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论语(共三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的父亲名纥(hé),字叔梁,通常人们称呼他叔梁纥。叔梁纥的身份是士,曾经为鲁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孔子的身份自然也是士。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边的昌平山下)。因叔梁纥和颜氏曾为生子而祷告于尼丘山,所以生下孔子后,就给他取名为丘,取字为仲尼。这里的“丘”和“尼”,都来自尼丘山,容易理解。那么,“仲”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排行第一则称作“孟”。孔丘的字里之所以有个“仲”,是因为他排行第二,所以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蔑称他为“孔老二”。在孔丘出生之前,叔梁纥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取字为孟皮,只可惜他天生残疾,脚有毛病,在当时不能享有贵族继承权。无奈之下,叔梁纥一大把年纪另娶了颜氏,生下了孔子。

孔丘3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咱们暂时称呼他的本名孔丘吧,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孔丘从此由母亲颜氏一手带大。小小年纪的孔丘玩耍时,常常摆上俎(zǔ)豆[2]等祭器,穿上礼服,模仿主祭官进行祭祀活动。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母亲就把他送去了学校。可是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孔丘并非一开始就是学霸,相反,他学习很不好,甚至还很讨厌上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也挺简单,说白了就是因为孔丘家里穷,被一些同学瞧不起。

原来,叔梁纥去世以后,孔丘和母亲就住到了外祖父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所以,孔丘虽然身份是士,家境却比其他的士差得太多。可以想象,孔丘吃的饭菜跟其他同学吃的肯定没法比,因此他很容易被歧视,甚至被孤立。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小年纪的孔丘厌恶上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母亲颜氏觉察到了儿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便对孔丘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之后,孔丘端正了学习态度,开始发奋读书。虽然史书对此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综合典籍中的零星记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推测,来脑补如下:

孔丘进了官学三个月后的一个傍晚,母亲颜氏背着一袋子口粮来看儿子了。这是她辛辛苦苦地为人家洗衣服挣来的,差不多够孔丘吃一个月的。在官学门口,颜氏正巧遇到了先生。于是,她就把一袋子粮食放在地上,抹抹额头上的汗珠,整理整理衣衫,对着先生深深施了一礼,问道:“请问先生,可认识我家孔丘?不知道他学习刻不刻苦?”先生打量了一下颜氏,点头说道:“哦,你是孔丘的母亲吧?孔丘是个聪明的孩子,可他学习劲头不足,成绩也一般。”听了先生的话,颜氏有些懵,心想:孔丘怎么会成绩一般呢?我在家教他识字的时候,他明明学得很快,记得也很牢啊。

颜氏就这么寻思着走进了官学。找了半天,她才看到孔丘,他正一个人坐在院子一旁的台阶上望着天空发呆呢。颜氏忙走过去问:“丘儿,在看什么呢?”孔丘看到是母亲来了,又惊又喜,连忙起身把一袋子粮食接了过来,回答道:“娘,您怎么来了?这么远的路,多累啊!还是像上个月那样,请邻居大伯顺道捎过来就好。”

虽然孔丘见到母亲很高兴,可是他更心疼母亲的身体,不想让母亲为他奔波。颜氏一脸慈爱地理了理孔丘的头发,捧起他的小脸蛋儿说:“我想儿子呀!必须过来看看我的心肝宝贝,得亲眼看到你在这里吃得饱、穿得暖、学习也好,我才能放心啊!”哪知孔丘听了这话,竟然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娘,我不要上学了,我想回家!”这一开口,孔丘的委屈就像开了闸的水,收也收不住啦,“这里不是我该来的地方!咱家太穷了,他们老是合起伙来欺负我。娘,您知道吗?土鸡混在凤凰群里,早晚会被口水淹死。我要回咱的鸡窝……呜呜呜……”

颜氏将抽抽噎噎的孔丘揽在怀里,暗自叹了口气。她并没有急于说话,只是轻轻地拍打着孔丘的背,闭上眼睛,感受着怀中儿子的情绪。过了一会儿,孔丘有点儿难为情了,用手背擦了擦眼泪,离开了母亲的怀抱。颜氏看着儿子,表情慢慢地严肃了起来。终于,她摆了摆手,仿佛要帮孔丘把所有的委屈都赶跑似的,随之缓缓地开口问道:“丘儿,你可还记得自己姓什么?”

“孩儿姓孔名丘,自然不会忘。”

“那你还记得你的父亲是谁吗?”

“记得,我父亲名叫叔梁纥,是一位大英雄。”

“那丘儿可还记得,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记得,母亲多次告诫孩儿,要牢牢铭记自己士的身份,要时刻记得自己出身高贵——可是在这里,每个人都比我更高贵……”

“住口!”颜氏轻斥一声,打断了孔丘,“丘儿,你听好了,我现在告诉你:其一,你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勇力过人、战功显赫的大英雄,还曾经做过陬邑大夫,整个陬邑的人都要听他的;其二,你的祖上孔父嘉曾经是宋国的大司马,掌管着整个宋国的军事大权。”

“啊……”孔丘震惊了。

“丘儿,你要知道,凡事总有起起落落。孔家现在的确是败落了,可这不是还有你吗?为娘含辛茹苦地把你拉扯长大,又想尽办法把你送来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你学有所成,将来入朝为官,造福百姓,重振孔家,好对得起你父亲,对得起你士的身份啊!为娘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而且家里穷,你在这里受委屈了。可你明明是凤凰,怎么能甘当土鸡呢?一个人只要不自轻自贱,别人的嘲笑就只会让他变得更强大。丘儿,你从小就聪明,娘相信你一定能成才。答应娘,留在这里好好读书吧,好吗?读好了,先生就会器重你,同学们也都会高看你。到那时,咱们娘俩就有盼头了!”

颜氏的这一番话,非常及时地点醒了小孔丘,让他对自己、对读书这件事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此同时,他也明白了扛在自己肩上的使命。从此,孔丘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对那些冷言冷语充耳不闻,一心发奋读书,很快就成了官学里最有自信、学习也最积极的好学生。

一眨眼的工夫,孔丘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他一直都是官学里最努力、成绩最突出的优等生,但却不得不退学了。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但又都没有办法。因为他的家境太困难了,就连孔丘的口粮,颜氏也供应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孔丘主动提出了退学。颜氏知道,这几年自己日夜忙碌,身体越来越消瘦,已无力再硬撑下去了。因此,她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只能同意儿子的决定。孔丘回到家中后,第一件事就是埋头帮母亲干活。他一边用力地搓洗着衣服,一边对母亲说:“娘,您放心,我退学回来了,就可以帮您干活了。其实官学里的那些书,我都读得差不多了,也该出来做点事儿了。我想,官学里的知识毕竟有限,出来做事的话应该能学到更多。”

因为孔丘是中途辍学的,所以他没法去官府里当差,只能帮帮闲,打打零工,干干粗活儿,有时候能挣点儿小钱,有时候也没什么工钱,人家管顿饭也干。后来,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这两句话均出自《论语·子罕》。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做很多粗活。”第二句话的意思:“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从这两句描述里,我们可以推断,少年孔丘没有固定的职业,应该主要是跟着亲友乡邻干杂活儿,但聪颖好学的他不仅干得不错,还学到了不少手艺。

孔丘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这是不幸的。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孔丘是一个能吃苦的孩子。那些艰辛的体力劳动,不但没能摧毁他的心志,反而锻炼了他的体魄。长到十五六岁时,孔丘的身高就已近两米。要知道,那时候的物质条件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多数成年男子的身高也就一米六到一米七,高达两米左右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在做过的许多活计当中,孔丘对主持祭礼和丧礼最感兴趣。一方面,他小的时候就喜欢玩跟祭祀相关的游戏;另一方面,参加这种活动能够学到“礼”这一学科的许多知识。在当时,“礼”可是官学里排在首位的学科。对孔丘这个优等生来说,能够主持祭礼和丧礼,正是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好机会。

这里说的“礼”,指的不是礼物,而是礼节,也可以叫礼法。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很讲究礼法,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则、程序、步骤来进行。往小处说,我们在校园里遇见老师,要向老师行礼并且问好,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节;往大处说,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外国元首来我们国家访问,如何接待他们,怎么安排行程,安全方面如何保障……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制度。在古代,这就是礼法,主人和客人的行为举止都得遵照一定的礼法来,哪一方要是搞错了礼法,那可就丢面子了,会被人当成笑柄。所以,“礼”学是古代知识分子最先要学习并掌握的学问。

孔丘15岁那年,参加了一场规格非常高的葬礼,下葬的是鲁国三大实权人物之一的叔孙豹。然而这场葬礼并不顺利,家属和前来吊唁的宾客就棺材应该从哪个门出城起了争执,现场一度火药味十足。最后,主持葬礼的杜泄站了出来,他不容置疑地说,按照鲁国的规矩,卿大夫下葬必须走正门,这才化解了一场风波。在场帮工的孔丘看到杜泄从容不迫地主持丧葬仪式,心中不禁暗自佩服。后来,他听到人们议论,这位杜泄原本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士,开始时只是在叔孙家当一份小差,因为学识渊博、办事精当而被叔孙豹赏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孔丘被深深地触动了。

看着懂礼仪、不卑不亢的杜泄,有那么一瞬间,孔丘感到身边嘈杂的声音突然全都消失了,熙攘的人群也已不复存在。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到官学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大人的身影,那些话语又一次清晰地在耳边响起:“造福百姓,重振孔家,好对得起你的父亲,对得起你士的身份……”

“有学问的人,原来这么了不起!”通过亲眼所见,少年孔丘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那之后的十几天里,孔丘经常会回想起杜泄主持葬礼时的样子。他暗暗发誓,自己也要成为杜泄那样知识渊博的人!追求学问的志向,从此就在他的心里生根了。对孔丘来说,这是他一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到了晚年,他回忆起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还特意提到了这一重要节点。这在《论语》中是有记载的,就是那一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