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香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黄家宅·“被乔迁”

9

黄家宅·“被乔迁”

我家所处的黄家宅,是我太爷爷入赘的黄家的祖宅所在地。

整个黄家宅,我能睁眼看世界时,也就剩下四户人家了,各家主还都是穿着“黄”的“马甲”的。

——此处的“黄”指的是“姓氏”非“颜色”哦。

——“马甲”发音“魔盖”。

我从小见到的黄氏祖宅群,已分成了三块相对独立的区域。一块在东南方位,共有五间,四间小的接一间大的,全是三角屋顶的砖瓦房,坐西向东、南北一字排开,我家就在这排房子的最南面。另两块都在西北方位,均坐北朝南、东西一字排开。两块房屋之间隔开了数米,中间可能原来是有房子且左右相互连上的,只因之前倒塌了没有重建罢了,倒成了东西两家自然的隔断了。两边各有三四间的样子,也都是三角屋顶的砖瓦房。

——“屋顶”发音“窝顶”,叫“屋面”发音“窝米”。

——“隔断”发音“隔兑”。

不用想,以前这个宅村的住房都是稻草房。旧社会时期的农村百姓也就这条件了,好歹能有个挡风避雨、防晒御寒的地方了。

——“住房”发音“续王”。

——“稻草房”发音“稻草王”,叫“草屋”发音“草窝”、“草屋棚”发音“草窝浜”等。

——“防”发音“绑”。

——“地方”叫“世界”发音“思嘎”:空间、区域等。

我家所在的东西向平瓦房,是解放后迁移重建的,而且还是不得不重建的。

咋的啦?说来难以置信。

——“咋的啦”叫“咋喇”、“做啥啦”发音“组啥喇”、“哪能啦”发音“哪能喇”等。

——“不小心”发音“勿小心”,叫“不当心”发音“勿当心”、“不留心”发音“勿留心”。

——“生产队”发音“森踩嘚”:源于农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中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人民公社解体,大多数农村地区按照生产队辖域直接过渡到了村民小组,生产队队长简称“队长”,也同步改称“村民小组长”。不过,不少农村的原住民依然习惯成自然的把“村民小组”叫作“生产队”、“小队”、“队”,对着“村民小组长”直呼“队长”。而规规矩矩叫“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的,反而会让人感觉太书生气、不接地气。就是现在走进农村,遇上的一些老农,嘴里无意识的脱口而出把村委会叫作“大队”、把乡政府镇政府叫作“公社”。你当场予以纠正,收获的也只是“对额对额”、“是额是额”,下次呢,照旧,唉。

——“杨辉十二队”:“杨辉大队第十二生产队”的简称。

——“差不多”叫“毛估估”、“大差不差”发音“肚搓勿搓”、“喇愣囊”、“大约目张”发音“大丫目张”、“大耳刮子”、“下壁下沿”发音“下壁下移”等等。

——“腰”叫“腰拨子”。

——“写”发音“下”。

——“好玩”发音“好迈”,叫“好别相”,也有写成“好白相”的:有趣味。

又旧又破的草屋哪经得起火烧呀。火灾过后,房子根本没法再住人了,重新造房势在必行。还建草屋,已经不现实了,哪怕条件再不济,也只能按当下通行的三角屋顶的砖瓦房的样式建造了。不然的话,难看、落伍也就算了,主要是房子不耐用,住着潮湿、闷热不舒服,安全更是无从谈起。要知道,我新场老家那个地方,属沿海地区,台风暴雨不要太多哦。

——“火灾”叫“着火”发音“撒服”、“火着”发音“服撒”。

——“造房”发音“搔王”,叫“造房子”发音“搔王子”。

——“难看”发音“奈窥”,叫“泼”、“泼泥哑豆”等。

——“落伍”发音“牢伍”。

——“算了”叫“就刚了”发音“休刚嘞”:就这样了、就这么着了。

——“舒服”发音“素卧”,叫“适宜”发音“涩宜”、“思腮”等。

——“那个地方”叫“那个角”发音“嗳匝高”、“那个绞圈”发音“嗳个搞缺”等。

——相对应的,“这个地方”叫“这只角”发音“咯匝高”或“叠匝高”、“这只绞圈”发音“咯匝搞缺”、“这个绞圈”发音“叠个搞缺”等。

——“台风”发音“嘚轰”。

也许有风水先生的暗中相助吧,我太爷爷带着大奶奶、我爷爷并联手一排上的老邻居,组团重建房屋时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不但整排房子整体往南面移了几十米,由原来的宅村后面到了最前面,连坐相都作了九十度的变动,坐北朝南改为坐西朝东了。

——“先生”发音“细桑”。

——“暗”发音“嗳”,叫“暗促促”发音“嗳促促”。

这就扭乾坤、顺风水,从今往后风和日丽、没病没灾啦?“吃饱了撑的吧”,我听到祖上好像有过这么个说法后,很是轻蔑地嘀咕着。

受当时当地形势及自身资源所限,各自新建的房子依然材料粗放、样式简朴、整体低矮、房间狭小。但好歹已用足劲了,好歹鸟枪换大炮、草屋变成砖瓦房了,好歹算是我的“黄”家的第一次举家乔迁。尽管不得已为之,尽管仍土得掉渣。

——“及”发音“结”。

——“自身”发音“私身”。

——“房间”发音“王盖”。

——“鸟”叫“吊”、“爆吊”等。

——“用足劲”叫“用足劲道”发音“用作劲道”、“用尽把力”发音“用尽拨烈”、“联身体扑上去”发音“理身体扑桑起”等。

东南方位的四小间一大间中,南面的四小间全是我的“黄”家的。南面第二间由我太爷爷太奶奶居住。我大奶奶因其集大嫂二嫂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子女又多,原本就拥有着两间,重建后继续两间,是南面的第三第四间。我爷爷成家后居住在最南面的一间里。

剩下的最北面的一个大套间,屋顶明显比南面的四间高出一头,室内空间也更高大宽敞,是太爷爷“替身体”的黄家原主人的哥哥家的后代的。

——房屋“宽敞”叫“豪野”发音“豪雅”、“宽驰”发音“窥赐”、“宽落落”发音“窥牢牢”、“大大道道”发音“肚肚到到”等。

考虑到当时的父亲已过十岁,将来还要在这里娶妻生子,爷爷和奶奶一合计,并征得太爷爷太奶奶首肯,借着重新造房的机会,自行在正屋南墙外侧扩建了一间辅舍。

——“自行”发音“私行”。

——“正屋”发音“正窝”:主人及子女们居住的正式、规整的房子。

——“外侧”发音“阿侧”,叫“外档”发音“阿档”。

——“辅舍”发音“辅赛”,叫“小屋”发音“小窝”:辅助用房。在新场农村,这样的“小屋”一般用作家里老人居住地,或安放一顶灶头用来烧饭,或干脆作为存放农具、杂物的仓库,是“正屋”的补充。

太爷爷和太奶奶都过世后,老两口居住的房屋变成了客堂,大奶奶和我爷爷两个小“黄”家各拥有半间,中间没有用木板或砖墙予以物理分隔。平时,两家就在各自的一半区域存放自家的各式农具,更多的是堆放集体经济组织分发给每家每户的稻草、棉花杆、油菜杆、豌豆杆等等。我家养的大黄狗的家也安在我方的客堂里。

——“客堂”发音“喀堂”:整间的客厅。

——“木板”发音“冒掰”。

——“平时”叫“平常中间”发音“平常中盖”。

——“稻草”叫“稻柴”发音“稻撒”。

——“棉花杆”叫“棉花萓”。

——“油菜杆”叫“油菜梗”发音“油菜纲”。

——“豌豆杆”叫“豆萁柴”发音“豆萁撒”。

——“大黄狗”发音“肚王个”。

西北方位的房子里,东侧住着老大保根老伯伯一家,西侧住着老二纪飞老伯伯和他父母亲。他俩是亲兄弟,和我父亲同辈。虽是黄氏后代,但与我太爷爷“替身体”的黄家原主人已不知道分了多少支、隔了多少代,基本上只剩下同为“黄”姓的近邻可以用来说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