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崛起,从边军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3章 水力锻锤与模锻压机

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十六,当王初仁醒来时,发现外面闹哄哄的,通过听见的只言片语发现大家很是兴奋,王初仁来到校场上才知道原来今天开始收割秋粮了,现场还摆放了很多祭品,王初仁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还要祭拜一番,还需要王初仁主持祭拜。

这些古人平时舍不得吃穿,想不到在祭祀上却这么舍得,整只羊、猪、鸡、鸭、水果,比比皆是,王初仁后来了解到以前是祭祀是没有这么好的祭品的,是因为今年比较富裕才会有这么丰盛的祭品。

这让王初仁感到有点懵逼,自己不会啊!想要将祭祀任务推给二叔王建树,可是王建树说什么也不答应,说什么农事是大事,就必须祭祀,国家由皇帝,家族由族长,一县、一府有县令或者知府,自古以来都是最高者才能有祭祀权,这个是不能乱套的。

祭拜龙王庙和土地庙保佑收获时和来年风调雨顺,王初仁至于理解了为什么每个城堡都会有那么多庙了。

于是王初仁也只能硬着头皮在王建树的指导下分别在土地庙和龙王庙进行祭祀。王初仁只是走走身体,可是他看到其余人不管是读书人、军户、农民、工匠甚至是接受改造的土匪全是神情凝重一脸的虞城,整个过程让王初仁真真实实感受到了华夏古人对农事的重视。各种繁文缛节一番流程走下来,一个多时辰就没有了。

现在大坝已经竣工,空出来了很多劳动力,王初仁打算在秋收的同时对新开荒的土地进行第一次播种,保证明年的粮食充足。

至于收粮与秋耕,王初仁也不太懂,就让民政处处长李光高分配好人手之后让他们自己去整,堡内总不能啥子事都要王初仁面面俱到,这样王初仁会累死。

关于农事的事项安排好之后,王建河提醒王初仁今天是外出驻军补给的日子,王初仁对于民政、工业、、等都可以放权,但是对于军队的后勤补给、军饷、人事任命是牢牢掌控在手里的,王初仁深刻学习了后世必须把枪杆子掌控在自己手里,于是王初仁急匆匆的蛆安排了三个外出防守哨的补给事宜,军队的后勤很复杂,大到武器铁甲、火药、粮食、药品、草束,小到油盐酱醋布,各种损耗品,种类多,颇为复杂。

王初仁整整忙活了一上午这才将补给的物品归类装上了四轮马车,七百八人的补给,四轮马车居然装了整整20辆。王初仁吩咐各自带队之人,现在是粮食收获的关键时候,让各哨哨长加强防守,万不能让蒙古人或者流寇流窜到黄甫川地界影响秋收。

王初仁就来到了木工厂,向木工厂厂长刘富贵以及几个老木匠讲解了水力锻锤和模锻压机的大致结构,几位老木匠听了之后面面相觑,表示很感兴趣。居然还能这么玩,其实华夏古人对于水力很早就在利用了,对于水力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提水、磨坊等,主要用于民生等方面,只是工匠们只知道用水力改善其他行业的效率与便利性,鸸鹋油想到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如果走出了这一步,华夏古代的生产力还会更上一层楼。于是王初仁趁热打铁将水力锯床、水力刨床的大致结构草图交予了刘富贵。

刘富贵等几位木匠拿到图纸后就兴奋地研究起来,对图纸上的集中产品赞不绝口,几人在研究讨论的时候,不一会就会发出一声“感叹”或者“原来如此”的声音,对这些奇妙的结构连连称奇,几位木匠觉得这些设备居然如此巧夺天工、如此巧妙。这让工匠们对王初仁是越来越佩服了。

其实完成拿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先进的设备,只是在建国初期大众用到的一些土法设备。

水力锻锤其实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水车的同轴大飞轮带动小飞轮加速后,小飞轮带动一个曲拐转动,曲拐用滚珠轴承连接,曲拐的另一端通过连杆带动杠杆的一端上下,而使另一端的锤头上下。支点在中间,锤的左右两边有滑行导板卡住,锤头可以垂直上下,锤头根据水车的力而决定,王初仁估算,小水车应该能带动一百公斤的锤头,至于大水车就得试验后才知道了。

为了让铁匠能够控制锤头的上下速度,装有皮带压轮,并有手刹车可以将锤带在空中。

这种锻锤适用于打毛坯铁锭或将铁锭锻打成轧制用的胚子,这种锤有两个人操作,一个人掌握手柄,一个人掌钳。还能根据铁匠需要的锻力大小更换锤头。

这种锻锤不仅作用力大,还大大提高了锻打效率,节省了人力,只需要人掌钳,不需要人锻打,可以一直锻打下去,使铁锭的渣挤得干净,打成的毛坯质量好。

所谓的模锻压机,其实和锻锤差不多,基本原理也是通过水车大轮的同轴小飞轮带动大飞轮,由于模锻压机通过大飞轮的同轴小飞轮带动较小的大飞轮,由于模锻压机不要高转速,所以最后一级飞轮不需要多大。

在最后一级飞轮上安装一个绞盘,绞盘上的绳子连接着锤头,锤头通过两根立柱上的导轨固定。

模锻压机工作时,飞轮带动绞盘转动,绳子将锤头吊起,吊到最高处后放下锤头,锤头在滑轨的约束下垂直落下,向下方的模锻台施加一个巨大的力,模锻台上面是工匠们需要锻压的成品的模具。

这种模锻压机代替了小型模锻液压机,工匠们需要大的力,就可以把导轨和绳子做长一些或者锤头重一些。最高能达到七八米,能处理一些较大型锻件。

待得木匠看完图纸,王初仁将木匠不懂的地方解释之后,王初仁就走出了木工作坊来到堡外的土地,看着金红色已经成熟的高粱,众人有说有笑的收割着,全部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王初仁知道,在这个饥饿的时代,没有什么有比丰收更让人高兴的了。

秋风吹拂着,虽然已是晌午,王初仁感受到一丝凉意,唏嘘了一口气,不愧是小冰河时期啊,有点冷啊,等到冬天该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