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中文屋子
在图灵测试中,询问者与接受检验的机器之间的问答是用同一种语言间接进行的。如果在机器的信息库中有足够的关于所提问题的信息,并且对于一些理解性问题,也提供了直接的答案,那么,这台计算机还是有可能通过图灵测试的。但是,是不是这就说明这台计算机具有了思维能力?
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勒(John Searle)认为算法并不等同于思维能力。假定有一台适当地编写了程序并已经通过了简化的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即便如此,这台计算机仍然完全不具备和理解有关的精神属性。第一个例子是基于Schankand Abelson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以为理解简单的故事提供模拟,例如:“一个人进入餐馆并订了一份汉堡包。当汉堡包端来时发现被烘坏了,此人暴怒地离开餐馆,没有付账或留下小费。”第二个例子是:“一个人进入餐馆并订了一份汉堡包。当汉堡包端来后他非常喜欢它;而且在离开餐馆付账之前,给了女服务生很多小费。”
作为对“理解”这一故事的检验,可以询问计算机,在每一种情形下此人是否吃了汉堡包(这一事实在任一故事中都没有说清)。计算机对这类简单的故事和问题可给出和任何讲英文的人给出的根本无区别的回答(对于这些问题只有是或非两种回答)。这样一台机器在这一有限的意义上通过了图灵测试。但是这类成功是否表明机器本身具有任何真正的理解能力呢?塞尔勒提出了名为“中文屋子”的假想实验,模拟图灵测试,用以反驳强人工智能观点;并且说明某台计算机即使通过了图灵测试,能正确地回答问题,但是由于它对问题仍然没有任何理解,因此不具备真正的智能。
“中文屋子”实验过程: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房间内,里面有一个不懂中文的人,房间只有一个小窗口,以供在房间内外进行信息交换。我们在一张纸条上写上中文,这个中文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问候,可以是一个玩笑,总之,要通过小窗口把纸条递给房间内那个不懂中文的人。在房间内部,有一个可以在任何语言之间转换的机器,那个不懂中文的人通过机器来看懂纸条并且进行相应的回复。那么,在房间外的人,能否通过纸条回复来判断房间内的人是否懂中文?
塞尔勒认为,我们不能判断出来房间内的人是否懂中文。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地说中文。根据Searle的说法,计算机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地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可以说,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智能,而是一种人工的、模拟的、能做某些人性化的事情的算法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