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中上下求索(代序)
张朋川
我在中国许多地方生活过,还到过许多地方,会说几种不同地方的方言,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全方位的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包括东南西北中、上下各方的中国。
重庆>>>
1941年,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有一次,我父母在空袭中去防空洞避难,母亲怀有我已有几个月了,见路上丢有一块手表,因怀有身孕,好不容易将这块表捡起来,这是一块罗马表。后来,我在中央美院附中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念书时,一直戴着这块表。
北京>>>
1948年夏,我父亲在《新路》周刊当编辑。东单有地摊市场,我母亲常领着我到那儿淘旧艺术品。还记得到中南海里面玩过,那时那里的游客稀少,空荡荡的。
上海>>>
1949年春,我家住在理查大楼,楼对面是苏联大使馆,右面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百老汇大厦(现称上海大厦)。我在理查大楼的高楼窗中,远看解放军攻打乍浦路桥上的碉堡,又看到一长条白布从百老汇大厦半腰的一个窗口垂下。后来,四周响起了欢庆的腰鼓声,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
1950年,我家里来了一位大个子的穿军装的人,我母亲说这是我的大舅,是诗人,名叫艾青,以后我才了解他是接管上海文化部门的军代表。
1956年夏,我从上海考区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北京>>>
1956年至1960年,我在中央美院附中画石膏像,到处参观画展,去故宫看文物字画,在龙潭湖畔画水彩,花一角钱进长安戏院看京剧演出和画速写。
1957年,舅舅艾青被划为右派。1958年暑假我从北京回上海探亲,惊悉父亲被补划为右派。1958年秋,北京修造十大建筑,我母亲任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花饰工组长,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的石膏花饰都是这个花饰工组制作的,家里来往的人全是工人。
1959年9月,是我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的第四学年,全班分成油画班、国画班、雕塑班,我是国画班的课代表,老师是卢沉。请到蒋兆和、叶浅予、傅抱石、黄均等老师来我班示范作画。
1960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学习,这个专业是为北京修建地下铁道需作壁画而做准备的,但不久进入了连续3年的困难时期,北京修地铁的计划暂时搁置。建筑中的石膏装饰被认为浮华奢侈,我母亲被精简了。家中完全没有工资收入,靠母亲机器绣花挣点钱。我享受甲等助学金的待遇,每月可领16元,除去伙食费12元,还有4元钱作生活费用。
我们这届壁画专业的学生只有6个人,全是从中央美院附中升上来的,因此学院给我们配备了第一流的教师,并且有顶级的老教授。在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有其卓特的一面。由于和苏联关系的恶化,开始淡化苏式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西方艺术。相对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而言,我们接受的艺术教育比较庞杂,从我学过的课程和任课老师就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点:庞薰琹的装饰画、祝大年的工笔重彩、郑可的人体素描、袁运甫的水粉、柳维和的植物图案、韩美林的动物图案、张国藩的镶嵌壁画、乔十光和李鸿印的漆画、连维云的现代艺术、刘力上的壁画临摹、邱陵的美术字、尚爱松的中国美术史、奚静之的西洋美术史、王家树的艺术概论。还有许多学术讲座,如张仃的民间美术、沈从文的龙凤艺术、梅健鹰的陶瓷艺术、奚小鹏的室内设计艺术、常沙娜的敦煌图案艺术。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对西方现代文艺颇感兴趣,当时《剧本》月刊翻译并发表了布莱希特的短剧《例外与常规》,我立即组织系里同学编排演出,还为剧中人物设计了脸谱,剧中的背景和道具都是装拆式的。我们班接触西方现代文艺的一些举动,引起了北京市团委的注意,我们连带一些教师受到了批判。不久我们连续参加了北京昌平和河北任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年多的时间内严格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整天吃红薯面的窝头,大葱和盐是经常的佐料。从农民身上,我学会了吃苦和忍耐。
1965年夏,匆匆结束了大学生活,我与樊兴刚分配至甘肃敦煌文物研究所。
甘肃>>>
由北京坐火车至兰州需五十多小时,有人说车至洛阳前,列车轻快,车行发出“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声。洛阳西去,列车沉重,车行发出“荒秃秃、荒秃秃”声。
没想到我被甘肃省博物馆截留下来,理由是除莫高窟外,全省的十几个石窟中都有古代壁画,也需要有人临摹。我无从选择,自此我的脑海中反复不断地驶入古代文化,周、秦、汉、唐。
1965年10月,又去甘南藏族自治州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路上此起彼伏地伴随着临夏花儿、夏河花儿、洮州花儿的歌声,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深厚博大。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甘南草原上开始了,我们回到被“造反有理”的口号声淹没的兰州。
由于出身不好,我没有参加社会上的造反派组织,是一个不逍遥的逍遥派。1968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成立,我在文物工作队上班。
武威>>>
1969年10月,武威雷台的农民在挖地下防空洞时,发现一座大型汉墓,墓中有数量可观的铜车马,其中有著名的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组成雷台墓清理小组,由岳邦湖带队,具体清理工作由张学正负责,我的主要工作是临摹墓顶藻井的莲花图案和墓道侧壁上绘的花树状图案。
雷台墓清理组
墓中出土的铜马和铜俑上刻着含有“张君”“张氏”字样的铭文,可知墓主人姓张。参加挖墓的民工是当地的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社员,他们大部分的人都姓张,我对张学正说:“我们是在挖祖坟。”雷台墓是有着三室的大型砖墓。墓中地面满铺五铢铜钱,谣传雷台神钱能治病,方圆数里的老太婆齐来雷台墓捡钱。我第一次参加考古工作,就逢上清理百年难遇的雷台墓,事事觉得新鲜。墓中清理出四颗带有“将军章”印文的龟纽银印,据此我一直认为墓主人是做过四次秩比二千石的张姓将军。当时一些专家根据有的马身上的铭文,认为墓主人的身份是四百石小县官。为此我去读史书,还和别人合写了一篇论文,论证雷台墓主人的身份和铜奔马的文化内涵。清理雷台墓是我的首次考古经历,就逢上重大考古发现,使我对美术考古产生了兴趣。
山丹>>>
1970年,我下放至山丹县芦堡村,村头小山坡上有明代的烽火墩,隔着绿草如茵的军马场,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南山。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汉武帝时的霍去病将军大破匈奴处。在农村生活了一年,才返回兰州。
1971年,作者在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临摹
嘉峪关>>>
1971年4月,据嘉峪关市文教局报告,在新城公社戈壁滩上发现了绘有壁画的古墓。我便自告奋勇去嘉峪关工作。与嘉峪关市文教局宋子华等人合作,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清理了四座墓葬,我还从盗洞中进入5号墓,发现了色彩绚丽的“出行图”等壁画,并主笔编写了发掘简报,引起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重视。于是甘肃省博物馆加强了考古发掘力量,对5号、6号、7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住在戈壁滩上废弃的小屋中,没有门扇,就挂一块麻袋片作遮挡。发掘7号墓时,已进入冬季,我们在墓中临摹壁画,砚中的墨汁凝成了冰碴。地上,阳光下的戈壁滩白灼晃眼。墓里,封闭千余年的阴潮的壁画上的红色鲜润如血,俨然阴阳两界。至1973年9月,在嘉峪关新城共发掘了8座墓,其中6座为壁画墓,共有壁画620幅,壁画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是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珍贵的形象资料,为魏晋墓室壁画最大宗的发现。
我们在嘉峪关关城内整理魏晋墓出土文物,嘉峪关城门的大钥匙挂在长城大队大队长的腰带上,城门一关,嘉峪关就像古井。社会上“批林批孔”、阶级斗争热火朝天,我在寂静如死水的关城内读线装本的《汉书》《后汉书集解》《三国志集解》。我走上了美术考古之路。
1972年5月,在嘉峪关城内举办“出土文物展览”,一位牧童告知我们在黑山的岩石上有刻画的图像,我和宋子华立即前去勘查。黑山,山势陡峭,岩石黑紫,古时称紫塞。在一些平滑如漆镜的岩面上,刻着动物和人物的图像,共三十余处,其中有场面宏大的“围猎图”“操练图”,还有虎、野牛、鹿等野兽图像。黑山岩画经考证是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黑山岩画的考古调查,揭开了北方古代岩画考古调查热潮的序幕。
北京>>>
1973年秋,为筹备《汉唐壁画》出国展,陕西、甘肃、河南、内蒙古等地临摹壁画的高手云集故宫武英殿,复制打虎亭汉墓、和林格尔汉墓、嘉峪关魏晋墓、唐乾陵陪葬墓等墓葬中的壁画。我住在紫禁城中一个多月,深感故宫是井中之井,身心甚不自由,难怪当年生活在深宫中的皇帝大多偏狭变态。
广河>>>
197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齐家文化的发现地广河县齐家(祁甲)坪进行考古发掘,我参加了后期发掘工作。参加发掘的民工为当地的东乡族居民。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洮河进行考古调查,在齐家坪发现了齐家文化,并未发现彩陶。我们在齐家坪的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两件特色鲜明的圜底彩陶罐,还发现了少量的彩绘陶,并且在石圆圈祭祀遗址中出土了铜镜和空首铜斤,证实了齐家文化在甘肃远古文化中是较晚的文化。
景泰>>>
1975年,我参加甘肃景泰张家台半山类型石棺葬墓地清理发掘,石棺中多出小型彩陶,初次亲历发掘彩陶,对出土彩陶逐一测绘,此为撰写《中国彩陶图谱》的起始。
金华>>>
我的外婆家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曾带着我的两岁的大女儿张晶在“文革”后期去暂住。1976年夏,我们去金华接她们回兰州。畈田蒋村也是大舅艾青度过童年的地方。这里民风淳厚,景物幽美,面对双尖山,乡里人说这里风水好,出了两个大文人,一个是艾青,一个是吴晗,是一山的双尖。
玉门>>>
1976年秋,获悉玉门火烧沟墓地出有彩陶与铜器,前往清理发掘,由我发掘的4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铜管,证实了这是一处彩陶与铜器共出的早期青铜文化的墓地。以后的考古发掘,不断有新发现,一发不可收。我清理的310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四羊首青铜锤,造型精美,用合范法铸造,为我国早期铜器的珍品。火烧沟墓地先后发掘墓葬329座,出土文物二千余件,其中铜器达二百余件,还有金和银制成的鼻饮和耳环。彩陶小巧而多样,有人形器、四犬器盖网纹方鼎、鱼形埙等彩陶艺术品。河西走廊位于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咽喉要道,火烧沟早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提供了我国西北地区远古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珍贵考古资料。
9月9日上午,在发掘工地上听到高音广播喇叭传来的哀乐,惊悉毛主席逝世,火烧沟发掘工作遂告结束。
乌鲁木齐>>>
9月底,由玉门赴乌鲁木齐,在新疆博物馆考察和测绘鱼儿沟等遗址的远古文化彩陶。10月,喜闻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乌鲁木齐全城欢动。
酒泉>>>
1977年8月,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发掘了一座十六国时期大型壁画墓,邀我对墓室壁画进行临摹。丁家闸古墓地的南面为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主峰。丁家闸5号墓中满绘壁画,莲花藻井下的四顶绘天上仙界。墓室四壁绘墓主人宴享伎乐和役者的生产劳动场景。墓室正壁(西壁)绘制的《燕居行乐图》绘艺最精,显示出汉画发展为晋画由简略到精细的变化。
河西走廊一系列的十六国壁画墓的发现,使我们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发展源流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陕西河南河北行>>>
入春,为考察陕、豫一带早于仰韶文化的遗迹,我们一行四人乘坐一辆北京吉普车,沿着古时由兰州到郑州的驿道前行,翻过草木葱茏的陇山,途经古老的凤翔县,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访问。越崤山,抵登封,参观王城岗龙山时期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观摩彩陶。赴长葛考察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又赴河北邯郸考察磁山文化遗物、正定县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
甘肃渭河泾河上游>>>
为揭示和研究甘肃境内仰韶文化的发展源流,1978年夏,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队长岳邦湖、副队长张学正偕同我去甘肃渭河、泾河上游调查和考察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陇西、武山等地考察后,在秦安县文化馆见到一组邵店村大地湾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我们即往邵店进行调查,见到卫生院和粮管所院内出土的半坡类型陶器,还发现了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盆和有着草拌泥居住面的房基。这些令人目眩的发现,驱使我在秦安大地湾进行了连续六年的考古。
秦安>>>
1978年9月,甘肃省博物馆派出大地湾发掘小组,由我领队,与朱耀山、周广济、阎渭清、赵建龙一行,到秦安县邵店村,对大地湾遗址进行试掘。
我沿着地头的断崖排查考察,地层的剖面就像一本历史书籍的侧面,自上而下地叠压着从晚至早的文化层。忽然,数千年积淀的灵光破土而出,崖面下层绽露出一件彩陶,彩陶置于古代房基的居住面上。彩陶上的花纹像回旋的鸟羽,这是一件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也昭示了这座房址的历史年代。我们决定首先发掘这座房子遗址,房子遗址上是尚未收割的玉米,那是“以粮为纲”的日子,毁青苗视同犯罪。我们等到地里收割完玉米,在这掘区开辟了第一个探方。在我们期盼发掘的这座房子基址中,出土了一组陶器,在灶坑旁重叠地放置着两个圜底彩陶大盆,形状和彩绘纹饰完全相同。大盆的口径达51厘米,是已知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彩陶盆。
大地湾考古发掘自开始就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以后不断有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我没想到自此在大地湾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
1979年,大地湾遗址发掘进入第二年度,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第211号窑基下发现了早于半坡类型的墓葬,揭开了大地湾一期文化考古发掘的序幕,这年共发现大地湾一期墓葬11座。1980年,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细致的考古发掘,相继发现和清理了3座大地湾一期的房址。大地湾一期遗址的一批木炭标本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7370年(经校正),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同属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文化遗存。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了一些绘有红色或白色的彩陶,这是迄今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彩陶,在彩陶上还发现了十余种彩绘符号。
作者与大地湾发掘组同仁合影
渭河上游发现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使我对以中原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学说产生了怀疑。
山西>>>
在太原王郭村,参观新近发掘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壁画墓,绘有阵容浩大、人物众多的出行图,能准确地绘出正、反、侧、斜不同角度的面部、肩膀、身子、手足,反映出卓绝的写实能力,甚至能画出马的眼睛的神情,反映出杨子华、曹仲达等北朝画家划时代的绘画水平。
踏过大同落满煤灰的马路,来到云冈石窟,观昙曜五窟石刻大佛,如入大帐面见鲜卑王,庞然大物,不可一世。云冈后期佛造像已是褒衣博带、秀骨清相,活脱是魏孝文帝仪容的宣示。
内蒙古>>>
赴呼和浩特拜访盖山林,正值他刚从阴山考察岩画归来。他的考古所工作室的四壁和地上,铺着在白色薄塑料布上以双钩法拓摹的岩画图像,据说阴山岩画数以万计,这些岩画分布于阴山东西长约三百公里的狭长地带,组成反映草原游牧生活的史诗式的绘画长廊。
赤峰市红山后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地。我小心翼翼地走在通往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的铺满冰雪的路上,工作站站长项春松先生星期日休息在家,特地赶来开门,提取红山文化彩陶供我测绘,见到心仪已久的鸟形彩陶壶,使我了解到北岳之外有草原,关外有彩陶。
山东>>>
由北京去济南的列车十分拥挤,我好不容易在门厢处挤了一块坐地。我是从《老残游记》中了解济南的,我看到的冬天的大明湖,十分宁静,垂柳不摇也不摆,更显宁静。泰山一带的大汶口彩陶很有特色,彩陶上的八角星纹,有的说是太阳花,有的说是象征四面八方的大地。
南京>>>
在南京博物院地下库房测绘江苏彩陶,获见安特生在甘肃收集的彩陶,观摩南朝大墓模印砖画。
武汉>>>
自南京坐轮船,由长江西上,过小孤山,九江小憩,至武汉。在湖北省博物馆观摩楚文物,每一件楚国漆器,彩似火,纹如云梦。在博物馆食堂用餐,每张桌上都有放辣椒的小缸,显出楚人热烈性情。
秦安>>>
1981年初夏,与大地湾遗址隔河相望的山坳中,发现了一件半坡类型葫芦形彩陶瓶,这种彩陶一般只出于墓葬中。我们到出土彩陶瓶的王家阴洼去勘探,刚开探沟就露出了一座随葬彩陶的墓葬。经报省上同意后,我们对王家阴洼墓地进行发掘,共发掘清理了59座半坡类型墓葬,大多数墓葬中随葬着三至五件陶器,其中许多是器形完整、花纹精美的彩陶,和渭河下游的半坡类型彩陶一样,都以鱼纹为彩陶的代表花纹。
1982年10月,大地湾遗址年度发掘行将结束时,在第411号房基的白灰地面上发现了绘有人物和动物的地画,我们精心地对地画进行了清理。经综合考证,这是一幅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居址地画,为我国已知的年代明确的最早的绘画。我立即进行了临摹,并组织拍摄和保护工作。当年,我在村中征集到一件仰韶文化人头形彩陶瓶,人头塑像造型生动,为原始艺术的珍品。
陕西>>>
1982年11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工艺美术学术报告会,我应邀在大会上作了《彩陶艺术》的学术报告。在康师尧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茂陵霍去病墓。霍去病墓是按汉武帝之意象征祁连山而建,我们登冢顶而四望,俨然有置身仙山之感。日后,赴秦陵兵马俑博物馆,感受到一统中国之势。观陕西碑林博物馆,汉唐不朽文明历历在目。
北京>>>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平房工作室内,苏秉琦先生指导我重新编排《中国彩陶图谱》的图稿,按照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去厘清中国彩陶的谱系。在累计半个月的时间中,受到苏秉琦先生的耳提面命,破除了我思想深处积习已久的中华大一统观念,对以汉族王朝为中心的史学观有了批判意识,开始接触到“多元一体的大中华文化”的研究课题。
青海>>>
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发掘结束,共清理墓葬1500座,开始进行整理发掘资料,蒙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关照,我赴柳湾测绘彩陶。时值严冬,出土的近万件彩陶分别保存在柳湾村的十余个库房中。我在农民家中吃住,晚上在油灯下工作,历时一月,对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浮雕裸体人像彩陶壶、人头形器口彩陶壶等众多彩陶实物,一一作了测绘。归去时,湟水已结冰,凝住了昔日的辉煌。
武威>>>
1984年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威市五坝山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座西汉末期壁画墓,我应邀去现场临摹壁画,墓室左壁绘《山林猎牧图》,图中满布层叠群山,人和动物融入山林之中,可视作早期山水画。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1985年初秋,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岳邦湖共赴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南的祁连山考察岩画。沿途杳无人迹,疑为天涯路。忽有野马群从天际奔来,又绝尘而去。至山下已无汽车可行之路,当地蒙古族牧羊姑娘卓玛做向导,不断攀山而上,已近雪线,先是残雪如散鳞,又见积雪似凝玉,人随山高而气喘加剧,心跳加速,至大黑沟岩画分布区时,岳邦湖先生的每分钟心跳达九十余次,照相工作只能托付给司机。我独自进行岩画的测绘和记录,岩画壁面陡峭,上刻围猎画面,令人目眩神迷。有两处岩画刻着大象图形,另在一大石上刻两人立于虎上的画面,为他处不见。工作结束,夜宿卓玛家的蒙古包中,刚做好的羊羔肉格外鲜美,蒙古包外的月光清纯透彻,又照亮了数千年畜牧的草场。
考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祁连山西端石包城时,发现一道随祁连山峰蜿蜒的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可能是防羌的长城。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去马蹄寺石窟途中,攀缘而入千佛洞石窟,从剥离层中发现北魏晚期的壁画,色泽鲜艳如新,胁侍菩萨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日本>>>
1988年4月至6月,赴日本参加“奈良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大文明展”,我任中国文物随展组组长,我方参加联展的有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汉唐珍贵文物。在展出期间多次观摩了丝绸之路沿线的苏联(当时苏联尚未解体)、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韩国参加联展的珍贵文物,还观摩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法隆寺、东大寺、大阪市立美术馆、泉屋博物馆等处的文物古迹。丝绸之路是我人生的引号,使我开启了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1990年9月,应邀去秋田县作学术演讲,在秋田、新潟等地考察日本绳纹文化。
承德>>>
1988年秋,游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观摩了满、汉、藏、回、蒙五文共题匾额,江南园林、围猎场、喇嘛庙合聚山庄。
四川>>>
1990年,赴乐山参加中国汉画学会成立大会。瞻乐山大佛,登峨眉金顶,考察汉代崖墓,观王建墓石雕。去广汉三星堆考古工地,古蜀文化光彩夺目。
甘肃河西走廊>>>
1990年8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团在甘肃的考察,沿河西走廊,考察了山丹段汉代和明代长城、张掖大佛寺、嘉峪关关城和魏晋壁画墓、敦煌千佛洞和两关(玉门关、阳关)。
青海>>>
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寺在高山之巅,我们乘汽车盘旋而上,寺内外照墙、戗檐、廊心墙、海棠池遍饰精美砖雕,楼阁花窗犹显伊斯兰教风格。
我曾三访乐都瞿昙寺,仰观寺殿藻井中永乐年间绘制的数百方坛城图,惊看尚乐金刚像巨幅壁画,巡礼回廊数百米经变故事壁画,这是一处未经后人修饰的难能可贵的明代初年的藏传佛教寺院。
新加坡>>>
1991年12月至1992年3月,赴新加坡,负责“中国丝绸之路唐代文物展”展出,深感四海之内皆兄弟。
甘肃>>>
1993年,赴河西、天水地区鉴选一级文物,陇原文物瑰宝尽收眼底。
广州>>>
南下广州洽谈外展事,在广州市博物馆观摩岭南画派作品。
宁夏>>>
1994年,考察贺兰山岩画、西夏皇陵,参观固原博物馆。赴同心清真大寺观摩清代砖雕。归去的汽车在浓雾中翻过六盘山。
天津>>>
1995年7月,携展品参加天津举办的“甘肃佛教艺术展”,游览天后宫、杨柳青。
考察贺兰山岩画
美国>>>
1995年12月至1996年3月,参加中国文物随展组,在普罗沃、波特兰等地举办“中国帝王陵墓展”,又应友人之约去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地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观看考察中国流散到美国、西亚和印度的文物。在旧金山,我住在唐人街的一座旅馆里。中国昔日的唐朝首都长安城内,曾住过许多西亚和印度人,还有来自西方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教徒。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包容性的地方,正由于这种因果关系,如今世界各国都容纳了唐人街。
甘肃 青海 新疆 宁夏>>>
1996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开展甘、青、新、宁四省区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确认工作,由朱家溍、耿宝昌、杨伯达、杜迺松、李久芳、王海文、王家鹏和我组成馆藏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喀什,甘肃省的天水、平凉、庆阳、临夏、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固原,青海省的西宁等地,对西北四省馆藏一级历史文物悉数进行鉴定确认,获得极为难得的对西北馆藏一级文物近观和上手的待遇,及向众多故宫专家当面求教的机缘。在这将近三个月的工作中,无遗地目睹了西北文物的精华,在我心目中西北文化在大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国家文物局西北组鉴定专家
安徽>>>
合家登黄山。黄山最佳时在虚实之间,上山时虚,下山时实,登顶时虚实俱忘。
甘肃>>>
1998年夏,筹办“甘肃省少数民族文物展”,赴临夏回族自治州,考察临夏县红园和东公馆的回族砖雕、积石山县保安族腰刀和土族服装。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藏族服饰和建筑图案,征集唐卡展品。转赴陇南地区武都县,考察白马藏人服饰。
1999年夏,王鲁湘、王玉良和我陪同张仃先生去祁连山写生,在民乐县童子寺石窟发现北魏壁画,佛像作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状。在北魏壁画层下还有北凉壁画。
台湾>>>
2000年6月至7月,赴高雄市美术馆举办“黄河远古文明·甘肃彩陶特展”,并作学术讲座,其间参观了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宋代千禧文物特展”,有幸近睹宋代国宝级文物集中展出。还参观了台湾历史博物馆、鸿禧美术馆、张大千故居。友人驾车陪我作台湾环岛游,在台南西海岸隔海望大陆,涛声续不尽,总是两岸情。
苏州>>>
2000年8月,调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走进水乡,不识水乡,重识水乡。一向倾心研究中国艺术史,上半生多涉周秦汉唐,由此转入宋元明清。
江苏>>>
多次去南京,参观南京博物院,瞻陵、游湖、登塔、逛庙。多次去常州,观摩常州博物馆文物,办展和会亲访友。三下扬州,一为儿女姻缘,一为园林湖景,一为文物古玩,还有久久耐人回味的美食。五游无锡,每游面貌又新,难忘清末民初的惠山泥人,不见当年桥—桥—桥。沿运河北上,至淮安,古码头上看货船南来北往。去徐州,观汉画像石,考察楚王陵,交会鲁俗楚风。
云南>>>
2003年初秋,赴昆明开会。游滇池,观大理、丽江、玉龙雪山景物,看白族、傣族、彝族、纳西族风情。
福建>>>
2004年夏,游武夷山,参观朱熹讲学的武夷书院,庭前千年古柏令人肃然。
浙江>>>
2004年秋,赴海宁观钱塘潮,参观陈阁老府,王国维、徐志摩和蒋百里故居,海宁近代人文亦如潮。
为出版、讲学、会议等事,屡往杭州。参观胡雪岩故居,方知浙商敢为天下先,勇为四海商。
2005年初夏,上莫干山开会,观毛泽东、周恩来故居,以及蒋介石寓所故址。炎凉谁知?此山万竹也风流。
山东>>>
2004年冬,赴长清灵岩寺开会,观前世罗汉有今时容颜。
哈尔滨>>>
2005年暑假,赴哈尔滨讲课。专程去阿城,参观金上京遗址,望绿草如茵,曾织徽钦二帝无限乡愁。
上海>>>
大女张晶、小女张卉都在上海成家立业,我和老伴常去上海走走,幼时捕虫钓鱼的浦东郊野,已是摩登新城,我不再去寻找我少年时代居住过的弄堂。龙华烈士陵园修得十分美丽,有见青年男女在此谈情说爱。我与一位分别多年的已退休的老同事在这里见面又分别,他说要回家去照看外孙女了。
苏州>>>
我现住苏州葑门一带,书斋名为“大吉斋”,用苏州话将葑门与“大吉斋”连读,就是“封门大吉哉”。但事与愿违,友人和学生不绝于门,我只能在春节时在门额上高贴“开门大吉”。
人生百年,但愿有生之年在上海十年,北京十年,西北三十年,东南三十年,或东或南或西或北十年,不限方位地点十年,我仍将东南西北中上下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