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决定:E.B.怀特书信集(译文随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吾之甘露1937—1941

·怀特对纽约的感受很矛盾,他深爱这个城市(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流露着这种爱),但是他又经常对那里的城市生活感到不满。(“人行道太坚硬,上面不会有孵蛋的母鸡。”)他厌烦每周的交稿期限,渴望乡村生活。早在1937年2月还住在城里时,他就计划着要安一个孵火鸡蛋的装置。见不着孵蛋的春天对他来说是不完整的。同年,他试着请了一个“年假”,避开工作和家庭事务,可他又太想念妻儿,几周之后就又回到了纽约。1938年,他终于说服凯瑟琳,举家搬到北布鲁克林,想在那里生活一整年。

对家庭来说,搬家到缅因意味着在情感和经济两方面都要做出一些重大调整。对凯瑟琳而言,这尤其困难。她在杂志社有很深的根基,要放弃小说编辑这份薪酬不菲的工作,改变自己和那些固定作家的亲密关系,是一种痛苦。另一方面,乔尔倒不需要劝说。即使只有7岁,他也相信船只和大海是生活的重心。

新家搬到乡村后,怀特夫妇尽力维持和《纽约客》的亲密关系。凯瑟琳定期收到邮寄来的手稿和校样,以兼职的形式担任编辑。她还继续写儿童文学评论。怀特也每周都写“时闻杂谈”栏目,不时地提供一些评论,以及“随笔”、故事和诗歌等。然而,离开城市不久,怀特就有了一个新的出版关系,《哈泼》杂志的编辑李·哈特曼请他在乡村写每月的专栏,怀特答应试一下,他们商定了一月300元的稿酬。1938年,怀特突然想到“吾之甘露”这个标题,于是在之后的4年半时间里,不间断地写下了第一批文章。(1942年,哈特曼去世,弗雷德里克·刘易斯·埃伦担任编辑。)

回头看看,很明确的是,这段“吾之甘露”的插曲不仅反映了他生活情境的改变,也反映了他写作风格的改变。怀特渐渐热衷于随笔写作,并逐步掌握了这一形式。他藉此而怡然自得,并成为其中凤毛麟角的作家。很显然,怀特热爱农村生活,他和羊、母鸡、母鹅、猪、老鼠,还有蜘蛛等关系密切,这些动物后来活跃于《夏洛的网》一书,而如果没有与家禽家畜的这份情感联系,他是写不出如此作品的。

1937年至1941年这段时期,怀特虽然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逃避于大自然的庇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一段醉心隐居的日子。事实上,这是一段工作紧张、精神焦虑的时期。先是欧洲笼罩着灾难阴影,接着是战争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而在如此沉郁的气氛中,怀特夫妇不停地质疑农场生活的责任和合理性。不过,无论时局如何动荡不安,他们至少是多产的,这期间又出版了两本书,分别是1938年问世的《豌豆地里的狐狸》(The Fox of Pea pack,诗歌),以及1939年出版的《君往何处去?》(Quo Vadimus?随笔)。此外,怀特夫妇还在1940年合作编写了《美国幽默资料库》,该书于1941年由卡沃德-麦凯恩(Coward,McCann)出版,很快又以军人版(Armed Services Edition)形式在海外发行,为无数的士兵和海员减轻了战争的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