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与人文的守望者: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散文随笔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追忆曾文星先生

——《一个人生,三种文化》读后感

2012年3月的伦敦,春意盎然,百草新生。

第3届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在此如期举行。[11]会上与赵旭东、肖水源等老友一起见到世界文化精神医学首任会长曾文星老师,他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谈笑风生。但万万没有料到时隔3个月,曾先生却因“肝脏肿物做手术,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于夏威夷时间6月21日在美利坚溘然长逝,享年77岁。

噩耗传来,令人悲痛,更让同行惋惜,世界文化精神医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12]

曾先生的音容笑貌依旧在我眼前。

可以无愧地说,曾文星先生是一位精神医学界传奇式的大师级人物。他曾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不仅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和世界精神医学协会跨文化精神医学分会的会长,还荣获美国精神医学界的多项大奖,创立了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协会。他勤奋耕耘,著作等身,更是通晓三种语言(中文、英文和日文)。他既有深厚的学养,具备鸟瞰世界的眼光,又有独特的魅力,引领一代文化精神医学之潮流,实乃我们这些精神医学界后生、晚辈高山仰止的一代大师和楷模。

近来在《精神医学杂志》上看到介绍精神医学人物的传记,鼓励后生见贤思齐。为此,鄙人再次挑灯捧读曾先生的自传《一个人生,三种文化》。[13]展阅全书之后,一股写作的冲动油然而生,不禁提笔抒怀。

本文以感恩之心、敬仰之情,将先生的事迹与后生的心得奉献给同道,以告慰在天之灵的先辈,激励向上的晚辈,尤其是献给中国大陆“华夏班”的中年同道们。

屋外严冬腊月,屋内却书香四溢。

本行之外,我亦常常涉猎文学、艺术及哲学等人文领域,曾看过数十种名人自传。窃以为,写自传的人通常是在其晚年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回忆录,具有学术价值或文学价值的并不多见。由台湾心理出版社出版的曾文星先生的自传倒是一本风格独特的著作。

曾先生用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描绘出他在不同文化中的心路历程,并以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剖析其一生,配上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极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现与同道一起分享一代大师的传奇故事。

一、儿童成长于战乱

曾文星(Tseng Wen-Shing)先生于1935年降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父母的远祖皆是清朝官员。曾先生虽出身名门,但在台湾地区被日本占领期间,曾我敏男(曾先生的日文名字)却沦为“二等国民”,并被强制接受日本人的思想教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日本人的绝对服从精神以及“赶拔鲁”(意为坚持、忍耐的努力;苦干、顽强地拼命)的精神不仅影响到曾先生早年的成长,还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二、职业生涯精神科

曾先生在台湾大学求学期间就喜读《梦的解析》等心理学名著,这使他对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台大医学院精神科主任林宗义教授的鼓励与提携,曾先生1961年毕业于台大医学院后,走上了精神医学之路。悠悠岁月,悠悠人生,曾先生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告诉我们,大凡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结合在一起的人,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和贵人的提携,无论困难多大、命运多舛,终将会修成学术正果。

三、爱情婚姻皆美满

曾先生与夫人徐静老师是台大医学院的同班同学,在校期间两人有缘同台演戏,结果“假戏真做”开始了他俩的浪漫恋爱,尽管有些波折,但后来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他俩信奉天主教,生活上相濡以沫,事业上相互搀扶,可以说,曾徐伉俪婚姻乃天作之合,相敬如宾半个世纪。这使我想起了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的一句话:“一辈子长相厮守,要经过多大的考验及修为,才能修成正果。”

有福的是,他们修成了爱情婚姻的正果,也修成了学术上的正果。事业上,曾徐夫妇珠联璧合,前者是文化精神医学的大师,后者为家庭与婚姻治疗领域的大家。无论是二老的美满婚姻抑或是出类拔萃的学术合作,皆让后人欣羡不已,成为精神医学界长久不衰的佳话。

四、学术有成于天下

曾先生一生勤奋努力,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赫辉煌的佳绩,先后荣获美国文化精神医学研究会学术创作奖、终生学术成就奖以及美国精神医学会亚洲精神医学特别贡献奖。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文化精神医学大全》(英文版,2001年)成为世界文化精神医学中的扛鼎之作。当然,像其他许多学人一样,曾先生在学术生涯上并非顺风顺水,也曾遇到迷云与惨雾,甚至遭到单位“上级权威的无理压制”,但他并没有颓废、放弃,仍在逆境中寻找发展的空间。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面对困难,不要灰心,要适当地去适应,从困难里找到出路”。这使我想到了中国文化中充满禅意与空灵的智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曾先生在美国依据自己的优势,发挥潜能,开展跨文化精神医学的研究,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世界文化精神医学的巨擘。

当然,曾先生亦擅长精神分析和其他心理治疗,并与徐静老师不辞辛苦地多次在中国大陆办班、出书,使国内同行受益匪浅。我相信,曾先生千回百转的奋斗史将会对国内即将“破茧而出”的中青年同道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五、三种文化相比较

记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命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问题,她发现,日本国民有一种“菊花与剑”的双重性格:“好战而祥和、黩武而美好、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14]迄今为止,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性格的纵向研究,仍然无人能出其右。

而作为从事跨文化比较的曾先生,成长、生活在三种迥异(日、中、美)的文化氛围中,他对这三种文化进行了有趣的横向比较:

(1)日本:提倡“忠与孝”;对上级绝对服从;强调“君主为主,家族为次”的家庭模式;

(2)中国: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上级可以变通;强调“家为主,亲子为轴”的家庭模式;

(3)美国:提倡“自由、民主、独立”;对上级可以建议和批评;强调“个人为主,夫妻为轴”的家庭模式。

曾先生对这三种文化见深见底的感悟是跨文化研究的宝贵财富。

六、人格魅力显非凡

凡是与曾先生有过交往的人不难发现,他胸襟宽阔、睿智幽默、知天乐命、乐于助人、谈笑儒雅。更重要的是,曾先生1981年以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的身份来到中国,帮助开启了国内精神医学界通往世界的大门,并于1987年受聘为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客座教授,从此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精神医学同行间的密切交往,尤其是在北京精研所与夏威夷大学精神科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曾徐夫妇曾在美丽的夏威夷热情接待过来进修的崔玉华、吕秋云等人。最为成功的是,2006年由曾先生亲自创立的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协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规模与影响力都是空前的。从中亦反映出,作为华夏子孙的曾先生,虽然长期移居海外,但仍怀揣一种中华文化的悠悠情怀。

七、我与大师之交往

我很早就拜读过先生与马克德蒙特医生合著的《文化、心灵与治疗:文化精神医学入门》。虽与曾先生相识仅有4年多,却一见如故。我深切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爱、博学、认真与风趣,这也正是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此外,只要有机会,曾先生便会不遗余力地提携晚辈,尤其是在探讨文化约束综合征以及研究广东缩阳症等文化精神医学领域,曾文星、莫淦明和我一脉相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与曾文星教授合影

君已离去望不见,吾心悲伤肝肠断。

缅怀先生,使我想起了威廉·奥斯勒的一句名言:“每一位老师的言传与身教,无不真诚而鲜活,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15]

可以说,曾老师不仅是世界文化精神医学中的一座灯塔,更是我们晚辈的事业与生活上的一盏明灯。希望曾老师能够安详含笑于九泉。

是以为记。

[原载《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