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十年:解读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谜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与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假说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陷入了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经济困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资产泡沫在20世纪90年代宣告破灭,自此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迹象。滨田宏一、崛内昭义将经济低迷的原因分为四类,包括日本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理论)、财政政策错失时机导致的失败(财政政策因素理论)、金融政策诱发通货紧缩的失败(金融货币政策因素理论)、不良债权早期处理的失败导致银行机能低下(银行机能低下因素理论)。其中,银行机能低下因素理论的延伸论点认为,贷款人和借款人资产负债受损导致了经济的长期低迷,也就是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假说。日本城市地价价格指数自1990年9月达到峰值后,在2005年3月探底,在那期间近15年时间都在持续下跌。由于地价的暴跌,金融机构持有的许多贷款资产全部转化成为不良债权,同时作为债务人一方的企业或家庭,由于债务总额超过资产总额,陷入了债务过多的窘境。

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受损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其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知道,在资本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状况会影响其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融资成本和内部融资成本之间就会出现“外部融资溢价”的背离。外部融资溢价反映了在收集债务人信息并监视其行动时产生的成本,以及因道德危机产生的成本。此外,外部融资溢价为可抵押净资产与借款人未偿还债务之比的递减函数。所以,当出现地价下跌等负面冲击,导致借款人的资产负债受损时,由于外部融资溢价的上升,外部融资成本也会上升,债务人的经济活动就会受限。

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果产生不良债权,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受损,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第一种方式,银行资产负债受损会对其放贷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借款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在银行已经产生不良债权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不良贷款数量增加,银行会对与贷款相关的活动进行严格审查,而且还会强化贷款发放后的经济监控行为,这就会提高与贷款相关的边际成本,对贷款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种方式,为了处理不良债权,银行内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对新增贷款的审查、监测活动会出现延迟,导致放贷的减少。此外,为了修复已受损的资产负债情况,银行会投入大量资源,这就导致为客户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管理咨询、人员派遣、委托业务、公司债券承销、结算服务等)的质量下降,也会对顾客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我们基于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家庭的微观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得知,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假说能够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做出强有力解释。有关对银行放贷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不良债权的增加主要以大型银行为主,向中小企业以及非制造企业发放贷款的现象减少了。

关于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企业出现资产负债受损时,对影响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设备投资、用工情况、研发投资活动(R&D投资[2])等产生了抑制作用,而且这种趋势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

关于消费行为,我们基于日本总务省《全国消费调查》的数据,对泡沫经济破灭后,家庭债务余额对消费产生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泡沫经济破灭后的1994年和1999年,住房土地相关的债务余额除以基于市场价格的住宅土地资产,得到的负债率(DEBT)对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