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尽孝道高风亮节 封吴国报李投桃
要想讲清楚吴国的来源,就要从头讲起。黄帝有一个曾孙叫帝喾(kù),是“五帝”中的第三位。目前可以确认的是,他有四位妻子,元妃(正妃)姜原(或“嫄”),生下的是后稷,也叫弃,是周朝始祖;次妃简狄,生下的契(xiè),是商朝始祖。他还娶陈锋氏之女,生下放勋,也就是尧(“五帝”中的第四位),另有娵(jū)訾氏,生的是挚(zhì)。按照《帝王世纪》的记载,帝挚的母亲排行最末,但是帝挚年龄最长,因此得以登上帝位,并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翼城西)。帝挚在位九年,没有取得明显的政绩,唐侯放勋却做得风生水起,经济快速增长,GDP 数据抢眼,软文化做得也不错,诸侯归之,帝挚也服气,于是率领群臣去唐地朝拜他,并且禅让帝位。唐侯知道自己获得了民意代表的心,于是接受了帝位,改封挚于高辛,他自己则成为鼎鼎大名的尧。
博学的读者可以参看本系列丛书之《霸主之路》,里面世系传承介绍得比较清晰。要谈周朝的早期发展史,就要先谈谈后稷。相传后稷并不是通过父精母血而生育的,而是帝喾正妃姜原偶然踩到了巨人的脚印上怀孕而生,她以为不祥,一度将他遗弃,可后稷能够获得上天护佑:把他抛在小巷里,经过的牛马都避开他,不去践踏;把他抛到树林里,恰好赶上树林里人多;把他抛在水渠的冰块上,一群飞鸟却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姜原认为他很神奇,加上担心犯了遗弃婴儿罪,并且母性最终也战胜了恐惧,就又把他抱了回来,抚育成人。因为此前曾经抛弃过他,所以取名为“弃”。
就像《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小时候和儿童游戏时就常常摆设祭器、学做祭祀礼仪动作一样,弃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栽麻、种豆,而且试验田上的麻、豆长得非常丰茂。等弃成人之后,他对土地和农业问题更加上心,而且注重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善于做土壤化验,观察土地的特点,因地制宜,该种什么谷物就种什么谷物,这就属于掌握了规律,事半功倍。因此,弃就是“远古时代的袁隆平”,民众都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弃的同父兄弟尧此时是最高领导,而弃有德有才,是农业领域的头号专家,于是尧顺理成章地提拔弃当农师。他应是在舜当政时,被封于邰,号“后稷”,独立为姓,为姬姓。
从后稷开始,历经不窋(zhú)、鞠、公刘、庆节、皇仆、差(chā)弗、毁隃(yú。另作毁渝、毁榆)、公非、高圉(yǔ)、亚圉、公叔祖类,到古公亶(dǎn)父,共十二代。
简述周朝建国前的发展史,是为了对吴国的源头有更清晰的认知。
言归正传。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有一支子孙,传到一个叫古公亶父的人那里,那人后来被称为“周太王”,是周朝的奠基人。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吴太伯[吴国始祖,即吴王阖庐的祖先。吴王阖庐,还有一个写法是吴王阖闾(lǘ),在本书中统一为吴王阖庐。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一般称吴国为句吴。越王勾践,在一些典籍和资料中称为“越王句践”,在本书中统一为“越王勾践”,或“勾践”]、老二仲雍、少子季历。季历之子即声名远播的周文王。由此可见,吴国与周朝颇有渊源。
周太王想立季历为继承人,因为季历贤明,更重要的是,季历的儿子姬昌仁德慈孝。周太王立储的想法是高瞻远瞩的,考虑到了三代以后的事,但问题是季历上面有两个哥哥,这让周太王处于两难的境地。若立季历,他怕其他两个儿子怪自己偏心眼,心怀不满,这样就会留下隐患;若立吴太伯或仲雍,他们的后代比不上姬昌贤明,这样自己心有不甘。
吴太伯和仲雍揣摩到了父亲的心思,二人应该比较有孝心,就一起逃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长三角”偏远荒凉,那里的人愚昧落后,吴太伯和仲雍两人入乡随俗,在身上刺了纹身,剪短了头发,表示无意于王位来避让季历。季历果然被立为王,这就是王季。他的儿子姬昌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了周文王。
吴太伯逃到荆越地区后,自称勾吴。当地百姓认为他义薄云天,因而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
周武王取得天下之后,分封宗族及功臣,建立诸侯国。饮水思源,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祖父的大哥与二哥谦让,于是寻找他们的后代。
吴太伯去世后,因为无子,其弟仲雍继位。仲雍死后,其子孙季简、叔达、周章相继登基。周章与周武王同时代,被周朝封为吴国的君主,统治区域大致是以现在苏州为中心的领地。此篇是《史记》之《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的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