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世界的方式:《〈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新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写作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显现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急需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基本构想。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57年撰写《导言》,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完成,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整个过程,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它是15年的即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1]。

1857年秋,马克思开始撰写为政治经济学著作而起草的一篇“总的导言”,这是马克思构建宏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篇。这些手稿写在由马克思本人标明的“M”和“I”至“Ⅶ”的8个笔记本上。《导言》写在标号为“M”的笔记本上,在笔记本的前24页,时间大约在1857年8月下旬,在第二封页上注明了日期“伦敦,57年8月23日”。大约在8月底,导言的写作中断。马克思本来准备把《导言》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全书的导论,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时,将《导言》压下,另写《序言》来代替。因为《导言》中所阐述的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马克思认为,先谈这些带有结论性的原理和方法,不如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来证明这些原理和方法更为妥当。对此,马克思说:“我把已经起草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2]

马克思逝世后,其数量庞大的遗稿由恩格斯负责整理。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的遗稿经由奥古斯特·倍倍尔转交给德国社会民主档案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言》的第一次出版是在德国,最先被卡尔·考茨基发现,并首次发表在1902—1903年《新时代》第21卷第1册上。考茨基根据自己的研究,给这部分手稿加了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言》出版后,埃德加·米约立即将其翻译成法文并发表于当年的《社会主义评论》上。1904年,N.I.斯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德文第二版翻译成英文,并将《导言》收录。1907年,《导言》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附录出版后,随即获得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译本随之而来。

在中国,1930年上海乐群书店出版的由刘曼翻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1931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由郭沫若翻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两个版本都将《导言》收入其中。当时的进步杂志《萌芽》,也在第1卷第1期刊载了《导言》。[3]从196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潇然教授根据1953年柏林狄茨出版社的德文版翻译《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译本由人民出版社分5册出版,内部发行。1979年和1980年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的第46卷(上下册)也将其收录。从1986年起,中央编译局开始编译卷次更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该版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1卷第1、第2分册(1976,1981年)原文并参考了民主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42卷,对第1版的中译文重新作了校对。2009年,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收录了马克思的《导言》。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依据的就是19世纪50年代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他认为,“19世纪的科学、世界市场和巨大的生产力注定会开创棉花的世纪”[4]。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核心无可置疑地确立在棉纺工业,特别是集中在纺织部门。在这个由棉纺工业以及钢铁业、机械制造业构成的体系中,以工厂手工业形态经营的煤炭业向各个部门供应蒸汽机所需的能源,制铁业向机械工业供给加工用铁,机械工业生产纺织机以供给棉纺业。尽管英国的工业生产和贸易额在世界所占比率都比较低,但19世纪中叶的世界却配合英国形成了以纺织工厂高速运转的精纺机为中心的产业。这样,产业自身不再依靠商业资本和国家权力去打开市场,本身就具备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能力。商品经济渗透到国内和世界的各个角落,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使马克思改变了在二月革命之前对资本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对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批判集中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提出了由商品论、货币论、转化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积累论构成的经济学批判基本体系,并成为之后经济学批判的基础。进入50年代后,马克思意识到这个著作对资本主义活力的评价过低、过窄,资本主义的力量比预期的深厚得多。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多余资本转向其他部门,特别是向生产资料部门移动,用于生产具有更高生产力的机械,其成果又被消费部门吸收。由此,资本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更多部门分化,并把这些部门纳入再生产的结构中来。这样的发展不仅把国内市场,而且把国外市场也卷入其中。

这一阶段,流亡到英国的马克思根据1837—1842年、1843—1847年的世界经济变化,提出了经济循环五年周期说。按照这一判断,他推断1848年之后的五年,即1852年应该再次有经济危机爆发。“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5]可是预测失准。直到1857年秋,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经济上表现出来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在不断扩大,而市场或购买力却在相对缩小,这种发展趋势导致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了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整个欧洲。这时,马克思将预判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由五年调整为十年,经济危机发生时将引起革命运动。正如1847年的危机引起了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德国的三月革命一样,他预测了经济危机会再次引起革命运动。那么,引起大危机的资本是什么?资本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以上是马克思亟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正如1857年马克思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到的那样:“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6]

知识链接

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资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经济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地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激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使英国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3]参见张钟朴:《中国》,[意]马塞罗·莫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14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