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关键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抓得再紧也抓不住成长

思考亲子关系时,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日本的国民漫画《海螺小姐》里的一幕。地铁的售票窗口前,站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婆婆。旁边是她儿子,但一看就知道他也是中年人了。老婆婆对售票员说:“买两张票,一张成人票,一张儿童票。”

中年男子在一旁哭笑不得:“妈,我哪儿还是个儿童啊?”老婆婆也瞬间窘得面红耳赤。

这一幕展示出有些大人对孩子无比僵化的印象,但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妈妈十分留恋幼时的儿子。她们拒绝或懒于承认儿子的成长,倔强地抚养着一个在她们眼中似乎不会长大的小孩子。照顾孩子时,她们的很多观念和行为在经年累月的重复之后,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想和习惯。

日常的操劳带着一种自然而强大的惯性,麻痹了一些妈妈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她们忘了,那个小宝贝已经长大,早已不需要自己育儿嫂般的细致照顾了。比如妈妈会帮儿子悉心收拾乱七八糟的脏衣服,洗干净的衣服也是件件被叠好并整齐地放入衣柜。这些照顾的确用心良苦,但真的已经与眼前这个大男孩的身高与年龄格格不入了。

人总是难以挣脱桎梏,从客观视角评判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有太多当局者迷的困境,恰恰就来自这些“从来便如此,现今怎会错”的观念。

我想拿化妆举个例子,大家一听便会明白。

有些女性对多年前的大红唇风潮恋恋不舍,习惯成自然的她们不顾自己的五官、骨相究竟适不适合,直至今日仍执着地涂着夸张的大红色口红上街,并认为自己依然在时尚界的中心闪耀着。这就是惯性的魔力。

妆容尚是件见仁见智的事,而且只需观察他人的用色和搭配,或浏览一下时尚杂志就能明白是否符合潮流。可育儿这件事却封闭多了,如果母亲对孩子没有与时俱进的认知,通常身边也难有学习参考的榜样,所以可能在本应顺流而下时误以为要逆水行舟。只要没人提醒她,她可能一直在逆流中苦苦坚持,刻舟求剑般地维系着与儿子的联结。

解铃还须系铃人,妈妈自身的觉醒和调整非常重要。妈妈应主动观察,到了该改变的那一刻,就端正心态,潇洒放手。其实青春期的到来会伴随很多变化,只要我们留心就不会错过,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儿子的叛逆。

儿子一旦开始逆反,就说明你的苦心付出已经成了他的沉重负担。妈妈不能再把他当成一个小宝宝来宠着或管着,从此刻开始就必须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他了。

孩子终将在某一天实现彻底的独立并形成自我意识。那时的他反而能笑对母亲滔滔不绝的唠叨,明白妈妈眼中的孩子就是长不大的,所以不再跟妈妈面红耳赤地争辩。可惜叛逆期的儿子还不具备这样的眼光和胸怀。

道理大家都懂,但每每面对儿子一如既往的可爱面孔,责任感汹涌时,妈妈恐怕又会变回老样子。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真的从“新”开始呢?

第一步是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明白他现在是谁。还记得先前的《海螺小姐》里,80岁的老婆婆称中年的儿子为“儿童”的情节吗?妈妈眼里的孩子永远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宝贝,但现在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记忆中的儿子和现实生活中的他是两个人。

第二步是理解孩子现在真正的需求,并依此来调整对待他的态度。

儿子的叛逆期开始后,妈妈再进行这种转向也不是不可以,但凡事肯定是有备无患。如果我们能从10岁(即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主动转变思路,那么叛逆期就定能和风细雨、安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