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 私人货币和法定货币

我们讨论这些跟加密货币有何关系?在上文中,我们探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件——法定货币经济、部分准备金体系和一家运营了一段时间的银行,这些帮助我们理解比特币诞生的背景,以及现代经济中信任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们还提到了法定货币。正如雅浦岛的“石头”案例,只要是用于交换商品及服务的物品都可以被归类为“货币”。但现代的司法规定了法定货币准则,明确了使用金融功能时能够使用的货币种类。假设你走进英国某镇的一家超市,试图用兹罗提[2]、美元或金项链来支付商品价格,店员大概率会拒绝,而且法律也规定了他们有权拒绝,因为英镑是英国唯一的法定货币。

当然,人们有时会基于个人意愿接受他国货币,但前提是达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汇率。但如果买家交给卖家的是符合特定价格的当地法定货币,那么法律规定卖家必须接受它。

大部分国家的法定货币是本国货币,不过也有例外。位于欧元区的欧洲国家将欧元作为法定货币(它在所有欧元区的国家具有相同的价值),但部分国家的本国货币不够稳定,它们接受美元而非本国货币,或者两者并行。例如,巴拿马同时接受美元及巴波亚辅币,但其实很多国家都废除了本国货币。厄瓜多尔和萨尔瓦多是少数几个将美元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而摩纳哥、黑山共和国等接壤欧元区的小国则接受欧元,而非本国货币。

很多国家同时接受本国货币和美元作为法定货币,因此确定一种以上的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是完全允许且可行的。事实上,津巴布韦在2009年废除了本国货币,接受9种外国货币进行流通,包括人民币、美元、英镑、日元及几个邻国的货币。

如果你不排斥接受非法定货币的行为,那么两个人或两家公司之间是否可以约定记账单位?事实上在几百年前,这种货币曾经非常流行,它被称为私人货币。19世纪30—60年代,曾有过一阵私营公司发行货币的短暂风潮,当时最常见的一种非国家货币是临时货币。临时货币指一种特定的信用凭证,可以由私企出于特定用途发行,最常见的用途是给公司员工支付(或部分支付)工钱。

在19世纪,临时货币及强制员工接受的做法臭名昭著,被视为公司变相压榨员工的手段。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一些偏远的采矿或伐木公司,工人会拿到可以交换食物或其他商品的纸质凭证,在公司自营的商店购买商品。由于工人无法用这种凭证在其他地方购买物品,这些公司不择手段地进行垄断,哄抬物价,从酬不抵劳的员工手中赚取更多利益。即使是有信仰的企业家,也会给公司的员工支付临时货币作为酬劳,并限制员工只能在不销售酒的公司商店里进行消费。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强制或剥削行为给临时货币招来骂名,它在许多国家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在2008年,墨西哥的沃尔玛超市员工还曾抵制沃尔玛用超市购物券抵付部分薪酬的行为(路透社,2008年)。

不同国家地区对私人货币持有不同态度。在中国香港,有3家商业银行(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可以发行港币,居民在取款机上能取到这些钞票,它们同时流通。1863年美国《国家银行法》(the National Banking Act)颁布后,美国建立起了美元机制,开始禁止私人货币。在这项法案通过前夕,美国有多达8 000种互为竞争的货币。如果治理不善,也许很多银行和私营部门会自行发行银行券,然后大门一关,溜之大吉,所发行的银行券会变得一文不值。

但和中国香港一样,非国家发行的货币是一个很难消失的绝佳构想,其能否存在本质上还是取决于该货币是否可用,即人们是否会接受它作为支付手段。即使是在法治严格的英国,也有在社群内流通的本地货币。如果某种记账单位仅被特定地区所接受,那么它只会在特定区域内流转,不会直接被交到区域外的公司手中。在英国本国货币中,现已不再使用的托特尼斯英镑和布利克斯顿镑也许是颇负盛名的。但必须理解,这些货币都是与本国货币挂钩的,加密货币也是如此。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探讨所谓的“稳定币”。

并非所有货币都和现金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就像之前提到的贝币和雅浦岛“石头”,能换取商品和服务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货币,即使不是法定货币也没关系。根据这一更为宽泛的定义,今天在世界各地流通着几百种私人支付手段,包括英国、美国等监管严格的经济体,例如兑换积分、航空里程、出租车抵扣券、iTunes(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或谷歌商店的代金券、不同商店的礼品券等。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货币。如果你对此抱有怀疑,可以想想有些商家并不接受银行转账,他们偏好亚马逊礼品券,或希望买家能购买慈善心愿单上的商品。有些商家发行的商品券甚至跟法定货币长得一模一样!比如印度的一家高级连锁餐厅Dishoom就铸造了自己的硬币(图1-1),一枚硬币等于10英镑,能在连锁餐厅内买单。

图1-1 由印度高档连锁餐厅Dishoom发行的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