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风范:唐翔千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父亲的家国情怀

采访时间:2022年11月9日

采访地点:香港九龙长沙湾青山道538号半岛大厦32楼

采访对象:唐英年(唐翔千长子,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采访人:张伟(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唐英年

生于香港,祖籍江苏无锡,香港政务司原司长(2007—2011年)和财政司原司长(2003—2007年)。现担任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创会会长,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张 伟:唐先生,明年是唐翔千百年诞辰,作为唐翔千的长子,您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唐英年:作为他的长子,有很多历历在目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非常忙碌,是个工作狂,平常一个星期7天都会去工作。星期天本该是休息日,但他早上仍然会去工作,如果下午就能收工回家就是很好的了。

即使工作非常忙碌,他仍然会尽力抽出时间陪伴我们四个子女。有一次他带我们在海滩边散步,海滩上有我们的大小脚印,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四个兄弟姐妹玩得好开心,父亲也一直在旁边耐心地陪着我们。

另外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8年,那时我正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的政务司司长,有一次是作为颁奖嘉宾给获奖者颁发香港工业总会的杰出工业家奖,只有一位获奖者,竟然就是父亲。所以在台上,我作为儿子亲手把奖颁给了父亲。这是非常少见和珍贵的场景,后来那个场景被拍下了照片,父亲很喜欢那张握手的合影,一直珍藏在家里的玻璃橱中。我也把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办公室里,它让我时常记住父亲对我的教导。

张 伟:您说过,父亲是您的偶像,您认为他的哪些品质给了您最为深远的影响?

唐英年:父亲一直是我的楷模。他工作勤奋。在和父亲共事的那几年,我亲眼看见父亲是怎样工作的:他一周只有半天休息,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对每个生产环节都了如指掌,比工人还清楚。

让我受益最深的是他的爱国情怀。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来到内地寻找贸易机会,希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能够把香港的长处发挥出来。

1987年,他还在上海创立了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30多年一直致力于科教兴国,希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很荣幸我能够接任基金会理事长的职务,我会不断创新,把这个教育基金会更好地传承下去。

张 伟:在促进国家改革开放,尤其是沪港合作上,唐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被推举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特区政府推委会委员,同时担任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港澳事务顾问,也支持您从事香港特区政府管理工作。在这些方面,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分享?

唐英年:印象最深刻的是2002年,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邀请我加入行政机关做工商科技局局长,父亲说如果我接任这个职务,能对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并且能够对香港特区的经济发展有帮助,他是支持我去做的。之后在我政府任职的10年里,父亲主动接手了家族企业的工作。在这些关键的转折点,我充分体会到父亲的利他利民的家国情怀,他对国家走向小康之路、现在走向强国之路的热情,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张 伟:唐翔千是著名的实业家,您觉得唐老先生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唐英年:1976年,那时我正在国外读博士研究生,父亲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到内地投资,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个时候弟弟妹妹都还在读书,他希望我能回来帮忙。我跟导师申请,能不能暂缓一段时间修读,保留学分,他们说行,允许我这么做,于是我就回来了,遗憾的是后来没有回去完成我的博士学业。但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国家走向小康、富强,还是有贡献的。

作为企业管理人,我们坚持不断地创新。虽然我的家族几代人都是从事纺织业这个传统行业,但从父亲和我这一代起,成功将企业转型为高端电子行业的科技企业,我认为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们有两个公司已在上海成功上市,这能让很多企业看到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要不断地创新,要敢作敢为,愿意在创新上投放资金,既为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张 伟:唐老先生在企业管理中,践行“三共享”原则——一是投资人回报,二是国家和地方的税收,三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唐老先生常说,“最需要关心的是员工利益”。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唐英年:父亲相信“三共享”三个方面都是重要的,首先,投资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回报,他才能继续投资,进一步发展企业。

第二点是地方政府有一定的税收,企业对当地社会要做出贡献,这一点也是同样的重要。

第三点,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光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整个团队的努力,这一点我也深信不疑。如果没有团队的力量,即使一个人有三头六臂,工作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同心合力,朝共同目标来努力才能做大做强。

所以三方的共享一直以来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宗旨,任何一方不能享受共富的成果,就会不平衡,未来发展也会面临挑战。

张 伟:唐老先生非常勤俭,却慷慨地把钱捐出来做慈善事业,对此您怎么看?

唐英年:父亲一直非常勤俭,他勤奋地工作,但是对吃穿用没有什么要求。我曾给他提过建议说,我们发展企业,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是好事,但我们的资金链也应该多点空间和缓冲力。父亲说看见国家发展有很多机会,不应该错过每一个契机。

张 伟: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您认为现代企业家应该具有哪些重要的素质?

唐英年:现代企业家应该不忘初心,也就是“三共享”。要不断提醒自己,必须要三方面都能够共享企业的成果,这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

发展的初期赚钱固然重要,不然企业就会面临困难。但是在发展阶段,就要更好地照顾到政府、地方的共享,要想持续发展,一定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紧贴国家战略去投资、去发展。另外就是团队的共享,一个公司和企业如果没有好的团队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三方面的考虑都同样重要。值得高兴的是,年轻企业家这方面的观念是比较强的。

张 伟:刚才您提到国家未来发展要靠创新驱动。那么,对于我们基金会的发展方向您有什么考量?

唐英年:基金会成立了35年,这35年来已经有近4个亿的慈善捐款,受益人数有85 000人左右,为上海,为整个长三角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未来的方向是,希望基金会不断地优化创新,勇于改革,勇于打破自己的旧有观念,这样才能够对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

我相信今天国家的年轻一代,他们不仅是对科技发展有兴趣,而且对生命科学,对环保也非常关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也应该尽到一个大国的责任。

所以,基金会未来发展的重点,除了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外,更可能支持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医学。这三个方面关键都在人才,必须要有优质的人才。我很有信心,上海有大量的人才,应该更好地让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基金会未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