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经》
《周易》的第一部分是《易经》两篇,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两种符号,以及卦辞(解释六十四卦)、爻辞(解释三百八十六爻)两种文字构成,基本上就是用来占卜的。为了方便记忆这六十四卦,宋代大儒朱熹在《周易本义》卷首编写了《卦名次序歌》,把六十四卦的卦名按次序编成七言诗句,非常便于记诵。歌诀如下:
六十四卦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由八卦组成的六十四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非常有规律的。从彼此相邻的两个卦来看,它们一般都是卦象互为倒置的形式,如《屯》(下震上坎)、《蒙》(下坎上艮),《需》(下乾上坎)、《讼》(下坎上乾),等等。在六十四卦中,其中有五十六卦都是这样互为倒置的关系,只有《乾》(下乾上乾)、《坤》(下坤上坤),《颐》(下震上艮)、《大过》(下巽上兑),《坎》(下坎上坎)、《离》(下离上离),《中孚》(下兑上巽)、《小过》(下艮上震)这八个卦,只是彼此六爻互为变化。唐代孔颖达根据六十四卦的结构特点,总结为:“两两相耦,非覆即变。”“两两相耦”,就是每两卦为一组,两两相对偶,六十四卦共分为三十二组。“覆”就是指每两卦之间相互颠倒、倒置,这样的共有五十六个卦;“变”就是指两卦的阴阳两爻完全相反,这样的共有八个卦。
卦爻辞的内容非常丰富,郭沫若曾在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认为,《周易》的卦爻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如果把这些表现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划分出它们的主从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2]。郭沫若还从社会生产、阶级结构、家族和国家制度、社会风俗及精神生产等几个方面将卦爻辞分为三大类:(1)生活的基础,包括渔猎、牧畜、商旅(交通)、耕种、工艺(器用)五项;(2)社会的阶级,包括家族关系、政治组织、行政事项、阶级四项;(3)精神的生产,包括宗教、艺术、思想三项。
近代学者高亨先生曾将六十四卦卦爻辞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四种,即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和断占之辞[3]:
1.记事之辞,主要是指记载上古时期的一些历史事实,如《大壮》卦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旅》卦上九爻:“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说的是商人的祖先王亥在有易国被杀,失去牛羊的故事。《既济》卦九三爻辞、《未济》卦九四爻辞记载了商代高宗讨伐鬼方的故事,《升》卦六四爻辞中记载了周文王在岐山祭祀的故事,等等。当时占筮的人记载了这些历史事实与故事,来象征某种情形,比如“丧羊于易”就表示要失财,出师不利等,并用这些古人的故事来比附占筮者的吉凶祸福。
2.取象之辞,主要是记载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情,然后作为人与事的象征,来断定吉凶。如《大过》卦九二爻辞:“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九五爻辞:“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这两条爻辞都是在说干枯的杨树又发出新芽、开出新花,以比喻老头取少妻和老妇人嫁给了壮汉,用来表示枯木逢春,遇到喜事。《坤》卦上六爻辞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比喻两方战争,都有牺牲,用来指做事情不顺利。又如《履》卦辞说:“履虎尾,不咥人。”意思是说,人踩到了老虎尾巴,老虎居然没有咬人,比喻人遭遇到祸患,但是没有危险。
3.说事之辞,就是通过直接叙述人的行为事迹来表示吉凶祸福,它比取象之辞更为直接、明显、简洁。如《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白天勤奋努力,晚上警惕谨慎,其结果自然没有过错。《师》卦六三爻辞说:“师或舆尸,凶”,六五爻辞说:“长子帅师,弟子舆尸。”意思是说,去打仗,军队中有人抬着尸体回来了,占卜的结果自然是凶,说明做某件事情要遇到不顺利。
4.断占之辞,主要是指《周易》卦爻辞中对吉凶祸福直接进行判断的语句。如《坤》卦用六爻辞说“利永贞”,《恒》卦九二爻辞说“悔亡”,《解》卦初六爻辞说“无咎”,等等。总的来看,《周易》卦爻辞中的断占之辞,一般都用“吉”、“凶”、“利”、“吝”(艰难)、“厉”(危险)、“悔”(困顿)、“咎”(灾患)等词语来对吉凶祸福的事情进行判断。
在高亨先生看来,《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两个爻辞)记载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人们生活的饮食起居到祭祀战争、农业生产、婚姻家庭、宗教道德等多个方面。不过就内容性质而言,都不超出记事、取象、说事、断占四个大类。可以说,这些卦爻辞的内容是我们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比如在晚清民国时期,王国维对殷商的祖先进行考证,证明了《周易》中所提到的王亥、王恒、上甲微等人是真实存在的。顾颉刚受到王国维的启发,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对《周易》中王亥丧牛羊、高宗伐鬼方、帝乙嫁女等一系列商周史事作了考证,也认为它们是历史上存在的,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史实,他的研究填补了商周研究史中的一些空白。
不仅如此,郭沫若、李镜池、闻一多等人还从社会史、民俗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将《周易》卦爻辞分得更加细致。比如闻一多就曾将《周易》卦爻辞细分为器用、服饰、车驾、田猎、牧畜、农业、行旅、婚姻、家庭、宗族、封建、聘问、争讼、刑法、征伐、迁邑、占卜、祭祀、乐舞等多种史料门类。可以说,《周易》给我们研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民俗无疑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