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大一统
秦王嬴政面前已经没有了任何威胁,想到自己的功绩已经超越三皇五帝,秦王的名号当然显不出他非凡的武功,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更改帝号的事情。
丞相王绾认为,和商周一样沿用王这个称号合适。但秦王嬴政不满意,他要的是一个万世永传的王朝,可不是商周那区区几百年的天下。廷尉李斯了解秦王的心意,于是上奏说,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为尊贵,建议称泰皇。秦王嬴政觉得还是李斯了解自己的心意,不过呢,他心中还有更好的称呼。
泰皇是不错,但是仍与以前分别不大,如果去泰而留皇,沿用上古帝号,称皇帝。我是第一个皇帝,就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这样就传之无穷了。另外,追尊先王庄襄王为太上皇。就这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通称为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又一个问题摆在他的面前,这么大的国家,该如何来治理呢?于是,丞相王绾建议说:“六国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地离咸阳实在太远,有些鞭长莫及,因此不在那里封几个王来坐镇是不行的,皇上不如把有功之臣或者皇子分封到那里去,为您驻守一方。”秦始皇没有表态,而是让大臣商量。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建议,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管理,纷纷表示赞成。
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现场其乐融融的气氛,他是谁呢?自然是李斯。在王绾的时代,这李斯可就是一个刺儿头。不过,李斯确有他的远见卓识。
李斯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论功行赏,封了不少诸侯,开始还能和睦相处,可到了后来,一个个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连周天子也无法制止,可见这种分封的办法其实并不好。”
站在王绾一边的人想要反驳李斯的观点,可李斯引用实例,说得有理有据,一时之间无法反驳。于是,有支持王绾的官员就问了,那么廷尉大人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斯智珠在握,望了一眼满含笑意的秦始皇,拱手说:“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聪明的大臣立即恍然大悟。原来这二位在唱双簧呢,人家皇帝压根儿没打算把权力分出去,心中早有应对之策。只因怕功臣不满,所以借李斯的嘴巴说出来而已。他们这帮人还在这里瞎掺和,别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引得皇帝记恨就悔之晚矣,于是没有人敢出言反对了。
确实,秦始皇觉得分封的办法行不通,决定改用郡县制。当然,他也就是一个大概思路,具体的工作还是需要相关的人来做的,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了李斯。李斯办事效率很高,很快就拿出了方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守以上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这样,皇权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权力集中只是其一,在秦始皇之前,各国没有统一的制度。比如交通,各地车辆规格不一,车道有宽有窄。既然国家已统一,车辆在不同的车道上运行,自然很不方便,于是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改为一致,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就是“车同轨”。
而在这统一制度下,文字无疑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字自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为萌芽,历经商代甲骨文、西周的金文,发展到春秋战国。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由于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所以这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差异。各国的文字不统一,一样的文字有好几种写法。
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命令全国一律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即“书同文”。李斯创造小篆后不久,又采用一个叫程邈的奴隶创造的书体,打破了篆书屈曲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秦国统一天下后,各地交通便利,四海升平,没有战乱,加上政策温和,鼓励生产,商业日渐发达。但随着交流的增加,新的问题出现了。原来,在秦统一之前,各国的尺寸、升斗、斤两标准不同,大大制约了商业贸易的进行,秦始皇干脆下了一道指令,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之后,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又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上书写的“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铜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而秦朝方孔铜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那么,当时秦始皇统一货币为何采用这种形制呢?主要是圆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增强了实用性。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有人认为,这种外圆内方的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根据出土的大量古代钱币实物考证,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上面的文字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以后,钱币上的文字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在宋朝的时候,还出现皇帝御笔亲题的钱文。
在改革的同时,秦始皇为防备有人造反,干脆收缴天下兵器熔铸了十二个秦铜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物以稀为贵,市面上的铜变少了,铜价自然上涨,由于货币流通量不足,秦半两钱价值因此是很高的,以至于在汉初的时候发生了“秦钱重(价高)难用”的问题。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