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古人观天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做了一次题为《君子》的演讲。梁启超先生引用了《周易》里面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月星辰,出没天庭,健行有序,君子因明天理而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厚重大地,容载万物,坦荡胸怀,君子应察地势而积累道德,承担事业。此后,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直至今日。

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在其著作里提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里的三代是指夏、商、周3个朝代,“三代以上”应当是指距今约5000年的远古时代。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有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埋在古黄河岸边的一个古代墓葬,墓主人的骨骼相当完整。在墓主人骨骼的两侧,分别有用河里的蚌壳摆成的一条龙和一只虎的图案,大小与人相近。在墓主人脚的那一头还有一个图案,是用一堆蚌壳配上两块人的大腿骨构成的北斗星。

古墓葬

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这个古代墓葬里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和北斗星的图案,表现了当时古人对天上星辰的一种崇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历朝历代的人根据天上的星辰,用5种动物形象(玄武为龟和蛇组合而成的形象)抽象而来的。经过考古学家用现代方法检测,这个古代墓葬距今约6460年,年代比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也就是比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还要早3000多年。这一重要的考古遗存现已从原址迁移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厅。

甲骨文

天文知识小卡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古人刻在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它是1899年由晚清官员王懿荣在一块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被首次发现的,出土地又称殷墟。

1978—1985年,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发掘出一处远古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经考证,就是传说中的尧都遗址,所处的时期是距今约4500年到3900年的远古时期。在尧都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天文仪器——圭尺,它是古人根据日影的长短来确定季节的一种天文仪器。这说明在大约4000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天文观测方法。考古学家根据这些发现复原了古人观测太阳、确定季节的观象台模型。

陶寺遗址观象台复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