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地缘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至此,中国正式推动以“丝绸之路”为标识的“一带一路”建设。

为何把“丝绸之路”作为倡议的标识?因为“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遗产不是路,而是历史情结,也是精神遗产。古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和外部连接与交往的重要陆海通道,是一条和平之路,因为它的开拓不用战争、不用征服;是一条互利之路,因为互通有无带来的是共同受益;是一条互鉴之路,因为内外思想的文化交流带来的是文明的互学互鉴。事实上,我们重提和重建“丝绸之路”,就是要弘扬这种精神,以这种精神创造未来。可以说,用“丝绸之路精神”创新未来,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初心。

中国是一个海陆型国家,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接印度洋,海洋提供了最方便的对外交往通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利用海洋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通过出口拉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重新成为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与西方大国利用海洋扩张、争霸、建立殖民地不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天下大同”和“命运共同体”的情怀,随着自身的发展和综合实力增强,把推动构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海洋作为己任,通过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让海洋成为友好交往与共同发展的和平之海。

中国与亚欧大陆山水相连。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陆连国家的经贸和其他关系得到显著提升。中国通过建立沿边经济开发区,推动与相邻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但遇到的制约是,对外连接基础设施差。其实,制约中国与陆连国家关系发展的,不仅是落后的交通设施,还有欠发展的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旨在改善内外连通的基础设施,优化当地发展环境,让亚欧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构建中国与亚欧大陆发展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的两个框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相互连接,是一个整体谋划。回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在西方崛起以后,海上通道得以快速拓展,但陆地连接滞后,内陆国家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一带一路”把海洋与陆地的通道建设和经济发展统合起来,把海上通道与陆地交通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世界新的全方位连接与发展格局。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形成海陆相连、内外相通的全方位连接,构建起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网络。在“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网络,通过优势互补的产能合作和互利的供应链网络,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建新的发展动能。“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推动新型发展合作,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援助,为世界提供一种创新型发展合作方式。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大的结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调整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一带一路”建设为这种新格局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带一路”基于合作共赢的思维,旨在把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在这个平台上,大家都可以参与,共商规划、共建项目、共享成果、共同受益。“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不是通过谈判进行的,而是通过协商进行的,是共同规划和建设。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融资、大项目工程建设融资,存在很多困难和制约。现行的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的投资意愿不强,因此,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制,以此破解融资瓶颈,中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倡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新发展银行),筹备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中国自己出资成立了丝路基金等,旨在破解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自贸区构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发展中国家综合发展环境的改善,创新发展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以亚、欧、非海陆连接与发展为重点,但作为一种新型发展合作方式,是面向世界的。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着眼于世界创新发展的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一个广泛且具有包容性的合作框架和更好的发展环境。考虑到沿线国家经济的多样性,“一带一路”通过项目建设需要对接东道国的发展规划,以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和共享成果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长期工程,面临着多重风险和挑战。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差异较大,由于历史、宗教、边界的划定和自然资源等因素,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多样,有时会因社会和文化差异而导致分歧,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者、保守势力等可能会以各种借口反对立项建设。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远不止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安全关系发展,是新型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一带一路”体现的是新的发展观(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发展环境)、新的合作观(开放型,共商、共建和共享)和新的秩序观(海上的开放合作与合作安全,以及海上航行开放、安全合作与发展合作)。中国提出这个倡议以后,尽管国际上,包括一些沿线国家存有怀疑,有的在观望,有的不予以支持,有的则提出相对应的计划。但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截至2023年6月,中国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含义:一则,之所以冠以“21世纪”,是要区别于以往的西方大国以追求霸权为宗旨的海洋观,构建开放、合作与共享的海洋新关系和新秩序;二则,强调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把海上通道建设与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面向未来的新思维、新方略。当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存在诸多困难,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受到海域争端、海洋权益、战略竞争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建设中的综合环境、机会、安全与风险,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判断。

张韧教授及其团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完成了多卷巨著。他们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到综合安全环境、能源通道建设等进行了详尽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风险评估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既具有理论研究的深度,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他们基于数据模型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对于加强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环境评估与项目评价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此书的出版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具有特别的意义,为“一带一路”建设在下一个十年取得更大进步提供了有益的智力贡献。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