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原生家庭中,藏着孩子对世界的初体验

我只能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我渴望自己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但我只是一个有着各种问题的普通女人。不过没关系,孩子没有嫌弃过我,更没有因此而变得自大或卑微。更重要的是,他和我关系非常亲密融洽。

儿子两岁左右时,我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对他大吼大叫,对此我感到很内疚。但即便这样,我依然坚持真实地对待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也没有粉饰自己的过错。

随着我和孩子爸爸走出人生低谷,儿子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有一天,他居然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妈妈,就算你生气发脾气,我也喜欢你。”

我愣了一会儿,欣喜地说:“啊!是吗?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真的是妈妈生气时你都喜欢吗?”

“嗯,不过,你生气时我也有点儿生气。”

“那怎么办?”

“那这样的话,你就抱抱我吧!”

我时常被这枚小暖男感动,而我先生则经常戏谑我是个“不害臊的妈妈”,总是让孩子来宽容我。

我对此并没有感到欣喜,只感到惭愧。

因为我不是要宣扬孩子被暴打、被教训才会听话,我只是想说,我只能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我渴望自己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但我只是一个有着各种问题的普通女人。不过没关系,孩子没有嫌弃过我,更没有因此而变得自大或卑微。更重要的是,他和我关系非常亲密融洽。

这几年,虽然我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也知道带好孩子是我的责任,但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还债,再比如,协助完成二次创业的种种事宜。

但实际上人是越被逼迫越有动力的,特别是在想着孩子时。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孩子是个负担,甚至从未觉得带孩子是一件费劲的事情。

虽然刚开始总是与孩子磕磕碰碰,但经历过后,我感觉到,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里更多的是感动和享受。正是这段相处时光教会了我爱是双向的,也让我看清了育儿方面的很多伪概念。

曾经我很内疚地对先生说:“对不起,我没有把我们的孩子带好,他不如别的孩子优秀。他不会多种外语,不会吟诗作赋,不会任何乐器,没有特殊才能,甚至连穿着打扮都极其随意,饮食上也从未被细心照料。”

可他却说:“我对孩子是相当满意的,虽然他看起来什么都不会,但他做起事来非常专注,比如,搭乐高、看绘本;玩起来又相当活泼并动作敏捷。虽然他没有任何专长,但他唱歌的欢乐样子能够感染周围的人,不仅能感染你我,甚至整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都会跟着他一起唱。在衣着方面,更是我所想要的,他作为男孩子,要不拘小节才好。孩子的卓越、质朴、宽容,我希望是由内被引发出来的,而非你作为母亲灌输进去的。你只要负责你的卓越、质朴和宽容就可以了,孩子会自动跟上。”

我知道先生有安慰我的成分,但实际上我还是很受鼓舞,也一直坚持做一个真实的妈妈——对自己的状态诚实,对孩子诚实。

尽可能地真实,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父母知道很多东西,懂得很多正确的道理,总想着“我要成为更卓越的、更优秀的、更有包容性的、更接纳的父母”——这当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前提是要真实。唯有真实,才能促使真正的卓越产生。因为孩子总能轻易看穿你的伪装,所以,千万别在孩子面前扮演好妈妈,那会让你彻底失去他。

我的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困扰而来,她可能不是优秀的妈妈,但至少这个妈妈够真实,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就是,她的儿子非常懂事明理。

有一次,这个妈妈跟自己的客户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回到家还跟先生怄气。她10岁的儿子见妈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拉着妈妈的手出去散步。孩子利用散步的时间跟妈妈讲道理:“妈妈,这件事你努力了就好,退一步海阔天空!”然后还说:“你能不能不做律师了?”我学生回答儿子说:“不做律师,爸爸会看不起妈妈的。”儿子就告诉她说:“不会的,爸爸是为了激励你,你只要尽心做一件事就好了。”

她儿子经常说她,说话不经过大脑,她还不服气地说:“我说话怎么不经过大脑了?”结果她儿子就教她说:“我感觉,别人都是把话在脑海里过几遍才说出来,而你是一想到就马上说出来。”

你们看,她的儿子才10岁就这么懂事明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妈妈足够真实,孩子看到妈妈在一些方面很执拗、想不通、转不过弯来,但这就是他的妈妈呀!

他的妈妈非常真实地把自己的状态呈现给儿子,所以,她的孩子就不必再去试探妈妈,只需要学着怎么和这样的妈妈打交道就可以了。

当然,真实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无忌惮,也不代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更不代表我们可以放纵情绪。

这个学生非常真实,做错了,她会承认,会道歉:“刚才是我的问题,是妈妈错了!”

因为这一份真实,当她错了,她承认的时候,儿子对她的接纳度就立刻提升了。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接纳,不是因为父母多伟大、多宽容、多有爱,而是因为父母够真实,真实到孩子没有办法产生多余的期待,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已经足够努力了。

别拔高自己,也别贬低孩子

让孩子了解真实的家庭情况和父母真实的样子,并不会增加孩子童年的痛苦。恰恰相反,他需要在这个家中有参与感,与父母之间真实的互动能够让他更有安全感,更容易感受到爱的流动。而假若父母粉饰太平,造出爱的孤岛,剥夺孩子的生命体验,孩子才会真的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太好,比如,让孩子认为“妈妈是超人”“爸爸很厉害”“家庭一派祥和”;二是把孩子的形象塑造得太差,比如,经常表情很嫌弃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体质太差了!”“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佳佳是一位单亲妈妈,离婚这件事在精神上对她造成了很大影响,在白天还能控制,但到了晚上心里会感到非常无助、恐慌,平时对孩子的耐心也变差了。她特别不希望孩子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担心自己这样的状态会影响孩子。

在她看来,孩子是无辜的,如果因为离婚而影响孩子,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

但是我告诉她,她的这种想法,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他确实是孩子,父母的事情不应该由他来承担责任。但是,也正因为他是你们的孩子,他有义务以他的认知程度来理解父母,特别是理解母亲。母亲是他人生中要长年陪伴的人,他不可以只享受母亲的好,而不去理会母亲的脆弱和痛苦。虽然他不能和母亲共同承担痛苦,但他有责任去感知和理解母亲。

比如,之前我们背负巨债时,我们过什么样的日子,儿子也和我们一起过什么样日子。卖房子卖车时,我儿子哭得很伤心,但是我们告诉他,因为我们没有钱还别人,所以一定要卖掉这些东西,等以后我们一家人努力再买回来。

此外,父母的艰辛也要尽最大可能让孩子理解。他是家里的一分子,要参与家庭的事务,学会付出与承担。

实际上,通过多年来对儿子的教育和反思,我现在很确信,让孩子了解真实的家庭情况和父母真实的样子,并不会增加孩子童年的痛苦。恰恰相反,他需要在这个家中有参与感,与父母之间真实的互动能够让他更有安全感,更容易感受到爱的流动。

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不必担心自己的痛苦会影响到孩子。而假若父母粉饰太平,造出爱的孤岛,剥夺孩子的生命体验,孩子才会真的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听完我的解释,佳佳长吁了一口气。紧接着,她又提出了第二个疑问:孩子的体质很差,有鼻炎,长得又瘦又小。为什么越仔细喂养,孩子的问题反而越多?

我记得佳佳经常说孩子脾胃不好,体质寒,吃这个会怎样,吃那个会怎样。我和佳佳见面还不是很多,就经常听她这样说,那她的孩子听到的频率可想而知。实际上,这是父母无意识的强烈负面暗示。

我小时候,我妈也经常说我体质弱,长不大,容易生病,实际上就是强烈地暗示我身体不好。因此,我在潜意识里真的认为自己的身体天生就比别人差。可能我确实天生禀赋差些,但现在我个人觉得这更多是来自父母对我的负面暗示。

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就反其道而行之,我总是暗示他不怕冷,身体比妈妈强壮,是个强壮的小伙子,到冬天时我需要他的温暖。

所以,在儿子的潜意识里,他的身体是很好的,觉得自己是个强壮的“霸王龙”。有时即便生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他也依旧能保持生龙活虎的状态。

实际上,即便孩子先天禀赋差点,也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来弥补,除非先天性疾病,否则每个孩子底子都差不多。所以,我们不要给孩子“体质差”等负面暗示,让孩子认识一个客观的自己。

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在诸如学习、运动、劳动等方面也一样,家长不要一直给孩子传递带个人偏见的信息(就是大家认为的负面信息),让孩子认为自己天生很差。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往往容易导致孩子真的“破罐破摔”,孩子会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从此再无向上努力的斗志。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孩子只能讲赞美和鼓励的话。作为父母,一定要认清现实,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孩子。

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地拔高自己的形象,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超人;也不要一味觉得孩子很差,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实情况,甚至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同时鼓励孩子,让孩子认为自己很强大,可以替父母分担重任,这才是助力孩子成长的好办法。

妈妈真的比爸爸更适合带孩子吗

在孩子八九岁之前,我建议母亲多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培养孩子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能力。但是孩子到了八九岁以后,特别是男孩子,我建议慢慢过渡到由父亲带领孩子成长,甚至培养孩子与父亲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引导他向往成为一个成熟男性。

现在很多的家庭,如果老一辈不能帮忙带孩子,也不放心请保姆来照看孩子,大多数会由妈妈留在家里看孩子,很少有爸爸全职带娃。难道,妈妈真的比爸爸更适合带孩子吗?

事实上,孩子究竟由谁来带比较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考虑。

在孩子年幼时,一般由妈妈承担主要的看护责任比较适合。

一是孩子在妈妈体内已经待了十个月,对妈妈更熟悉、感觉更亲切。只要妈妈度过了初为人母的不适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发乎本能地爱孩子。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会比较好。

二是女性通常比男性更细心,更有耐心。年幼的孩子身体抵抗力比较弱,需要受到更多的照顾与呵护;并且,从吃饭穿衣到说话走路,孩子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被细心教导。所以,这一时期由妈妈看护、教育会比较好。

三是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不少家庭都是女性在家的时间多一些,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通常也比男性更多。

我儿子两三岁的时候,虽然我比较情绪化,但对于孩子的照顾还是比较细心、耐心的。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他的内心才会柔软,未来才更容易形成宽容、仁厚的品格,而不会成为冷血无情的人。

当时,我的先生虽然比我情绪稳定,但是太粗心了。有时候我忙不过来,由他看孩子,他要么给孩子乱吃乱喝,导致孩子上吐下泻,要么给孩子穿太少导致孩子感冒发烧,要么没留神照看导致孩子磕磕碰碰。他并非不爱孩子,只是因为太粗心,根本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但是,等到孩子八九岁以后,随着身体越来越强壮,逐渐需要从男性身上获取一些力量,学习一些品质,如勇敢、坚强、沉着、冷静,等等。

这个时候,父亲就需要多与孩子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将好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传递给孩子。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依然跟母亲特别亲近,特别是男孩子跟母亲太亲密的话,很容易形成阴柔的气质,性格容易偏女性化。

所以,在孩子八九岁之前,我建议母亲多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培养孩子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能力。但是孩子到了八九岁以后,特别是男孩子,我建议慢慢过渡到由父亲带领孩子成长,甚至培养孩子与父亲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引导他向往成为一个成熟男性。

另外,对于叛逆期的孩子,父亲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母亲通常不善于驾驭力量。

叛逆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随着孩子自身的生长发育,他们试图按自己的意愿去控制、改造外在的世界与关系,同时与外界,特别是父母权威(以及意象化后的父母权威)产生矛盾的一个阶段。

随着生长发育,孩子的力量也逐渐强大,若没有一个和他对抗的力量,他要如何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力量呢?要知道自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力量和他对抗才行!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力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

这就是人对力量感知的必然途径,也是人本身力量成长的必然途径,更是人生命成长过程中从来不会停止的一种现象,叛逆的本质就是力量成长的过程。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他通过有意识的挑战来感知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在无数次同这个世界交互的过程中,人从对粗糙蛮力的感知与驾驭,逐步学会对精微、细腻的心理与思想力量的驾驭与运用。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在循环往复并不断深化。

这个时候一味地爱、接纳、宽容,看起来很美好、很善良,事实上却让孩子失去了对手,失去了磨炼自己力量的可能。

这个时期和孩子适当地对抗才有利于他的成长。当然,这个对抗更多在于权威和智慧方面,而不是身体上的对抗。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应该扮演教官、教练或者师父一样的角色。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挑战,要能看得懂,更要能化解掉;既不能一巴掌把孩子的挑战欲望给拍死,也不能被孩子一挑战就翻倒在地。这需要适度使用力量,而这种力量感通常是母亲所欠缺的,却是父亲具备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家庭都是这样,只是根据大部分家庭的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如果是情况特殊的家庭,比如母亲是极其非理性的,甚至缺乏各项生活能力,同时父亲又相对细心温柔,那么让父亲承担主要的带娃责任也是可以的,只要夫妻协调好即可。

事实上,孩子出问题的家庭,往往父母都是非理性的;或者母亲的非理性和对父亲的怨恨,切断了孩子跟父亲应该有的链接。我们这里也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明明孩子有一位神一般存在的父亲,但由于母亲对父亲的不认可,导致虎父生犬子,那样即使父亲比较理性,也难以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乖”

三宝一直没有从受惊的经历中被安抚好,于是就越来越爱哭闹。当家人都对她的哭声感到不耐烦时,她就更恐慌了,于是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我们很难停下来思考真实的状况,大家很容易认为三宝天生就是这样的孩子。人深陷痛苦无法自拔,很多时候是因为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盲区。

我家三宝是计划外的产物,原本我和先生只准备要两个孩子。所以,第三个孩子的到来,让我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好在我怀三宝的整个孕期都比较顺利,这让我误以为这个宝宝出生后会很好带。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她出生后很爱哭,总是烦躁不安,特别是在每天下午13:00—15:00和晚上21:00—24:00这两个时间段异常喜欢哭闹。这刚好是午休和晚休的时间段,家人只好轮流休息,轮流陪着她。

尽管如此,这孩子还是哭闹到让我们忍不住开玩笑说:“好想丢了她。”

本来想着三宝可能天性如此,直到有一天,我们家新来了一位阿姨,帮忙看三宝。这位阿姨我从小就认识,她带过自己的四个孙子,经验非常丰富。

那天我下班回到家,阿姨很兴奋地对我说:“你家三宝好爱笑,好喜欢与人互动!”

我当时一愣:那么爱哭的孩子,怎么到了你手里就爱笑呢?我们带的是同一个孩子吗?

觉察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梳理整件事情。之前因为太疲劳,没有精力思考。而现在精力和体力都已经恢复,我开始反思:三宝真的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吗?

回想起来,三宝出生后,我们是在月子中心度过的。我记得很清楚,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是相对安静的。一周后,护士送她回房时,她开始有惊恐的哭声,而我当时还开玩笑说:“你这个大嗓门的小家伙,会把姐姐们吓跑的。”

在月子中心时,大家为了让我休息得好一点,大部分时间都将三宝交给护士照顾。虽然我觉得有一两位护士不太细心(护士在我房间给三宝换尿布时,我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但也无伤大雅,毕竟没有出现大问题。

回家后,每当我给三宝洗澡时,她都会哭闹得比较厉害,现在想来很可能是她在月子中心洗澡时受到过惊吓。

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大宝小时候也曾被外婆失手掉进水里。

孩子受到惊吓后,如果没有被及时安抚,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形就会感到恐惧。不过当时我没想到这些,所以孩子洗澡的时候哭得多,我并没有察觉。

离开月子中心回到家后,养育三个孩子的巨大压力向我迎面扑来。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白天我要陪着大宝上网课,晚上要照顾二宝和三宝,每隔两小时还要吸奶,所以基本上每天的睡眠都被剥夺了。

那段时间我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既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也没有耐心好好照顾三宝。

这种生活持续了一个月后,我虚弱到晕倒在家中。从那天开始,先生因为心疼我,就让三宝轮流跟他和我婆婆睡。而白天我婆婆有很多家务要做,先生也要工作,都不能全身心照顾三宝。所以,她哭闹的时候,只能是谁有空谁就过去抱一下她。

所以,三宝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和我们中的某一个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她一直没有从受惊的情绪中被安抚好,于是就越来越爱哭闹。当家人都对她的哭声感到不耐烦时,她就更恐慌了,于是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我们很难停下来思考真实的状况,大家很容易认为三宝天生就是这样的孩子。

人深陷痛苦无法自拔,很多时候是因为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盲区。而这时一位局外人的出现,类似于来我家帮忙的阿姨,她没有我们的盲区,恰恰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如果我们不能警觉到自己存在思维盲区,就很难走出来看到事情的全貌。而我们工作室一直培养的就是觉知能力,这是人的一套自我纠错系统。这个系统不能保证人不会出错,但能保证人不会错太久。

好在随着这位阿姨的到来,同时在先生和婆婆的帮助下,一个月后,我的体力和精力都得到了恢复。

就在阿姨对我说三宝很爱笑后,我立马警觉了:这一定是我的问题!

于是我迅速改变策略,决心让三宝重回我的怀抱,为此我又做好了晚上睡不好觉的心理准备——这次三个孩子都要跟我睡。因为大宝和二宝都跟我建立了比较好的亲密感,所以都非要和我一起睡。

虽然辛苦一点,但是我们作为父母,该尽的责任要早点尽到。如果三宝这个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受苦的不只有孩子,还有我们。

起初的三四天,三宝还是很暴躁,于是我开启了当年带二宝的模式,从21:00一直抱睡到23:00。她闹,我就抱着她、安慰她,在她耳边轻声细语,和她互动。就这样,她闹的时间越来越短。一星期后,她几乎不哭闹了,很容易入睡。

经过这么调整后,她明显比以前更爱互动、更爱笑了。

正因为我们生了三个孩子,有非常明显的对比,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我们原本只想要两个孩子,说实话,这个三宝还真感觉有点儿意外。如果父母不警觉这个心理状态,早点儿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孩子必然也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被忽略的,是不重要的。

好在孩子还小,我们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重建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密感还比较容易。

现在生活恢复了宁静,看着床上横七竖八的孩子们,我感到无比幸福。

小小的人儿,如何给他立规矩

虽然我有时很严厉,但严厉的时间占比基本不超过20%。更多时候,我会在明确而严厉的规定下让他最大限度地释放天性,给他时间,给他空间,给他自由。否则,他要么会成为胆小抑郁的问题少年,要么则会成为无法无天的小魔王。

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实际上是执拗的熊孩子和命运多舛的疯妈妈之间的战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纠正儿子就餐习惯的过程。

我刚接手儿子时,他是那种被外婆、奶奶追着喂饭的小皇帝,但我才没有时间这样做。好不容易把他喝住上桌吃,他就开始将饭菜当玩具乱抓乱扔,大声呵斥几次后才有所收敛。刚吃几口,衣服上、脸上、桌子上、地板上,全是他掉落的菜汁、饭渣。我高八度一声吼,这小子就开始委屈、啜泣,后来甚至开始咳嗽、呕吐。这下子更糟糕了,不但吐到他自己的身上、地上,还直接吐到我身上。

这时“疯妈妈”彻底崩溃了……

一顿惊天地泣鬼神的狮子吼后,娃哭娘更哭。当时我看着狼藉的半个客厅,一对凄惨的母子,只觉得无助、愤怒、哀伤与挫败。情绪一上来,只能把自己关进房间疯狂地发泄一通。而此时儿子在门外不依不饶地捶打着门板要我开门,我只好大吼大叫:“让妈妈自己待会儿行不行?我可不可以不要忍受你这个小魔鬼?”

儿子在门外哭,我在门里哭,一直哭到彻底平静。

情绪平复一些后,我开门出来,看到儿子也还趴在沙发上抽泣。我轻轻走过去,心疼地抚摸他,母子抱着再哭一会儿:“宝宝,刚才妈妈不应该对你大吼大叫。妈妈脾气很差,也很暴躁,因为妈妈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妈妈很着急,也很焦虑。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但妈妈下次会尽量控制自己,希望你能多心疼妈妈,配合妈妈,不要把家里搞得这么脏、这么乱,好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答应。

然后,我一五一十地复盘刚才的事情,把孩子做错的、我做错的,一点点说出来,并且总结出下次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更舒服点儿。

那段时间我讲得最多的绘本就是《妈妈发火了》。绘本是从妈妈的角度描述的,讲了妈妈的内疚与自责。但我是从故事中的孩子任性妄为、给妈妈添麻烦的角度来给孩子讲的,甚至很认真地和孩子说,妈妈一天要做多少工作,有多少家务要承担,他任性妄为时会增加妈妈的工作量,这样妈妈自然会发脾气、想骂人,而且他这样做会把妈妈计划陪伴他的时间全部挤占掉。

孩子明白了在整件事情中他该负的责任后,会在心里认同被打、被骂是他自己造成的,不会有受害感;同时,他还会意识到,他的胡闹会让他失去妈妈的陪伴。正因如此,儿子被慢慢调整过来,后来甚至会主动帮我收拾桌子、洗碗。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即使给孩子读绘本,也要灵活选择角度。有时,绘本的立意是引发父母的反思和内省,并不适合给孩子讲,否则只会加深孩子责任感缺失的状态,让孩子认为自己任性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觉得给孩子讲绘本也是一样的,启发父母的部分,我会留在心里自己消化,只给孩子讲他需要懂得的部分。

儿子从2岁多开始就不肯睡午觉了,我也不逼他睡,但我会定下规矩:我睡午觉时,不许来打搅我,他可以在房间自由玩耍。

头两天,他还是会来吵我,但被我骂过两次后,他就知道不要随便惹这个“疯妈妈”。于是,他在房间里玩得乐翻天,而我能在他制造的各种噪声中呼呼大睡,只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我就能满血复活,去应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但是有一次,我午睡醒来,发现他和他的一个小伙伴让整个房子“水漫金山”,于是,我把他胖揍了一顿。我告诉他,可以等他洗澡时,在洗手间专门放一大缸水给他玩,但在其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可以玩水。如果再犯,就见一次打一次。现在,他每天洗澡时都很高兴,挤上一些泡泡,就在洗手间里欢腾。特别是夏天,他可以玩上近一小时。

其实我想说,虽然我有时很严厉,但严厉的时间占比基本不超过20%。更多时候,我会在明确而严厉的规定下让他最大限度地释放天性,给他时间,给他空间,给他自由。否则,他要么会成为胆小抑郁的问题少年,要么则会成为无法无天的小魔王。

老人溺爱孙辈,我们该怎么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祖父母可以帮忙带,还是尽量让他们带,毕竟孩子小的时候还是多得到一点儿爱比较好;等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后,进入集体生活,一些能力自然就会得到锻炼。最主要的是,让孩子拥有深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会是孩子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因为仁义礼智信中,仁的产生,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被人深深地爱过,而这也是孩子爱亲人、爱世人的开始,由“爱”产生的向上动力才会既持久又健康。

夫妻都是上班族,孩子又小,难免需要父母或公婆的帮助,这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

孩子由老人看管,我们可以比较放心,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老人太溺爱孩子了。

我刚把孩子的洗碗热情引发出来,她立马把碗抢过去,说孩子洗不干净;我刚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她待会儿就跑洗手间把衣服洗干净;我刚要求孩子自己准备明天上学的用品和衣物,她今晚就替孩子把书包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总之,我妈总有神奇的力量,让我无法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过去我也总是想纠正老人,纠正无效后也只好接受现状。后来我发现,我妈对于几个孩子是打心里喜欢,看孩子的眼神都能流出蜜来。她经常念叨过去的生活艰苦,太亏待我们几兄妹了,现在恨不得拿出吃奶的力气来加倍对几个孙辈好。

母亲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不懂到底怎样教育孩子才好,想到这些,我也就慢慢释怀了,现在就算她对孩子溺爱包办,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只会告诉孩子:“你看你看,婆婆对你多好,什么都只想到你们三个。”与其把力气用在纠正老人的溺爱上,不如让孩子去感受老人的爱。

儿子小时候是个好奇宝宝,工地上的打桩机,他可以看几小时,也只有这个不嫌烦的外婆才会陪他看几小时。儿子想种植物,如果不是这个神奇的外婆,他哪里来的那些瓶瓶罐罐和泥土,把南瓜、花生、多肉、芦荟种了一阳台?儿子想养小动物,外婆会给他变出一只小兔子,甚至把小兔子训练到可以自己上厕所。儿子想看果树,外婆可以带他走一两公里的路去看香蕉树。他经常学外婆说方言,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想想,如果他没有这个神奇外婆,童年该有多无趣。毕竟我这个妈妈整天只知道工作,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个无聊的存在。

特别是对于两个女儿,以我现在的工作强度,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每天陪她们在室外疯玩,但外婆却可以。儿子现在不爱室外运动,就和小时候我带得多有关,因为我比较少带他去户外,并且我陪他在小区里玩的时候,永远也做不到像他外婆那样,跟谁都自来熟,儿子对陌生人比较拘谨想必和小时候我带他有关。我现在觉得,他外婆完全可以弥补我作为妈妈的不足。

当然,尽管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但有时还是难以接受母亲的一些做法。母亲小时候生活很苦,经常饿肚子,所以一直对饥饿怀有巨大的恐惧。现在,我们家永远有剩饭,担心做得少孩子吃不饱,于是,我只能不厌其烦地提醒她。

总体而言,我们的家庭氛围很温馨,家里经常笑声不断,这些都离不开老人的努力。我甚至担心,离开老人或阿姨,没办法养好这几个孩子。

但是,老人如此溺爱孩子,我们作为父母,怎样才能补足对孩子的管教呢?

如果我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孩子感到“喜闻乐见”的同时,能够提醒和引导孩子感恩祖辈,对孩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孩子的原生体验中,他们会感觉非常温暖。

我就是一个被祖父母爱大的孩子,所以我也非常爱他们,想要照顾他们,不舍得他们经受病痛的折磨,愿意为了他们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好为风烛残年的他们遮风挡雨。我想,我的孩子也应该有这样的人生体验。

此外,也可以借力说服他们。比如,我这个女儿的话母亲可能不会听,但我先生和我姑姑的话,她还是多少能听进去的。关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说服了姑姑慢慢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后来,我妈偶尔会教儿子炒菜、烤面包、做甜点,慢慢地尽量少帮孩子做——虽然她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教孩子做。对她来说,直接帮孩子做更容易一些。不过没关系,我可以补足这一块,因为我比较喜欢教会孩子自己做。

目前两个女儿太小,暂且不论。

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动手做家务和照顾别人的能力暂时是比较弱的。不过我也不强求,因为儿子在有爱的环境下,对做事是不抵触的,虽然眼力见儿不够,但总体上愿意做,也做得很开心。

只要有这种态度,当他遇到必须亲自处理的事情时,一定能够学会。

经常有父母来求助,抱怨祖辈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的各种能力弱化,像个“废人”一样,双方甚至因为教育观念不同而变得水火不容。

其实,这根本不是教育观念对错的问题,而是你否定了祖辈对待孙辈的方式,必然导致矛盾冲突增多,必然导致你对自己的父母无礼。而孩子有样学样,也会用很恶劣的态度对待你。并且在孩子的认知和感受里,祖辈对自己的做法才是爱,而你的管教可能是一种刁难与苛责,从而对你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也就是说,因为你与孩子祖辈的矛盾,而使你无法管教孩子,这才是孩子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

因此,对于祖辈溺爱孩子的行为,我们要调整好心态,这对于教育好孩子是很重要的。

我个人是觉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祖父母可以帮忙带,还是尽量让他们带,毕竟孩子小的时候还是多得到一点儿爱比较好;等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后,进入集体生活,一些能力自然就会得到锻炼。最主要的是,让孩子拥有深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会是孩子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因为仁义礼智信中,仁的产生,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被人深深地爱过,而这也是孩子爱亲人、爱世人的开始,由“爱”产生的向上动力才会既持久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