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坚史学文集(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镇南关起义的历史光辉[48]

——纪念镇南关起义一百周年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和黄兴、章太炎等制订了武装反清的《革命方略》,规定组织国民军,“覆彼政府,还我主权”[49]。按照孙中山的设想,“欲先取中国南部数省为根据地,然后进窥北部。故猛着先鞭于粤桂滇三省”[50]。就是说,组织革命军队,首先在南部边疆省份起义并以之为根据地,然后北伐,最后达到推翻清廷、创立民国的革命目标。按照孙中山的革命方略,从1906年起,到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较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约有十多次。其中1907年是起义高潮年,从东边的潮州,中经惠州和钦州,到西边镇南关,起义沿南部边境一路绵延起伏,革命烽火燃红了南疆天际,呈现了辛亥革命史上的壮观景象。

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正是辛亥革命起义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在起义烽火群中闪烁着独特的历史光辉。

镇南关起义的战略地位

“镇南关地势极险,位于广西西南,与法领东京接壤”,在军事上是国防要塞,中法战争后兴建城墙炮台,驻兵重点设防。镇南关又是广西乃至全国通向越南以至整个东南亚最大的陆地门户和通道,20世纪初,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已将铁路从河内修到邻近镇南关的越北同登,公路则已修到镇南关,同中国已建成的龙镇公路(龙州—镇南关)南段(镇南关—鸭水滩)连接。镇南关南下可达越南河内,北上可到龙州南宁,地位重要,交通方便,足以牵动全局。进可沿传统通道北上,定略广西,谋取中原;退可出境,到清朝无法管束的法国统治下的越南。这是镇南关被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选中为起义地点的地理依据。镇南关清兵统领陆荣廷也深知孙中山的战略意图,他在一封密函中说:“彼(指孙中山)之军略,与太平天国同,起义于边城,俟得天下心,然后进攻北京。”[51]太平天国正是在广西金田起义后北上占武昌,沿长江东下定都南京,再进行北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从南向北,最后以南京为首都。

镇南关起义的基本队伍

以黄明堂、王和顺为首的会党乡勇,是一股反清武装队伍,长期在中越边境地区从事反清活动。黄明堂、王和顺接受革命影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黄明堂奉孙中山之命,在越南太原设立起义领导机关,集合了数百人枪。与此同时,孙中山委任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筹备镇南关起义,并要黄明堂率部同王和顺会合攻关。随后改委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命王和顺攻取龙州水口以为侧援。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会党乡勇百余人,从后面偷袭镇南关炮台,揭开了镇南关起义的序幕。他们“披蒙茸,拔钩藤,以绳缒于断涧危崖间”,逾墙而入第三炮台,守军仓皇失措,狼狈而逃,接着进入第二、第一炮台,守军皆不敢阻。可谓奇兵天降,不战而下镇南关。随后攻防易位,起义队伍居高临下利用炮台发炮迎击,血战七昼夜,使敌兵伤亡数百。但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于1907年12月9日主动撤离,退往越南。[52]

会党乡勇是镇南关起义的基本队伍,他们作战勇敢,地形熟悉,善于出奇制胜,黄明堂等领导人身先士卒,带领全军以极小的代价攻占设防坚固的镇南关军事要塞,并据守一星期之久,创造了辛亥革命起义史上的奇迹。

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

镇南关起义次日,1907年12月3日,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从河内前往镇南关,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晚抵达,对起义队伍进行慰问和犒赏,并发表热情演说。4日,清军来犯,孙中山亲自发炮轰击。后来他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53]

镇南关起义的国际援助

越南是镇南关起义的基地和后方。孙中山设起义总部于河内,黄明堂指挥的起义队伍以越南为后方基地,在越南太原集结待命,起义队伍主动撤离镇南关后,也撤入越南境内休整等待时机。

越南革命者直接参加镇南关起义,同中国革命者并肩战斗。在黄明堂率领的四百余人的队伍中,就有盘公仪、潘佩珠率领的越南光复会会员八十余人和菲律宾独立党彭西约来的菲律宾革命者三十余人,佩带短枪、马刀,并带有鞭炮等,星夜抄小路绕过镇南关背,攀袭山顶炮台。

起义次日,随同孙中山前来镇南关起义前线、攀登镇南关炮台的还有日本友人池亨吉、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狄氏等国际革命人士。[54]

镇南关起义的强力震撼

镇南关起义震动了清朝政府。清廷军机处致电广西巡抚张鸣岐:“查南关为交界要道,向有重兵防守,何至突被匪徒占据?”接着,又电责两广总督张人骏与张鸣岐:“该抚(指张鸣岐)布置疏忽,致失要隘,咎实难辞。张鸣岐应先行交部议处。着即饬各路统将……协力进攻,即日克复……倘有迁延退缩者,立按军法惩治。如该抚督率不力,定一并从严惩处。”[55]这些电文和盘托出了清廷的慌急情状。镇南关清兵统领陆荣廷在起义爆发后曾密函约降。镇南关敌我双方相持血战七昼夜,直到起义军主动撤离后,陆荣廷才进入,顺势“以克复镇南关报”。“自经此役之后,无论广西各营兵,闻风胆寒,即陆军亦已心折我军之坚劲。”不但“各乡人民,视革命军如亲友”,“即各处团练亦多暗附”,“现时陆荣廷部下之兵,多来约降”。孙中山在撤离镇南关后,在致邓泽如书中仍乐观指出:“弟自攻破镇南关之后,默察广西全局,大有可为,月来所图,较前极有进步。”[56]

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中,镇南关因同先后两次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而倍受国内外瞩目:1885年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苏元春指挥的镇南关大捷,一扫鸦片战争后中国屡战屡败的颓气,在雄关上高高竖起反抗外敌入侵的胜利旗帜,创造了民族革命的奇迹;1907年,孙中山、黄兴、黄明堂、王和顺等人指挥的镇南关起义,以最小的代价赢得巨大的胜利,在雄关上高高竖起了反对封建王朝的胜利旗帜,创造了民主革命的奇迹。

镇南关起义连同此前的镇南关大捷,如同日月双璧,光辉永恒,其精神仍鼓舞着我们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