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民俗研究十讲》主要是基于近些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所做的“民俗学前沿问题研究”的系列讲座的文稿而成,该系列讲座面对的多是民俗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作为研究生教材,这十讲在结构上做了合理的调整,在内容上做了很大更新,以便在介绍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思考。
一般来说,传统或正统的民俗学研究理论与方法都体现在流行或“权威”的教材中。但是,教材往往是落后于现实社会变化与民俗实践以及学术发展的,尽管个别教材偶尔有机会更新扩充。例如,目前仍在美国使用的几本主要教材中,最新的距今也有二十多年了。1鉴于此,也有人试图编写新教材,做出新的表述,但都因未能包含足够多的新内容而难以令人满意。2在中国,民俗学教材至少有十几种,其中也包括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领域的著作。3这些教材在对民俗的分类表述上大同小异,而且少有讨论新学科问题的,如儿童民俗、性别民俗和身体民俗、互联网民俗等。再如,在对“民俗功能”这个重要问题上,或是一带而过,或是不同体系的泛泛而论,或是理所当然地引用一些人类学的典型表述,以至于这个问题没能得到跨学科的深入讨论,难以帮助理解当今数字时代的民俗互动。
为此,《民俗研究十讲》的第一讲是对民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概述,同时也在传统的民俗功能理解之上提出了新的阐述方向。第二讲界定“民俗认同”概念,提出以此作为学科意识形态范式转换的起点,摆脱种族主义的影响。第三讲以“文化自愈机制”为理论框架,阐述传统传承的机制,并以“非遗”实践为例说明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第四讲围绕民俗研究中的“过渡礼仪”模式,探讨分析各种民俗仪式的方法。第五讲反思民俗学的“田野”概念,特别强调伦理在民俗记录中的重要性。第六讲侧重民间叙事,讨论对母题和民俗类型的界定问题,并分别以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为例,探讨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第七讲概述了谚语研究的历史、理论以及方法,探讨了谚语研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第八讲试图界定民俗影视研究领域的基本框架,并论述一些方法与实际操作问题。第九讲针对的是亟待发展的儿童民俗、身体民俗与性别民俗以及互联网民俗研究领域,提出相关的构思,论述相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第十讲关注扩展到全球化时代的散居民民俗研究和学者互动对学科发展的影响问题。
本书中的题目与内容体现了我这些年的一些探索性思考,许多讨论都不是传统的或正统的民俗学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也许可以算作“前沿”思考吧。例如,“民俗认同”“文化自愈机制”“走在民间”“第三文化”等都是我试图界定和完善的概念,而对“儿童民俗”“身体民俗和性别民俗”“互联网民俗”等新话题的讨论,目的是拓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激发更多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本书中的观点性讨论,特别是有关民俗认同的概念,是我近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美国以及世界民俗和多文化互动框架下所获得的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些思考,体现出我这个“边缘人”的边缘探索。我自认为是中美文化之间的边缘人,也常把自己想象成“双文化人”。我觉得“双(多)文化人”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自我中心走出,迈向更包容和多样的文化,能够在多文化碰撞和冲突中坚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能够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吸收多文化,由此维系自己的认同感和内心的安谧,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在此途中,不揣分享一些感受,欣慰之余更多的则是不安。
1 例如,邓迪斯(Alan Dundes)主编的《民俗研究》(The Study of Folklore)出版于1965年。道尔逊(Richard Dorson)主编的《民俗与民间生活导论》(Folklore and Folklife: An Introduction)出版于1972年,另外他主编的《美国民俗手册》(Handbook of American Folklore)出版于1983年。托尔肯(Barre Toelken)写的《民俗动力学》(The Dynamics of Folklore),首版于1979年,再版于1996年。乔治斯和琼斯(Robert Georges and Michael Owen Jones)编写的《民俗学概论》(Folkloristics: An Introduction)出版于1995年。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编写的《美国民俗研究》(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首版于1968年,第四版于1998年。
2 例如,麦克尼尔(Lynne McNeil)编写的《民俗规则》(Folklore Rules)出版于2013年,不足100页,是普及民俗学的入门书。布朗纳(Simon Bronner)编写的《民俗基础》(Folklore: The Basics)出版于2016年,是介绍美国民俗学研究历程和普及民俗知识的,针对的主要是非民俗学的学生和学者。这两者都不适合做民俗学专业的教材。
3 例如,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1985年),乌丙安《中国民俗学》(1985年),陶立璠《民俗学概论》(1987年),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1998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高丙中《民间风俗志》(1998年)和《中国民俗概论》(2009年),王娟编著的《民俗学概论》(2002年首版,2011年第二版),叶涛、吴存浩的《民俗学导论》(2002年),苑利、顾军的《中国民俗学教程》(2003年),陈勤建的《中国民俗学》(2007年首版,2017年再版),黄龙光主编的《民俗学引论》(2015年),邢莉等所著的《民俗学概论新编》(2016年)。此外,还有不少“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方面的教材也常与民俗学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