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终结(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档案:中世纪的朝圣

13世纪末,欧洲有10000多处基督教朝圣地。这一宗教现象是民众宗教虔诚最生动的表现之一。

那些保护圣人遗物的教堂是中世纪最受欢迎的朝圣地之一,它们为大众笃信宗教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例如,男男女女会来这里忏悔,希望得到赦免或奇迹般的治愈。更特别的是,冒险精神也激励着朝圣者们走上朝圣之路。

一位朝圣者获得的源于13世纪的叙利亚水壶(大英博物馆,伦敦)。

旅行纪念品

自1187年占领耶路撒冷起,萨拉丁鼓励朝圣者朝觐圣地,因为他们代表了可观的收入来源。

上图,《圣赫勒拿与真十字架》壁画,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约1460年所绘(圣弗朗切斯卡主教座堂,阿雷佐);下图,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欧洲朝圣者朝觐圣地的终点。

宗教,社会生活的中心

在中世纪,宗教是欧洲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活跃的中心。因此,朝圣成为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朝圣的终点是那些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因为第一批基督徒曾在那里聚集或殉道。其他朝圣中心则是那些保护圣人坟墓或收藏圣人遗骸的地方。罗马、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和耶路撒冷是吸引朝圣者最多的三个城市。

英格兰的达勒姆的圣卡斯伯特(634/635—687)墓、伯里的殉教者圣艾德蒙(9世纪)墓和威斯敏斯特的忏悔者爱德华国王(1004—1066)墓吸引着朝圣者们的目光。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对象。相传,该修道院得以建成要归功于亚利马太的约瑟。《马可福音》记载,亚利马太的约瑟是那位保存盛有耶稣基督宝血圣杯的人,他在亚瑟王的传说中变成了英国基督教化的英雄。然而,朝圣者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当数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的小教堂。

托马斯·贝克特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两人原本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但英国贵族暗杀乡村牧师一事引起两人的冲突。大主教坚持认为案件应该委托给教会法庭,而不是王室法庭。当他威胁将包括国王在内的反对者们逐出教会并寻求罗马教皇作为靠山时,两人之间的分歧愈加严重。

1170年12月29日,一群武装团伙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圣坛脚下暗杀了托马斯·贝克特。这次暗杀事件引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震惊,迫使亨利二世前来旧友坟前跪拜。1173年托马斯·贝克特被追封为殉教圣人,国王的忏悔加上奇迹般的故事,尤其是人们在他墓前得到的治愈,让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最受欢迎的地方之一。

其他欧洲国家也拥有重要的朝圣中心。在法国,图尔的圣马丁圣殿、沙特尔主教座堂圣殿、勒皮主教座堂圣殿和圣但尼主教座堂圣殿也是朝圣者们常光顾之地。

在意大利,信徒们主要前去阿西西的方济各墓和洛雷托(意大利语:Loreto)的圣家圣殿朝拜。后者的名声归功于一个传说:当圣地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陷落时,天使将抚养耶稣基督成长的家从拿撒勒转移到安科纳周围的树林(拉丁词语lauretum由此而来,意为“月桂树林”,该地也以此为名)。

朝圣如此重要以至带动了大量旅行文学作品的出版,其中大多数作品是指南,它们详细说明了行走的路线、冥想的圣地、停留的收容所和沿途瞻仰的名胜古迹。随着这些作品的出版,一些朝圣路线得以声名鹊起。这些作品最为关注的则是中世纪的三大朝圣目的地:耶路撒冷、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和罗马。

圣城耶路撒冷

圣地朝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世纪初。为了在罗马神殿下找到耶稣基督受难受死的痕迹,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纳在一群妇女的陪同下一起去耶路撒冷。据传,她们发现并带回了残余的十字架和将耶稣钉于十字架上的钉子。

海伦纳的这一发现,加上君士坦丁受她影响皈依基督教,引得罗马帝国各地的朝圣者纷纷涌入圣城。朝圣回来后,不少人诉说着他们瞻仰圣地时的心情,以及沿途对商队袭击的无尽恐惧。他们当中有一位名叫埃格里亚的妇女在4世纪末,也就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统治时期,曾前往耶路撒冷。她写了《旅行指南》这本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旅程,旨在为她修会的修女们提供帮助。

朝圣路线:赎罪之路

从11世纪到13世纪,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前往基督教圣地的朝觐之旅与日俱增。罗马朝圣之旅是通往使徒(大教堂)的“门槛”,即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坟墓。在加利西亚,朝圣目的地是圣雅各墓地,在耶路撒冷则是圣墓教堂。要求朝圣者做的忏悔在于祈祷和向当地神职人员捐款。朝圣结束后,信徒们认为自己得到了净化。十字军东征时期,教会建议忏悔者把朝圣与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兵役结合起来。因此,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是由英法王室组织的赎罪远征。朝圣者朝觐圣地给教会带来重要的收入来源,教会则给朝圣者们提供安全通行证。但在1291年耶路撒冷拉丁王国被攻占、阿卡城陷落后,朝圣之旅变得愈加艰难。因此,教会放弃了忏悔这一层面,朝圣变成了获得赦罪的一种手段。

《朝圣者》,16世纪壁画(理性宫,帕多瓦)。

朝圣者的冒险

回到家中,朝圣者通过展示特有的标志来讲述他的旅程:褡裢、手杖(棍杖)和许多缝在外套上的徽章。

① 圣地 无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海路,有几条路线通往耶路撒冷。朝圣者根据交通、住宿和安全条件选择自己的路线。

② 沿途停靠城市 在主要的朝圣之路上,途经城市的教堂竞相为朝圣者们服务,给他们提供圣物、珍贵的纪念品,从而成为通往圣地之路的中途停留城市。

③ 海上旅行 从1300年起,从威尼斯到耶路撒冷这条海上路线是朝圣者们走得最多的朝圣路线,途中最大的风险是会在伊奥尼亚海或爱琴海遇到海盗。

④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朝圣者们穿过法国到达加利西亚有四条路线。但从隆塞斯瓦耶斯或松波特山口起就只有两条,然后在蓬特拉雷之后只剩下一条路线。

⑤ 朝圣之路上的城市 朝圣者涌入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上的城市,如阿斯托加和蓬特拉雷,这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兴旺和城市发展。

⑥ 互帮互助 途经的所有城市都有兄弟会为旅行者提供帮助,开设收容所来招待他们。朝圣者间的友好情谊在他们返途中也有所体现。

这些游记让耶路撒冷朝圣之旅变成了一个可与后来的穆斯林朝觐麦加媲美的虔诚行为。在整个11世纪,尽管土耳其人在安纳托利亚建立的塞尔柱王朝给朝拜带来了风险,朝觐圣地的朝圣者与日俱增,而且因为在圣枝主日庆祝仪式上,他们手持棕榈枝或橄榄枝,所以也被称为“棕榈树”(法语:paulmiers在中世纪,这些手持棕榈枝的朝圣者被称为“palmier”,意为棕榈树,后来逐渐演化为Paulmier,用于姓氏。——译者注)。造船业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海上朝圣的发展。海上朝圣途经克基拉岛、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罗得岛和塞浦路斯。

11世纪末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深刻地改变了朝圣精神。从此,前来圣地的旅行者络绎不绝,他们全副武装,严加防御巴勒斯坦海岸被征服的城市,特别是1099年7月被攻克的耶路撒冷。12世纪至13世纪,朝觐圣城和十字军运动紧密联系。那时候,朝觐圣城引发了基督教骑士与土耳其、库尔德和埃及战士间的冲突。

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朝圣和十字军东征是截然不同的。当萨拉丁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占领耶路撒冷并驱逐十字军时,他向朝圣者敞开了大门,并给予他们安全通行证。当十字军转攻他地时,它给朝觐圣城降低了风险。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1221年和1250年,第五次和第七次十字军分别针对埃及;1270年,第八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十字军以进攻突尼斯为目标,路易九世圣路易,即路易九世,是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第十一位国王,分别于1248年和1270年发动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在1270年领导十字军东征进攻突尼斯时,在当地因鼠疫逝世,享年55岁。——译者注也在此身亡。在签订《雅法条约》(1229年)期间这里原文应该有印刷错误,Trait é de Jaffa 应为1229年,并非1299年。——译者注,由于腓特烈二世懂阿拉伯语,他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夺回了圣城和圣墓,这一和解政策既巧妙又有效,朝圣从中受益良多。

与此同时,陆路的改善、收容所和旅馆网络的建立、海上保险的发明,特别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建立的军事骑士团(尤其是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都促进了朝圣的发展。这一现象也促进了先后落户在罗得岛和马耳他岛的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的发展壮大。

达勒姆座堂

献给圣母和圣卡斯伯特的达勒姆座堂坐落于英格兰北部城市达勒姆,是重要的朝圣地。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是中世纪的第二大朝圣路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当时在佛拉比亚城(伊比利亚半岛的尽头)的菲尼斯特雷角发现了使徒圣雅各的遗骸。为服务政治利益,加强自身独立,对抗科尔多瓦酋长国和加洛林帝国这两个地区大国,阿斯图里亚斯国王对当地人民笃信宗教予以大力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一宗教热情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狂热,并由此在欧洲大陆开创了许多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路线。朝圣活动蒸蒸日上,带动了其他地方的发展,它们成为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如孔克或韦兹莱。《加里斯都抄本》中的《朝觐指南》详细地介绍了这些路线。朝圣者们先在比利牛斯山脉的圣让皮耶德波尔小镇碰头。接着再从这里穿过隆塞斯瓦耶斯狭道,前往纳瓦拉王国首都潘普洛纳。隆塞斯瓦耶斯狭道因歌颂查理曼的侄子罗兰的《罗兰之歌》而闻名于世。

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旅行指南和游记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耶路撒冷、罗马和其他欧洲城市的朝圣者兄弟会为朝圣者们复制和发行游记和旅行指南。这些游记指出了沿途的各种障碍和可能遇到的危险。最受欢迎的通常是商人和主教的作品,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作品。这些指南中最早的一本涵盖了对当时整个已知世界的描述,由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欧洲旅行者——图德拉的本杰明于1170年左右用希伯来文所创作。这位来自纳瓦拉的犹太人可能是宝石经销商,尽管他在作品中提及自己经过耶路撒冷的语气更像是宗教人士。匈牙利的朱利安是13世纪的多明我会修士,他在1236年左右用拉丁文撰写了第一部关于蒙古帝国之旅游记。1245年在里昂大公会议上,这部作品向主教们提供了关于蒙古的消息。马可·波罗(1254—1324)的《马可·波罗游记》是最成功的一部游记。这位威尼斯人非常详细地讲述了他的旅程、他在亚洲的生活以及他父亲、叔叔和自己在可汗宫廷中的所作所为。马可·波罗将他的故事口述给比萨的鲁斯蒂谦,后者用普罗旺斯语编写。这部游记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是15世纪印刷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坎特伯雷朝圣,15世纪所绘细密画。

从隆塞斯瓦耶斯经过为朝圣添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因为朝圣者们开始意识到他们进入了一片与王权密切相关的领土。他们从潘普洛纳出发,沿途在埃斯特利亚停留,最后到达蓬特拉雷。人们在埃斯特利亚建起了收容所、旅馆和为朝圣者们提供援助的市场,小镇得以逐渐发展起来。蓬特拉雷标志着从比利牛斯山脉中西部出发的朝圣路线暂告一段落。

抵达加利西亚

从那儿开始,朝圣之路就只剩下一条路线。先是经过纳瓦拉国王寝陵所在的纳赫拉,再穿过圣多明各-德拉卡尔萨达,这座小城因为传说中的烤鸡唱歌这个神迹而闻名于世。这类传说催生了虔诚宗教文学。卡斯蒂利亚诗人贡萨罗·德·贝尔塞奥(13世纪)的作品将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融入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的世界,是虔诚宗教文学最生动的表达。

圣米良德拉科戈利亚修道院是朝圣者们的必经之地。他们定会在那里停留,再从那里出发前往西班牙中部的梅塞塔高原,然后抵达布尔戈斯。这座城市从朝圣中受益匪浅,许多信徒从圣地亚哥返回后便定居于此。接着,朝圣者们继续前行,先到莱昂,最后抵达加利西亚。

从圣殿骑士蓬费拉达城堡附近经过后,朝圣者们来到了莱昂王国和加利西亚王国的交界处。在丰塞巴顿的山口处有一座大十字架,他们习惯在这里放一块石头来标记自己路经此地。他们站在山丘上将德孔波斯特拉市尽收眼底,停下脚步,用仪式语说出“前进”(西班牙语:Ultreia)表达来到使徒墓地的喜悦之情。

从12世纪起,为了迎接朝圣者的到来,这里建了一座罗马式大教堂。教堂南立面最古老的门廊名为金匠门廊,雕刻精美;教堂西立面是宏伟的荣耀门廊,这是马特奥大师的杰作,其雕刻也是巧夺天工。朝圣者们会先跪下亲吻中央的柱子,然后再去圣雅各墓地前祈祷。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加里斯都抄本》的第五册《朝圣指南》详细描述了圣地亚哥市及其大教堂。上图:金匠门廊左门的三角楣,代表耶稣在沙漠中遇到的诱惑。

罗马和圣彼得

罗马是中世纪朝圣的第三大圣地。古奥克方言用romeux一词来称呼前往罗马圣城的信徒。与现代游客不同的是,他们所猎奇的并非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抑或是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和其他由古罗马皇帝留下的名胜古迹。只有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坟墓才能得到他们的关注。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在梵蒂冈山上的圣彼得墓地遗址上建造了第一座教堂。另外,他还在城外的圣保罗墓上筑起了一座教堂,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教堂一次次被修缮美化。

信徒们还会去殉道者墓窟,这是罗马第一批基督徒的避难所。为了获得赦罪,他们会去参观“停车站”(或是这里最有名的那些教堂)。信徒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圣年的时候来罗马,庆祝基督教史上的圣年这件大事。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1300年宣布该年为第一个圣年。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只要来圣彼得墓前祈祷的人都获得大赦。朝圣者们前赴后继,共有200万人来到这里,而且每个人都会在坟前捐赠一笔钱。

插图(右侧) 港口装卸工,巴塞罗那海洋圣母圣殿细部图。

亚眠主教座堂

壮丽辉煌的亚眠主教座堂建于13世纪至15世纪,引得勃艮第的大胆查理为之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