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为生:元明清戏曲家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自序

写这本书的念头起源于我大学时的一篇习作。语文老师为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道当堂作文题——请以评传的笔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生平。碰巧那几天我正好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李渔评传》在读,于是凭借着新鲜的记忆和自己的一些观点,七拼八凑造了一篇小文出来,效果竟还不错。后来语文老师对我说,你有点写历史散文的底子和气质,戏曲文人这个题材的角度很不错,可以试着搞一个系列,年轻人嘛,有灵感和想法是好事,但是也要珍惜,因为它们就像一趟火车,一旦错过就追不上了。

要不然怎么说在这个世界上学生有聪明和笨之分呢?这些忽悠人的话,聪明学生听了至多莞尔一笑,笨学生呢,就当真了。我想我大概是他所见过的笨学生当中硕果仅存的精品了,不但去做,而且不惜余力地做。我的老师讲得不错,文学是一趟火车,但是我万万没想到这是趟慢车,而且全是硬座。我圈定了以李渔为始的十位戏曲家,原本以为只两三年的工期便可大功告成,谁知一干就干了八九年之久,今年到这本小书可以出版的时候,正好是第十年。为了写成这本书,我大概阅读了二千余万字的资料,包括这十位戏曲家当今可寻获的全部戏曲作品、作品校注集、各类生平传记、史料档案、戏曲理论等等。从上海读书到英国留学到美国工作再回到上海,这部书稿,伴随着我度过了整个二十岁到三十岁最美好和最富活力的青春时代,几乎占用了我一多半业余生活时间,其中的文章也陆续发表和见刊。出版只是一个心愿和结果,我所高兴的是,我的车票钱应该是值了。

戏曲,不是当下年轻人所热衷的议题,可能在古代,多数时候也不是。戏在普通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终归来说,只是一类玩物和消遣。关于这一点,我并不想去争辩太多。我想说的是,从另一种角度看,戏也是忠实记录时代风貌和历史情绪的一项重要的载体。这片膏腴之壤,虽然身份低微,却依旧诞出了累累硕果。而写戏的人呢,有的具名具姓,有的仅余几行生平,但就是这帮人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诚恳的耕作者,理所当然也是最有资格的食俸者。因此,用《以戏为生》这四个字来命名这本书,我想他们知道了,大概也不会反对。历史就是这样,创业者构思,胜利者定稿,服务于胜利者的人陪衬在脚注当中,而陪衬的陪衬是没有多少余地的。我写这本书,就是想考察那些陪衬的陪衬——作为非传统文人在非官方的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倘若各位读者看了觉得有意思,便已足慰我心。

二〇二三年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