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崛起,从边军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出兵

王初仁回到操守府官厅,就看到一个家丁模样的人拿着文书,打过招呼后,家丁边将文书递给王初仁边说道:孤山参将有令,着黄甫川百户王初仁领兵六十两日后与前往清水营汇合剿灭马大炮等土匪。王初仁拿了一两银子给送令家丁说道:小哥辛苦了。

王初仁本以为这次剿匪就黄甫川和清水营,打听到居然孤山堡参将也会派兵前往剿匪;原来这个商队中有一个商人不知道怎么和三边总督扯上了关系,总督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是动怒,对于延绥巡抚和延绥总兵很是不满。延绥巡抚和延绥总兵直接放下话15日内没有把这波土匪剿灭,孤山堡参将就回家带孩子。于是孤山参将马上派人通知清水堡和黄甫川堡;怪不得孤山参将会派一个千户亲自带兵剿匪。知道原委后,王初仁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波土匪肯定能够剿灭,忧的是不能独吞土匪库藏了,只有千户吃肉,自己喝汤了。

待传令家丁走后,王建树道,瞌睡来了送枕头啊,外面正愁不好越区剿匪呢!这不,参将大人就来了剿匪命令,这次一定要在千户大人面前好好露上一露,不枉我们这么多天的辛苦操练。众人也笑了起来。

王初仁下来了准备出兵的命令,各什长前往动员军户,整理检查武器;王初仁则计算这次出兵所需粮草,安排物资装车。

第二天,就在大家一切都准备好之后,王初仁又有遇到一个问题,千户大人的命令是带兵六十,可是百户所一个也就六十多人,带走六十人,就几个人守家,王初仁很不放心;就在这时,二叔王建树说到:初仁,你把亲卫留下,其余的人都带走吧;未来守咱们的家,堡内还有一些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以前都是见过血的,不一定会比年轻人差,野战不行,守城还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咱们的城墙砖也包好了。你放心,二叔一定把咱们黄甫川守得好好的。

于是王初仁决定将刀盾什、火枪什、长枪什全部带走,只留下亲卫和二叔守家;听到安排后几个什长都很开心,因为这次剿匪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危险系数不大,剿匪后肯定会论功行赏。王初仁由于不知道千户大人会给多少粮食,就带了三天的粮食,按照战时一人一天3斤米计算,刚好一石米,再加计算一点冗余,王初仁准备带一石半。王初仁感叹道,现在人少还好,一匹骡马就能运走;以后人多了就必须有专门的辎重队来运粮了。

王初仁又把库房里的四套锁子甲发给四个什长,毕竟两军交战时军官是敌人击杀的首要对象。这次出征回来一定要开矿炼铁,制造盔甲了,不然没有盔甲士兵们生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第一线的刀盾兵,没有铁甲伤亡会很大,王初仁可不想辛辛苦苦练出来的士兵两下就报销了;找不到矿也要去买点或者问上级拨要一些盔甲,哪怕是皮甲也行,总比穿鸳鸯战袄强。

第三日,王初仁领着三什军队出发,堡内所有军户男女老少都来送别,一些军户的婆娘娃儿还在哭,害怕自己家男人回不来,哪知自己家男人说道:你哭什,你是在咒我回不来了吗,你放心,咱们训练了那么多天,都是精兵强将,不会有事的,你就等着我凯旋回来吧,老子出去这几天好好养着,洗得白白净净等着老子回来宠幸你吧!妇女大囧,其余人大笑,一下子就把有些悲壮的场面弄得比较欢快了。杜氏也一脸担忧的对王初仁道:不要冲到前面去了,要保护好自己,王初仁心里暖暖的,有人关心真好。

告别众人,三个什长带着各自的队伍分成三列行军;堡内的两匹马王初仁没有带走,留在堡内充当斥候,可以将斥候放远些。避免黄甫川堡被偷袭。

众人行走在官道上,此时已是五月,正午的阳光晒在众人身上还有些烫人,路上行人很少,可能是因为今日吴家村被屠让大家不敢随意出门吧!走在路上看见农田里的小麦已经快要成熟;王初仁想着出征回来就可以收割了。

队伍井然有序的前进着,没有一个人抱怨累,说要休息,得亏王初仁对众军户一个多月的苦练,让众军户有了良好的体力,还得益于训练时吃得好,军户的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壮了。没有带马出征,就没有探马,这让王初仁感觉到恼火;自己就相当于半个瞎子。等队伍汇合后只有靠友军的探马了。

经过半个时辰的行军,一路无事平安到达清水营,黄甫川与清水营距离也就10里左右;王初仁很满意这个行军速度。

向清水营堡守城士兵通报后,王初仁带着众军户顺利进堡;在清水营百户官厅见到了清水百户陈姚福,此人长得白白胖胖,一脸慵懒的样子,看起来像是没有睡醒,坐着对王初仁就抬了一下手;王初仁和几个什长看着很冒火,老子来帮你剿匪,居然这样对我;几个人就在百户官厅坐着等待千户大人到来。

半个时辰后,传令兵通报,千户大人快要到城门口了,众人赶忙起身前往迎接,那陈姚福也是赶忙起身,还跑得最快;几人心里暗骂:势利眼。

众人在城门口等了约莫半刻钟,终于看见千户大人的队伍了;王初仁暗自嘶了一口气,千户大人居然带了两百多人,千户大人周围还有四十多个骑兵,一看就是装备精良,身强体壮,隐约有一股杀气。一看就是千户大人的家丁;王初仁看到在队伍中间居然还有两门虎蹲炮,看来千户大人下了很大决心啊!

明朝开国时期,在军队主要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以军屯作为军队后勤粮草来源,又用开中法鼓励商人运粮到边境或者就地形成了“商屯”,保证了边关军队的粮食来源。但是问题来了,封建王朝永远摆脱不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而在明朝不仅仅是大地主兼并自耕农,兼并土地的还有亲王郡王,军事勋贵,以及边关将领。各级卫所军官也像大地主豪强一般疯狂的兼并属于军屯的土地,到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就已经有边将“广置屯田,私役屯军”,到了景泰时期就是“守城守关军士,多无田地耕种”,到了弘治时期就已经“屯田有名无实”了。

卫所士兵的土地被军官侵占,于是没有活路的就士兵纷纷出逃流亡,成为了流民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卫所士兵因为土地被军官侵占就选择依附于军官,成为了他们的佃仆,而这些佃仆又因为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在军队之中就可能成为了家丁。

各级卫所军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军屯土地,私役士兵,同时和商人勾结,买卖商品,通过这一系列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为他们私人蓄积家丁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基础,武将还通过吃空饷来养家丁。而各级武将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花一定的金钱来养家丁,到了明朝中后期,武将基本上都是通过家丁作战来获取战功。

到了万历年间,由于边防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家丁越来越普遍。当时拥有家丁数量最多的,当属辽东总兵李成梁,史载其拥有“雄冠诸路”的家丁数千。其子李如松在抗倭援朝期间,也带着千余家丁,纵横沙场。到了崇祯年间,虽然边防已几近崩溃,但是高级将领们还是拥有大量家丁,比如当时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就有三千家丁。可以说,从明朝中期到明朝灭亡,这百余年的时间里,家丁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其影响力不可谓不盛。所以明朝家丁制度还有点类似民国的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