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用优势重新定义自我
1.什么是优势
我们总是说,成年人要有成熟的自我认知,工作要发挥所长,才能卓有成效;我们总是说,没有不合适的人,只有没放到合适位置的人,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用人所长。
到底什么是一个人的“长”?用好了又有多重要?先跟你们讲讲我自己的一个经历。
去年我出了一本新书。参加活动时,需要提前签好名。其中有一次,要签2000本书。这事也不难,只是非常耗时间,尤其是一转头看见一大堆扉页堆在那里,心态就有点崩了,觉得“唉,这也太多了,肯定签不完”,然后本能地就想往后拖……
负责这件事的年轻同事小熊催了我3次,最后一次我跟他说,要不算了吧,今天排了6个会,真是没时间。
小熊没说话,离开了办公室。但是转头,他做了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事。
那天我进会议室,发现桌上堆了一小沓要签的扉页,也就200页;我进办公室,办公桌堆了一小沓,差不多300页。
一小沓,开着会,顺手就签了。签着签着,竟然也就签完了。心情愉悦。
就在那天我忍不住感叹:人对了,空气都是对的。因为按理说,是我自己做不到而选择了放弃。小熊完全可以跟合作方说,老板没空,合作暂缓,然后早早下班。这也无可厚非,但这些行为对工作结果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所以我非常感谢小熊,他既动了脑子又用了心,轻轻松松在“人和事”中间找到一个平衡,既共情了我想“提高销量”的目标,又共情了“我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不知道从哪下手”的卡点。
这些细节,是管理者再怎么使劲培训,也培训不出来的,因为这些靠的是人天生的优势。
成年人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挥它。
优势,是一个人天生对世界的感受、反应和行为方式。
优势的第一个特征:稳定性。
从时间维度来看,一个形成了特定优势的人,在一生的时间跨度下都倾向于做出特定的感受、反应和行为方式;从场景维度来看,一个形成了特定优势的人,在不同场景下都倾向于做出特定的感受、反应和行为方式。
举个例子,一个有目标力优势的人,天生就会更在意实现目标。对别人来说,“势必达成”是一个口号,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没有目标时他特别茫然,一旦目标确定,他就会兴奋,有确定感,有时会因为太想完成目标而焦虑——这是感受,他从小就有这种感受。
如果你身边有目标力优势者,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旦出现了阻碍他完成目标的因素,比如变更目标,给他安排新的任务耽误他原本完成目标的时间,他下意识会反抗,会拒绝——这是反应。
而同样是面对一个目标,他似乎天生就擅长拆解、追踪、步步跟进,比其他人更“靠谱”——这是行为方式。
在开始人生之路之前,你得先知道,自己是谁。3万名学员在学习完优势课程之后,有85%的学员反馈,自己更自信,不焦虑了,因为确认了自我的独特性,说白了,就是知道了自己是谁。
优势的第二个特征:区别性。
它解释了人和人之间的底层差异。
新财年公司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A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我就是要冲刺更大的盘子,做更大的事业;B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我想争取这个项目,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好大喜功;C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业务本身逻辑有问题,还得再分析分析。他们接下来的行为也将完全不一样。
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性,才能在每一次困境中找准破局点,有“不变”的勇气,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性,才能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冲突,有“改变”的能力,懂变通,会协作。
优势的第三个特征:它是一个中性词,一体两面。
发挥得好,辅助你、赋能你;发挥得不好,牵制你、困扰你。
比如前面提到的小熊,他天生共情力强,轻轻松松就能想到一个“既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能让别人舒服”的方法,但同时,他的敏感多虑有时也会成为他晚上辗转反侧意难平的“元凶”。
比如你的老板谋定而后动,足智多谋,具有明显的“分析力”优势,但他一定也会有瞻前顾后、屡次“错过”机会的犹豫。
比如你的搭档天生喜欢联想,看到A,忍不住B就跑到脑袋里,他是一个机灵的“创新力”优势者,那你一定头痛过,怎么才能不让他的“灵感爆棚”变成“思路混乱,想得多做得少”呢?
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每次面试、升职答辩,甚至夜深人静思考人生时,都会面对这个问题: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积累了30多万份测评数据,深度服务了3万多名学员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发现优势+发挥优势=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它,更别说发现它,但恰恰是优势,决定了我们是谁。
大脑中有种结构叫“突触”,突触把大脑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联结在一起。
我们出生后,突触的数量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到3岁的时候,突触生长达到巅峰。这个时期就像是大脑生长的“洪水时期”。假如我们把突触联结比喻为水流,那这个时期大脑中到处都是水流。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疯狂地吸收感知到的一切。凡是水流过的地方,孩子都会吸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智称为“吸收性心智”。
但我们并没有办法招架这洪水般丰沛的吸收。吸收太多,理解不过来。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突触会慢慢减少,到16岁左右的时候,突触的数量会减少到约3岁的一半。
但与其说是突触减少,不如说是突触在自我优化。出于先天基因、后天教育和实践的原因,有些突触联结固化和稳定下来,另一些突触联结缩小并消失了。留下的联结会继续壮大,因为现在的水资源不是无目的地乱流了,它们汇聚到这些联结上,不断冲刷,形成河流。我们不断按照自己独有的突触联结来感受、反应和思考,这就是我们大脑最后形成的河流系统,这个河流系统会伴随我们一生。
洪水退去,露出的是河流,而我们的优势就是各自神经网络中的大江大河。这些江河水流宽阔,承载着我们大量的思考、感受和行为。而劣势可能就是一条小水沟,甚至可能是无水的旱地,对你来说,它很难形成通路,你可能根本不会经过那里。
当前,还没有一种优势分类系统在全世界得到使用或认同。但是在过去十几年,一些分类和测量方法已经被创建、改进和广泛传播了,比如盖洛普才干测试和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体系。
2019年年底,我们协同专业机构,基于积极心理学、经典FFM人格模型及中国人格结构理论,研发了优势分类系统。
从行动、思维、关系三个层面对优势进行了归类,每个层面又分出三个子类,分别是:
·行动层面:驱动力,目标力,行动力
·思维层面:学习力,创新力,分析力
·关系层面:共情力,交往力,引领力[1]
这些天生的优势让我们天生的反应模式和行为方式与其他人有所区别。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面对一个混乱的会议时,有人第一反应是对关系的害怕:“天哪,他这么说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有人第一反应是对逻辑的疑惑:“逻辑上来讲,这不对劲”;有人第一反应是对局面失控感到不舒服,他会挺身而出,引导局面。
因为他们的主导优势分别是共情力、分析力和引领力。
共情力优势者天生对人际关系敏感,他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希望别人高兴,害怕被讨厌;分析力优势者在意的是表象背后的本质,事情永远比人情重要;引领力优势者天生有领导力,掌控全局,不能忍受任何失控。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一个职业选择面前,有人第一关注点是人际关系:“同事关系是否友好”?有人第一关注点是:“工作环境是否宽松,头脑风暴会开得多吗”?有人第一关注点是:“是否有足够的培训,我能学到新东西吗”?
因为他们的主导优势分别是交往力、创新力和学习力。
交往力优势者擅长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的纯粹友好是他们的能量来源;创新力优势者脑袋里会自动生成无数新点子,他们最怕被束缚;而学习力优势者一天不吸收新知识,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荒废了,他们对这个世界永远饥渴、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