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坚史学文集(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1912—1924)[5]

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1911年底在辛亥革命中上台,统治广西十三年, 1924年被新桂系推翻。这十三年构成了广西近代史上和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这个时期的前十年(1912—1921),老桂系不但对广西实行有效统治,而且将势力扩展到广东和湖南。1917年,陆荣廷被北京政府任命为两广巡阅使,他的左右手谭浩明任广西督军,陈炳焜任广东督军;同年,谭浩明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名义,率军进驻长沙,兼领湖南军政事宜。老桂系的势力至此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但盛极而衰,1921年粤军入桂,攻占南宁,老桂系全线崩溃,陆荣廷先后逃往越南和上海;1922年粤军撤退后重返广西,但已如即将坠落的夕阳,1924年最后被新桂系取代。这三年(1921—1924)是老桂系苟延残喘的“垂危临终”期,已不可能有什么进取性作为。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化有哪些进展,在广西近代化进程中占有什么地位;老桂系在其中做了些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这是广西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评价陆荣廷和老桂系所不可或缺的依据。老桂系时期相当于民国初年,从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十三年(1924),文中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具体年份一般只标公元,论述空间只限于当时广西所管辖的区域。

一、广西近代化进程的基本线索

近代化是以建设近代文明为目标的客观历史进程,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军事等方面,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其基础是建立和发展以机器应用为标志的近代实业体系。近代化进程处于近代史时期之中,但并非与近代史完全同步。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地近代化进程的起止时间也不完全一致。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化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止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约两百年。就中国来说,近代化进程基本上与近代史相始终,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持续了一百多年。广西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近代化进程开始比全国要晚,大致上开始于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前后六十多年。同全国一样,广西并没有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标志,全国转入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历史时期。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现代化是近代化的继续,是在更高基础上接续并拓展近代化阶段的未竟事业。

广西近代化进程依次经历三个时期:

(一)起步(1885—1911)。清朝末年光绪宣统年间,从中法战争到辛亥革命,即从1885年到1911年,共二十六年。这是广西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以龙州(1889)、梧州(1897)、南宁(1907)相继开埠,以近代实业、近代教育等近代事业开始出现为标志。

(二)发展(1912—1924)。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三年,这是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统治广西的时期,广西的近代化事业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广西近代化进程的第二个时期。

(三)繁荣(1925—1949)。从民国十四年(1925)到1949年,总共二十五年。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为首的新桂系统治广西,这是广西近代化进程的第三个时期。其中从1925年新桂系上台到1939年日本第一次入侵广西,亦即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大约十五年时间,广西政局相对稳定,新桂系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积极推动广西的近代化建设,广西近代化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兴气象,成绩斐然,受到国内外的注目和好评,广西享有中国“模范省”之誉。1935年9月,由著名作家胡愈之主编的新加坡华文报刊《星洲日报》创刊六周年,特出纪念专刊《新广西》。著名侨领和华侨实业家胡文虎在序言中说:“广西在现在中国各省区中,号称最贫最小,然其负责当局,推诚合作,埋头苦干,庶政毕举,百废俱兴,治安最良,秩序最好,卓然有模范省之誉。”[6]于此可见,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统治广西的十三年,正是广西近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中间段落。

二、老桂系的近代实业建设计划和倡议

老桂系不断扩张的统治耗资巨大,导致入不敷出,财政空虚。民国元年(1912)全省总收入二百五十万元,而总支出却为五百万元,是总收入的两倍[7]。老桂系靠增税、发行公债并大量发行纸币来解燃眉之急。1912年就发行三百万元公债,发行六百多万元纸币,1913年纸币发行额又增至一千二百万元[8]。但广西毕竟地贫民穷,税收终究有限,公债和纸币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发行,长远之计应该是通过发展实业来增辟财源。

民国元年(1912)2月,陆荣廷就任广西都督的第二个月,即在都督府内设立实业司,任命韦锦恩为司长;同年9月,成立广西实业协会,其宗旨是推动和统筹全省实业建设,鼓励各界投资兴办工农交通各业,由老桂系核心人物陈炳焜任会长。民国二年(1913)1月,陆荣廷向北京政府提交一份兴办广西实业的呈文,题为《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广西都督陆荣廷呈文总统陈明广西财源枯竭拟借广东商款专办实业并设银行规定用途开单请签核文并批》[9]。这份呈文实际上是老桂系上台伊始就提出的广西实业建设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一)资金筹集:向广东农工商兴业公司借款五十万金镑;设立广西实业银行,发行债票,发放贷款。

(二)兴办条件:1.资本少而获利厚者;2.原料富而制造易者;3.行销广西为广西日用品所必要者;4.适于土宜者。

(三)建设重点:林业,矿业,工业。林业方面,以种植松、桂、八角、樟树为主,杉、桐等类辅之。矿业方面,添购机器,延聘技师,续办八步等地之官办矿业。工业方面,首要利用本地丰富原料建设制革工业,其次为制麻、制棉工业。

(四)具体措施:如林业建设规定从调查土宜、划分林区入手,分设专员经理种植,招工包种。

(五)成果预期:三四年内工矿业初见成效,十年后林业成材,计划即可最后实现。这个计划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兴办实业所必需的资金、原料、市场、技术等条件,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应该说切实可行。在老桂系主政期间,这个计划基本上得到贯彻,广西实业确实有了发展。老桂系对兴办实业的提倡,谨以提倡植棉为例。广西向来产棉不多,所需棉纱、棉布每年要从省外大量输入。民国六年(1917),时任湘粤桂联军总司令的老桂系第二号人物谭浩明从广西出师援湘,看到相邻的湖南省盛产棉花,认为广西可以借鉴;回南宁后同省议会议长张一气等商议,1919年成立“广西棉花促进会”并亲任会长,张一气为副会长,从上而下推动植棉事宜。1920年元月开办“广西棉业讲习所”,以1909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星大学农科硕士、1915年归国的盘珠祁为所长,聘请高级专业人才为教习,其中包括南通人纽质平,南宁人、北京大学毕业生李洪春。纽质平从家乡南通带一位老棉农来广西指导植棉。谭浩明出席开学典礼并致词(谭不善言辞,由所长盘珠祁代读),后来经常来所巡视。学员由每县考送一名,来往旅费和学习费用全由政府支付;学习一年,毕业后回县创办植棉场。1920年底第一班毕业,从中选出十多名优秀生到武昌、南京植棉场实习。同时引进美国优良棉种在全省推广,编印植棉方法说明书,广为分发。当时广西全省九十多个县,几乎县县办了植棉场。植棉被列为县知事考绩项目之一[10]

三、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交通建设

(一)近代公路建设

老桂系时期建成了几条近代公路,分别以省会南宁和边疆重镇龙州为出发点。

邕武公路(南宁—武鸣)。陆荣廷上台伊始,就将省会从桂林迁到南宁,又在邻近南宁的家乡武鸣建立宁武庄,作为个人的日常驻地和指挥中心。为了便于省城和驻地的来往,民国四年(1915)动用工兵营修建邕武公路,工程时断时续,前后历时四年,1919年竣工;公路全长五十三公里,其中南宁到武鸣县城四十三公里,县城到宁武庄再到他的老家雷红十公里。陆荣廷从广州购买一辆小篷布汽车用轮船沿西江运回南宁供个人专用,1921年开始有商营汽车行驶。邕武公路是广西第一条全线通汽车的正规公路,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曾说这是“当时广西独一无二的汽车路”,他第一次乘坐汽车就是在这条路上坐的。他说,民国十一年底,陆荣廷来电邀赴武鸣一行,“我到了南宁,陆氏派他专用小汽车来接我往武鸣。这是我第一次乘坐汽车”[11]。邕武公路跨越武鸣河的“镇武桥”是广西第一座公路石拱桥;1921年由商营粤西汽车公司开始的邕武公路汽车营运,则标志着广西近代公路汽车运输的起步[12]

龙水公路(龙州—水口)。与陆荣廷修建邕武公路同时,谭浩明起而仿效,修建从龙州县城到家乡水口的公路,全长三十三公里,1919年与邕武公路同时建成。

龙镇公路(龙州—镇南关)。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奉清政府旨意,广西提督兼广西全边对汛督办苏元春着手沿广西边境兴建包括炮台、城墙、营垒、军路等设施在内的系统边防工程。作为边防工程的重要项目,1896年,龙镇公路竣工。其镇南关至鸭水滩段长三十九公里,略具公路规模,可行汽车,时有法国小汽车入境行驶;而鸭水滩至龙州段位于山崖河谷之间,工程艰巨,路况较差,未达通车要求。老桂系上台不久,就开始进行龙镇公路的续建工程。民国四年(1915),跨越左江将龙镇公路引进龙州城区并与兴建中的龙水公路连在一起的龙州铁桥建成,这是广西第一座近代公路铁桥,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半永久性公路桥梁。与此同时,龙镇公路龙州—鸭水滩段改扩建工程、镇南关—鸭水滩段改善提高工程也在进行。1923年,全长五十五公里的龙镇公路全线竣工通车[13]。同年,华利汽车公司和德利汽车公司先后在龙州开办,经营龙州经镇南关至越南谅山的运输业务。与邕武公路比较,龙镇公路尽管全线通车较晚,但始建和大半路段通车要早二三十年。历史的定位应该是:龙镇公路是广西第一条近代公路,并且是广西第一条同国外公路连接的近代公路。

南宁—龙州公路。1923年,将省会南宁和边防重镇龙州连接起来的南龙公路建成通车,全长一百五十五公里,这是广西第一条长度超过一百公里的干线公路。[14]

这个时期,由1921年粤军入桂倒陆时就任广西省长的马君武主持,还有两条重要公路在1922年先后动工,同年又因政局动荡而同时停建。一条是桂林—全州公路,仅完成桂林北郊四公里路基;一条是南宁—柳州公路,仅建成南宁至四塘二十二公里路基。[15]

(二)近代航运建设

清朝末年,特别是1897年梧州开埠以后,以西江为主干的广西内河已经通航轮船。但那时内河航运基本上掌握在外轮手中。1908年,梧州成立广西第一家商营航运企业—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外轮对西江航运的垄断。自此至民国初年,广西商办航运公司纷纷在梧州、南宁、龙州等地兴起。1915年,广西和广东联合勘测西江和桂江河道,同年广西省政府派出工程队在桂江炸礁,修理灵渠水闸以恢复湘漓通航。以内河总汇梧州为中心,轮船沿桂江上溯,可达桂林;沿西江上溯,至桂平转黔江,可达柳州;至南宁转左江可达龙州,转右江可达百色。从梧州顺西江下航,直达广州、香港、澳门,再转船北上,可到上海天津等沿海港口,出洋可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1912年,航行邕梧线的轮船有八艘,1921年增到三十一艘;从1913年至1924年的十二年间,抵南宁的中国轮船共16167艘次,总吨位67万吨;外轮3166艘次,总吨位13.7万吨。1913年,柳(州)梧(州)航线开始有定期班轮往来;1915年,柳梧航线又向北延伸到柳江上游的长安。1921年,航行柳梧线的轮船有14艘。[16]孙中山先生1921年来广西,乘军舰从广州到梧州,从梧州到南宁;再从南宁返梧州北上桂林。往返都是沿西江及其支流桂江航行。可以说,老桂系时期,以西江为主干的广西近代内河轮船航运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三)近代邮电建设

早在中法战争期间,出于军事通讯的需要,广西就开始创办有线电报。1884年,作为广州—梧州电报线的延伸,广西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梧州—南宁—龙州线架设竣工,同年建立广西第一个电报局—龙州电报局。民国初年,除早有的邕梧、邕龙线外,还有邕桂(南宁—柳州—桂林)、邕郁(南宁—郁林)、邕百(南宁—百色)、邕上(南宁—上思)、邕武(南宁—武鸣)等干线,从干线再向各方伸出支线,如从桂林向北伸到兴安全州,向南伸到平乐八步;从柳州向北伸到融县长安,向西伸到宜山;从百色向西伸到旧州;从龙州沿边境向南伸至凭祥镇南关,向西伸到靖西镇边。电报局设置分三等六级,1913年,广西有两个一等乙级电报局,分设南宁和梧州;三个二等局,其中龙州、桂林为二等甲级局,柳州为二等乙级局;四十二个三等局,其中浔州、平乐、横州、镇边、百色、凭祥、全州为三等甲级,其余为三等乙级,分布在电报线所经各地[17]。由此可见,民国初年,有线电报通讯已涵盖广西大部分地区。

广西无线电报开始出现于1921年。是年广西电政管理局为补充有线电报能力不足,在南宁和梧州建立无线电短波电台,并在梧州成立无线电管理局。[18]

广西电话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是年广西都督府首先安装从国外购进的磁石式电话总机,供内部联系使用。随后从省军政机关开始,陆续向各行各地推广。1917年,广西建成第一条长途电话线—南宁至龙州电话线,利用早有的有线电报杆附架电话线路,加强了省会与边关的联系。[19]

广西近代邮政出现于清朝末年。当时全国按交通流向划分邮界,对邮政分地管理,广西与广东、云南同属广州邮界管辖。民国三年(1914),广西邮政管理局在桂林成立,1915年迁到南宁,这是广西独立办理邮政的第一个省级管理机构。各县设邮政分局,县以下圩镇委托当地商铺附设邮政代办所。1912年全省有邮政局所一百九十二处,1914年增至二百五十五处,1919年增至二百七十二处,以后仍逐年有所增加;业务量也逐年增长,1916年全省邮件数274.9万件,1919年增至300.2万件,1921年又增到424.7万件。[20]

四、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工矿建设

(一)近代工业建设

老桂系时期,作为近代工业骨干的制造业和电力工业首先得到发展,主要集中在南宁、梧州、桂林、柳州等城市。梧州地近粤港澳和海外,又是水路交通总汇,近代工业发展成绩最为显著,从1912年到1924年,梧州增加了十多家工厂,著名的有:

1912年建成的梧州广成兴机器厂,是广西第一家民办近代工厂,1924年研制出广西第一台一百六十匹马力的船用柴油机;1919年建成的梧州火柴厂,是广西近代第一家火柴厂,生产驰名的畅销华南和西南各省的舞龙牌火柴;同年建成的梧州制革厂,是广西近代第一家制革厂。由广西实业协会倡导,1913年兴建官商合营的兴安纸厂,所产竹纸供应全省公文书籍用纸[21]。广西官书局1912年从桂林迁到南宁,开始采用铅活字印刷,是当时广西最大的印刷厂[22]。1917年,南宁同时开办两家织染厂,一家是湖南人张德创办的崇德织染厂,月产棉布约一千匹;另一家是桂林人孙营创办的福荣德织染厂,月产棉布约二千四百匹[23]

老桂系时期,广西主要城市陆续成立了电力公司,创办了发电厂。其创办年份依次是:南宁(1914)、梧州(1915)、桂林(1916)、宜山(1916)、柳州(1917)、龙州(1918)、平乐(1918)、百色(1919)。这些电力公司由商人招股集资创办,从事火力发电,规模很小,每个城市只有一百千瓦左右的发电能力,仅供部分照明,尚未用作生产动力。如南宁电力公司由徐儒阶、陈叔仁等招股集资,安装四十千瓦发电机两台;梧州电力公司由余瑞等与广州商人联办,安装一百匹及二百匹马力发电机各一台;桂林电灯公司由粤商创办,安装四十二和四十四千瓦发电机各一台;柳州电灯公司由商股集资,安装四十和四十八千瓦发电机各一台[24]

(二)近代矿业建设

老桂系时期,近代矿业股份公司纷纷出现,从事锰、锡、锑、金、煤等矿藏的开采。开采锰矿的有合益、广合、兴华、英生等公司,主要矿区在桂平和武宣,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锡是广西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主要矿区有二:一个在互相毗邻的富川、贺县、钟山三县,这一带原来产煤,1912年广西官矿局兼采锡矿,1914年龙济光在钟山西湾组织煤矿公司,承办煤锡矿务;另一个在南丹县,1905年龙济光创办庆云公司在这里从事锡矿开采。这两家公司都是官督商办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市场锡需求量激增,锡价不断上涨,广西锡工业随之兴旺,最盛时南丹矿区每天有三千人采矿;1918年,全省锡产量535.12吨。广西锑工业亦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对锑的巨大需求,纯锑每吨市价由1913年的二百零六银元,增至1915年的一千一百六十六银元。锑矿开采分布在百色、河池、南丹、天河、宾阳等地。1913年,南利、光复、义利等公司在天河县开采锑矿。1915年,广西正式准予商人自设公司自由开采锑矿,并给予多项免税优惠,一时锑矿公司纷纷涌现,如宾阳尖峰山锑矿有三十多家,河池芙蓉厂锑矿更多达八十多家。梧州是锑矿冶炼中心,官办的梧州炼锑厂建于1906年,1910年由商办大宝公司承办,1915年又转由兴利公司承办。[25]金矿开采分布在奉议(今田阳)、恩隆(今田东)、上林、昭平、藤县、苍梧等县;藤县蒙江一带,淘金者有时多达万人;1912年,奉议恩隆金矿产金五千两[26],据此推测,老桂系时期广西年产金万两左右。

五、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农林建设

老桂系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林的近代化建设,其中最重要者当数提倡鼓励建立民办垦殖公司和创办农林试验场两项。

提倡鼓励建立民办垦殖公司。民国二年(1913),先后公布《新订开垦章程》和《奖励种植八角肉桂简章》。从1912年到1916年,全省陆续创办垦殖公司六十多家[27]。这些公司向政府申领荒地开垦,种植木薯、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和桐油树、八角树、肉桂树等经济林木。南宁北面的高峰隘就有两家公司,一是1912年成立的正气种植公司,资金三万元,种植八角树三十万株,肉桂树十六万株,其他树木三十万株;二是1913年成立的规模更大的企永种植公司,投资六万元,种植八角树一百四十万株,肉桂树六万株,桐油树三十万株。1913年,横县绅商成立宝华林业公司,在南山垦荒,种植杉、肉桂、八角等经济林;广东商人张伯乾组织广利种植公司,集股五万元,在贵县北山垦荒,除种蓝靛外还种植桐油树、肉桂树三十余万株;1913年,北流县梁栋廷、梁廉甫等人集股成立“森林致富社”,植树造林七千亩,种植马尾松八十多万株。同德公司在靖西县龙邦垦地种植八角林,数年后,“茴林参天蔽日”。1915年成立的崇木林业公司,股本一万元,在天保县种植八角树一百万株。广西其他县也陆续出现了商办林场。[28]

民国初年掀起了成立垦殖公司发展经济林业的热潮,陆荣廷也亲自卷入其中。1914年,陆荣廷在兴建宁武庄同时,在宁武庄西七公里的巴孟山周围占地二百亩,成立桐油公司,利用宁武庄警卫营官兵垦荒种植桐油树百余亩,周边再配种松树四五十亩,建成一个兼有山水园林之胜的桐油林场。[29]

创办农林试验场。1919年,广西农业试验场在南宁西乡塘建立,1921年扩大为广西农林试验场。这个时期几乎县县兴办的植棉场就具有试验推广性质。

老桂系按照北京政府要求成立各级农会,民国元年(1912)成立广西省农会,会长王树槐,副会长莫景恒。随后各州县的农会也相继成立。

老桂系发展农林业的措施取得了成效。桐油、八角、肉桂等林产品和锡、锑、锰等矿产品一样,成为广西外销的主要产品。1924年,全省出口农产品及土特产总值八百五十七万海关两。在当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棉花的推广种植,供应了广西农村昼耕夜织对棉花的需要。这个时期的花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一百五十万亩以上,约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百分之八;年产花生五百万担,占全国花生总产量的百分之二三[30],满足了广西城乡居民生活对花生油的需求。

六、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教育建设

广西近代教育,始于清末“新政”时期。老桂系将清末萌芽的近代教育,进一步改制并促其继续发展。清末将书院改成学堂,民国初年又将学堂改为学校并增加近代教育内容和设施,使近代中小学形成初步规模。

近代幼儿教育。1904年,美国基督教富道会创立的梧州建道女校附设蒙养院,是广西幼儿园出现之始。民国初年,1916年基督教浸信会又在梧州创办宏道幼稚园。此后,外国教会在梧州、桂平、桂林等地先后创办七所幼稚园。1920年,南宁成立蒙养园,是南宁有幼儿园之始。

近代小学教育。1902年,广西将原有书院改设为小学堂;1909年,全省共有小学堂一千零七十八所;1916年,全省小学校增至一千四百七十所。小学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高等小学由县设立,初等小学由乡镇设立。1923年全省小学又增加到四千七百九十七所,其中高等小学四百七十二所,初等小学四千三百二十五所[31]。与此同时,由于财力不足,私塾亦准继续开办。

近代中学教育。民国初年,原有的中学堂改为中学校。1921年,全省共有十三所中学,其中十一所列入省立中学序列,分别是: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南宁),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梧州),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桂林),广西省立第四中学(柳州),广西省立第五中学(百色),广西省立第六中学(崇善,今崇左),广西省立第七中学(龙州),广西省立第八中学(桂平),广西省立第九中学(郁林),广西省立第十中学(武鸣),广西省立第十一中学(平乐),当时未列入省立中学系列的另外两所著名中学是庆远中学(宜山)和宾上迁中学(宾阳)。[32]

近代师范教育。小学的普遍建立和中学的发展提出对师资的大量需求,近代师范教育随之兴起。民国元年(1912),设于梧州的广西第一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广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设于桂林的广西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5年,设于南宁的广西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三所师范学校在广西近代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孵化器”作用。与此同时,广西近代师范教育从上而下向州县延伸,更多州县建立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初名小学教员养成所,后更名师范讲习所。这个时期,出现了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创办苍梧县立初级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创办广西省立桂林女子师范学校。

近代职业教育。广西近代职业教育同样开始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为了配合和推动近代实业建设,广西兴办了很多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工业和农林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1912年,设于梧州的广西第一中等农业学堂改为广西省立第一甲种蚕业学校,以蚕业为主,附设染织科;1913年,在临桂广西第三中等农业学堂旧址创办广西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同年,在桂林创办广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这是广西第一所正规的工业职业技术学校。1915年以后,县立职业学校相继创办。其中在桂林就有桂林县甲种工业学校、桂林公立振坤女子实业学校、桂林县女子机织科传习所等,1923年,陆川县开办职业学校,次年邕宁县设县立职业学校,兴业、上林、郁林、北流、苍梧等县也先后设立以农林科为主兼有染织科的职业学校。

近代高等教育。广西高等教育肇始于清末,1898年在桂林创办的广西体用学堂,1901年改为广西大学堂,1903年又改为广西高等学堂,可以说是广西第一所近代高等学校。民国元年(1912),将已停办的广西高等学堂改办大学预科,1913年改为广西高等学校,1914年因经费支绌停办。1921年,在南宁创办工程讲习所,1924年改为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

近代军事教育。1919年,陆荣廷在南宁设立广西陆军讲武堂,聘用日本士官生和保定军校毕业生为教官;学制一年,办了两期,学员共一千四百人。

成人识字教育。民国元年(1912),广西开办公众补习学校,招收成人进行识字教育。至1918年,全省有半日(夜)学校二百二十八所,简易识字学校二百二十四所,是当时设同类学校最多的省份。[33]

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广西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始于清末。民国元年(1912),广西省议会通过省教育司提出的“选派学生留学东、西洋办法议案”。1913年,广西省教育司在桂林举行出国留学生考试,录取十三人,其中到日本留学八人,到欧美留学五人。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就是这次考试被录取者之一,他先考送日本,后因故考送英国。1917年,广西公布《考送留日预备生简章》并在南宁举行考试,录取十二名,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共广西省委首任书记的朱锡昂。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21年,广西出国留学生共一百五十五人,其中留日一百一十七人,留美十八人,留欧二十人[34]。为广西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举办体育运动会。在近代学校纷纷创办、体育成为学校必修课的基础上, 1919年12月,广西省第一次体育运动会在南宁举行,有跑步、跳高、跳远等比赛项目。

七、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城市建设

老桂系时期,广西城市继续朝近代化的方向发展。作为近代化事业的载体和聚集地,近代实业、近代教育首先在城市兴起,近代交通首先从城市向外延伸,诸多近代设施首先在城市出现,城市面貌变化,功能加强,地位提高。南宁、梧州、桂林、柳州、龙州等传统名城继续走在近代化前列,南宁作为省会,在广西城市近代化进程中又处于领先位置。老桂系于民国元年(1912)将省会从桂林迁到南宁。这个重大举措缘于南宁当时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南宁靠近陆荣廷家乡武鸣,具有成为统治中心的优势;南宁邻近陆荣廷、谭浩明等人发迹所在并长期镇守的广西边境,具有边防重镇和老根据地优势;南宁是清末开放的西江商埠,具有交通和对外开放优势;南宁自古以来是桂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做过广西首府,具有历史重镇优势。

清末的南宁,城区狭小,设施落后,已跟不上作为省会的形势需要;老桂系上台伊始,就着手南宁近代城市建设。民国元年(1912),南宁在全省首先使用电话;1915年,南宁同梧州一起首先安装电灯;1919年,南宁龙州间架设广西第一条长途电话线;1916年,南宁开始拆城填塘,扩展市区,建设马路,首先拆除北门(旧址在今工人文化宫)并填其外濠,作为兴建中的邕武公路的起点。1907年南宁开放后在南门外兴建的新商埠,这个时期继续发展,建有码头、海关、邮局,经营进口石油的外商美孚火油公司也设在这里[35]。老桂系时期,近代学校相继在南宁建立,其中包括影响深远的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和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广西其他城市的近代化建设也在开展。从1915年到1919年,广西主要城市相继安装了电灯电话。1917年,南宁、柳州、桂林和梧州设立市政工程处,负责修建马路、安装路灯、兴建水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917年,陈炳焜出资修了柳州第一条三合土马路(当时叫作大马路,后改为文惠路)[36]。广西近代著名的三座省立师范分设于梧州、桂林和南宁,以省立中学为主体的著名中学遍布全省重要城镇。这些中学经过长期沿革,一直存续至今,成为所在城镇的教育品牌和历史骄傲。

八、筚路蓝缕,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评价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的贡献,着眼的不是他们比后代少做了些什么,而是他们比前代多做了些什么。老桂系时期,广西近代化事业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继续推进。从“广”来说,这个时期近代化波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继续创造许多时间上“首先”“第一”“最早”的近代化成果,出现了更多崭新的近代事物;从“深”来说,这个时期出现了更多的近代实业公司,公司有官办、商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多种形式,而商办是主体。

尽管这些公司规模不大,旋生旋灭,未能长成大树,但代表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表新的生产力,其聚资功能、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个时期,近代化思想意识深入民心,近代化成了一股新潮;政局变幻,统治更迭,都阻止不了时代前进。即使在战乱频仍、老桂系濒临最后崩溃的1921—1924年,近代化也没有止步不前。

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作为这个时期的广西统治者,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广西近代化的舞台上扮演了如下角色:第一,广西近代化进程的策划者。上台伊始,就提出兴办实业的计划,随后又相继发出发展实业的倡议,颁布促进近代化的各种规章。第二,广西近代化事业的实行者。在修路兴学、创办各种近代实业等方面创造了实绩。第三,广西近代化进程的接力者。上承清末发轫的近代化事业,将之继续推向前进,为随后新桂系时期广西近代化的更大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的繁荣做了铺垫。

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兴办近代化事业既有开辟财源、巩固统治的动机,也有改善民生、发展广西的胸怀。老桂系核心人物大多出身社会底层,亲历过民间疾苦,饱尝过人世酸辛,同底层人民有着天然的感情缘结;上台以后,确实想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做些好事,通过造福桑梓来流芳后世。他们的头脑并不闭塞,思想并不保守,也并不拒绝新事物。陆荣廷、谭浩明、陈炳焜等人长期在中越边境活动,后又兼治广东,得以就近接触以统治越南的法国、统治中国香港的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文明,亲身感受毗邻港澳、领近代风气之先的广东的近代化气息;梁启超等新派人士、胡汉民等革命党人到过宁武庄,曾是陆荣廷的座上客;陆荣廷的养女婿苏希洵是当时的留法学生,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37],陆荣廷同这些人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近代化思潮的影响。老桂系热心推动实业建设,陆的左右手陈炳焜亲任广西实业协会会长,谭浩明亲任广西棉花促进会会长。今天读当时亲历者所写回忆,仍为谭浩明倡导植棉的热心和实干精神所感动。谭浩明修龙水公路,用裁兵一营的方法,以其经费招募民工二百余人施工。陆荣廷修邕武公路,不征民募民,直接用工兵营修筑;建武鸣河石拱桥,不摊派而用募捐筹资;建巴孟山油桐林场,开垦的是荒地,动用的是自己的警卫营。惠民而不扰民,使陆荣廷生前身后都得到老百姓好评。1928年,他的灵柩从苏州运回家乡武鸣安葬,经过南宁时受到商民自发路祭[38]。1934年,著名民主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章太炎应陆旧部之请,为陆荣廷撰写墓表,对陆的为人和待人有如下评述:“君素恺直”,“为人表里洞达,举事无不可语人者”,“君老于戎事,军行遇百姓有恩。初治广西,群盗屏迹。其后仍岁出师,未尝加赋,囊中无余金银,遇大夫尤谦下”[39]

历史正在逐渐远去。回首包括老桂系时期在内的从清末到民国的广西近代化进程,当年所有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们,不论是官是民,不论是留名者还是无名大众,也不论其主观动机和政治倾向如何,他们筚路蓝缕,为广西近代化所建树的功绩,都值得后人铭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