒙逊载记》亦记:“蒙逊率骑二万东征,次于丹岭,北虏大人思磐率部落三千降之。”内云“北虏大人思磐”,当即鲜卑思磐,居地在丹岭(今甘肃山丹南燕支山)一带,部众有三千。
车盖鲜卑 《晋书·秃发傉檀载记》云:“蒙逊大怒,率骑五千至于显美方亭,破车盖鲜卑而还。”则此部鲜卑居显美一带,显美时属南凉武威郡,在今甘肃武威西北。
麦田鲜卑 《晋书·秃发傉檀载记》云:“蒙逊进围姑臧(今甘肃武威),百姓惩东苑之戮,悉皆惊散。叠掘、麦田、车盖诸部尽降于蒙逊。”麦田系地名,如上述,在今甘肃靖远北。此部鲜卑当因居于麦田而得名。
北山鲜卑 《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云:“初,玄盛之西也,留女敬爱养于外祖尹文。文既东迁,玄盛从姑梁褒之母养之。其后秃发傉檀假道于北山鲜卑,遣褒送敬爱于酒泉,并通和好。”[52]此事《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三《西凉录》记于西凉建初二年(406),时傉檀已据有姑臧。如此,则傉檀送玄盛女敬爱应由姑臧至酒泉,其所经之北山,即今张掖以北的合黎山及北大山。从此知当时在今合黎山、北大山一带有一些鲜卑部落,名“北山鲜卑”。又《晋书》卷一一七《姚兴载记上》记:姚兴取后凉姑臧后,以王尚行凉州刺史,镇姑臧。“王尚绥抚遗黎,导以信义,百姓怀其惠化,翕然归之。北部鲜卑并遣使贡款。”内云之“北部鲜卑”当在姑臧之北,疑即北山鲜卑。
以上是可考的河西鲜卑部落,他们在秃发氏建立南凉政权的前后,大都为秃发部所役属,散居在河西。
自晋咸宁五年秃发树机能为晋马隆击杀后,秃发部复降晋,部众拥立树机能从弟务丸为首领。务丸卒,其孙推斤立。务丸卒年不详,《资治通鉴》卷一〇一“推斤”作“椎斤”,且云其卒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一百一十,子思复鞬代统其众”。在务丸或推斤时,秃发部鲜卑在河西仍有一定的势力。《晋书》卷八六《张轨传》记:轨于晋“永宁初(301),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于时鲜卑反叛,寇盗从横,轨到官,即讨破之,斩首万余级,遂威著西州,化行河右”。轨任凉州刺史,反叛的鲜卑当为河西鲜卑各部,其中也包括秃发部鲜卑在内。到“永兴中(304~305),鲜卑若罗拔能皆为寇,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震”。若罗拔能,即是咸宁四年六月在武威击杀晋凉州刺史杨欣之鲜卑首领,《资治通鉴》卷八〇称其为“树机能之党”。树机能死后,拔能率部降晋,至是起兵反晋,张轨遣宋配杀之。从所“俘十余万口”这个数字来看,当时河西鲜卑人数是相当多的。
至此以后,在张氏据河西、建前凉的时期,史籍再未见记载有关河西鲜卑的活动。仅于上引《晋书·张轨传》内,记张骏曾观兵新乡(今甘肃安西东南),“狩于北野,因讨轲没虏,破之”。又记:张重华遣谢艾“军次神鸟(在今甘肃武威境),王擢与前锋战,败,遁还河南。还讨叛虏斯骨真万余落,破之”。内云之“轲没虏”“虏斯骨真”均有可能是属秃发部的其他河西鲜卑部落。因为魏晋以来的史籍,一般称鲜卑为“虏”或“白虏”,而且其名也类似鲜卑人的姓氏。
[1] 崔鸿系北魏时人,曾撰《十六国春秋》一书,今佚。现传世有三种不同的《十六国春秋》,均非原书。宋代《太平御览》等书引有此书,故一般引用崔鸿书均转引自《太平御览》等书。
[2] 此段引自《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余二书记载大同小异。
[3] 上引《太平御览》所引《十六国春秋》“匹孤”作“疋孤”。
[4] 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载《文物》1981年第2期;干志耿等:《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载《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5] 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243页。
[6] 宿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载《文物》1977年第5期。
[7] 《魏书》卷一《序纪》。
[8] 见拙作《关于吐谷浑的来源、迁徙和名称诸问题》,载《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
[9] 说见后。
[10] 见《三国志·魏书》卷二八《邓艾传》。
[11] 《太平御览》卷三六一引《三十国春秋》曰:“秃发乌孤七世祖寿阗之在孕也,母梦一老父被发在(左)衽,乘白马谓曰:‘尔夫虽西移,终当东返,至京必生贵男,长为人主。’言终,胎动而寤。后因寝,生寿阗被中,因以秃发为号,寿阗为名。”
[12] 白鸟库吉用历史语言比较学的方法研究“秃发”一词,认为“秃发”一词的语源,即今蒙古语debel,为皮外套之意。(见白鸟库吉著《东胡民族考》上编,方壮猷译,商务印书馆,1934,第115~116页)
[13] 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31页。
[14] 见《北史》卷九六《吐谷浑附乙弗勿敌国传》。
[15] 见《邓太尉祠碑》及《广武将军□产碑》等。
[16] 《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
[17] 《初学记》卷二七《绢第九》引“晋故事”。
[18]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19]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附子咸传》。
[20]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21] 《晋书》卷三《武帝纪》;《资治通鉴》卷七九,晋武帝泰始五年二月条。
[22] 见《三国志·魏志》卷二八《锺会传》。
[23] 《晋书》卷三五《陈骞传》中骞与武帝语。
[24] 按《晋书》卷五七《胡奋附弟烈传》“万斛堆”作“万塠”,且云“烈屯于万塠,为虏所围,无援,遇害”。按,《晋书》卷三《武帝纪》,《资治通鉴》卷七九,晋武帝泰始六年六月条皆云,烈击树机能于万斛堆,“力战,死之”。从《晋书》卷三《武帝纪》。
[25] 《晋书》卷五九《汝南王亮传》。
[26] 《晋书》卷三四《杜预传》。
[27] 《晋书》卷四四《石鉴传》。
[28] 《晋书》卷三《武帝纪》。
[29] “北地胡”不是指晋初所置北地郡(治今陕西耀县)内的胡人,而是指早在汉代就入居当时北地郡(治今宁夏吴忠附近)的胡人,晋初主要聚居在安定郡(治今甘肃镇原西南),与树机能部邻近。
[30] 《晋书》卷三五《陈骞传》。
[31] 《资治通鉴》卷七九,晋武帝泰始七年四月条云:“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下胡注引《考异》云:“或北地胡即树机能也。”误。
[32] 见《晋书》卷四〇《贾充传》。
[33] 见《晋书》卷四〇《贾充传》。
[34] 《太平御览》引《十六国春秋·南凉录》及《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云,树机能还“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今甘肃山丹南)”。此事不见他书记载,从整个形势来分析,此事应发生在泰始九、十年间。
[35] 《晋书》卷三《武帝纪》、《晋书》卷三八《扶风王骏传》作“文俶”或“文淑”。《三国志·魏书》卷二八《诸葛诞传》作“文鸯”,注引《晋诸公赞》又作“文俶”。裴松之云鸯一名俶(见《晋书》卷三《武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
[36] 均见《晋书》卷三《武帝纪》。
[37] 见拙作《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38] 《晋书》卷三《武帝纪》、《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等。
[39] 《晋书》卷四一《李憙传》。
[40] 《晋书》卷一〇一《刘元海载记》。
[41] 《晋书》卷五七《马隆传》;《资治通鉴》卷八〇,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条。
[42] 《晋书》卷五七《马隆传》;《资治通鉴》卷八〇,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二月条。
[43] 《晋书》卷三《武帝纪》。
[44] 《晋书》卷五七《马隆传》。
[45] 《晋书》卷六《元帝纪》条。
[46] 《晋书》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
[47] 《元和姓纂》卷一〇乙弗条云:“前燕有高丽王乙弗利。《后魏书》云:代统部落,太武时乙弗疋随魏南迁,遂为河南人,孝文改为乙氏。”按前燕曾征服高丽,乙弗利为高丽王名,非乙弗氏为高丽人也。
[48] 《晋书》卷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
[49] 见拙作《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第32~33页。
[50] 又见于《资治通鉴》卷一一一,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四月条。
[51] 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四。
[52] 197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此段从“北山”处点断,于是成了“鲜卑遣褒送敬爱于酒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