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向朱元璋借钱
晚些时候,朱元璋登门拜访。
“天成,看咱给拿什么来了!”
朱元璋拿出了玻璃工艺原本,还有两张纸,一个是铺户,一个是行户。
两张纸上头都写了廖天成的详细信息,姓名、爵位、住址,还有经营的类别。
另外,两张纸上都写着“大明玻璃局”,很明显,老朱已经给他把名字都起好了。
“咱帮你问过了,有了这两样,你就能正常营业了,税收照例十五税一,只要每年按时上缴就没问题。”
廖天成大喜。
这两张纸,看着和后世的营业执照是一个意思,有了这东西,就是合法的商户。
“老伯,您这办事效率真高!就冲您这个,等我赚了钱,一定少不您的好处!”
朱元璋心里一喜,但很快想到,这事不妥,于是面色一板。
“天成,咱帮你是因为交情,也是为了朝廷,你若给咱钱,那可就是行贿!”
“咱今天就给你定个规矩,以后办厂,绝对不能给官员行贿,不然出了事,咱也保不了你!”
廖天成有些尴尬:“老伯帮我拿回了册子,又帮我办好了证件,有些回报是人之常情呐!难道,这也算行贿?”
“算!”
朱元璋斩钉截铁。
“那行吧,既如此,就算我欠老伯一个人情,以后您有啥需要帮忙的,只要我能帮得上,一定鼎力相助!”
朱元璋面色一缓:“这还差不多。”
不过既然要办厂,那需要一笔数量可观的启动资金。
自己现在只剩下三个金元宝,折合一百五十两黄金,这点钱肯定是不够的。
于是廖天成酝酿了一下,就把注意打在朱元璋身上:“老伯,有件事,还想请你帮忙。”
“有事尽管说!”
“是这样,要办这玻璃局,既要租用场地,还要购买材料,又得雇佣人手,这些都要钱!不知道您能不能帮我筹一笔启动资金?”
借钱啊?
朱元璋眼前一亮,来了精神。
借钱,就意味着利息可图!
好事!
“唔,这事咱应该是能帮得上忙的……你需要多少?”
“多多益善!”
朱元璋大喜!
借的多,利息就多啊!
“十万贯够不够?百万贯也行!”
一股豪横的气息突然扑面而来!
廖天成当时都惊呆了!
四贯就是一两黄金!
十万贯就是两万五千两金子,
百万贯,那可就是二十五万两黄金!
这么多钱,是个什么概念?
以农民粮食为例,一户百姓一年收粮在二十石左右,按一石米二两银子算,一年到头也就四十两银子的收入。
百万贯,就是十几万户百姓的一年收入!
“老伯,您真能筹到这么多钱?您是不是喝高了?”
朱元璋廖天成的质疑不屑一顾。
开玩笑,咱就是印钱的!
十万百万贯而已,把大明宝钞随便印一些不就有了?
“你放心,再多的咱都能弄来!主要你说利息多少吧!”
廖天成一愣:“还要收利息?”
“不然??咱可以不要,但借钱的人得给啊,不然人凭什么借钱给你?”
朱元璋脸不红心不跳,大言不惭地如是解释。
“这话,倒也没毛病……”
廖天成于是一面翻着玻璃工艺指南,一面算了一下成本和利润。
“这些原料几乎没人用,想来价钱不贵,第一批采购一千贯!”
“路途遥远,运费得五百贯。”
“请泥瓦匠把烧窑做出来,加上砖、土,得一百贯。”
“烧窑的工人不用太多,算十贯足够了。”
“租个场地,应该也不贵,一贯绰绰有余。”
“雇人售卖……算了,自己卖!零成本!”
“第一批玻璃面世,售价自然得高一些,因为要卖给达官贵人,获利怎么也有十万贯吧?”
和预估的利润比,看起来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批玻璃满打满算,借三千贯足够了,获利之后,自己赚的钱足够后续的花销。
“老伯,借三千贯就行了,利息么……按惯例是多少?”
朱元璋有些兴致缺缺:“才三千贯啊?好像有些不够看,要不,你再多借点?三千贯的话,怕是得六成的利息,如果你借个几万贯,咱能给你讨个四成的利息!”
朱元璋虽然不懂通货膨胀,可也知道宝钞不能印太多。
但如果借的够多,利息合适,他是真敢印的。
实际上,正儿八经的钱庄利息并没有这么高。
这货纯粹就是想趁机捞一笔。
这么高的利息,其实在后世那就是妥妥的高利贷!
但廖天成对此自己预期的盈利,却感觉这点利息简直不值一提。
自己三千贯的成本,预期就有盈利十万贯,
那借一万贯的话,本息加一起还不到两万贯,可利润却超过三十万贯!
就算是造的多,价钱有些下降,那怎么也有超过二十万贯的进项!
和利润相比,这点利息简直是九牛一毛。
“行吧,那就先借一万贯!至于利息,也不用老伯劳神费力跑关系了,就给他们七成!”
这一回,换成了朱元璋一脸震惊!
直接七成的利润都不议价!
这才是真豪横!
“天成,你要不要再考虑考虑?那可是七成的利息!你卖玻璃能卖多少钱?就是翻一倍的利润,除去成本,你还能剩下多少?搞不好,就是血本无归!”
朱元璋总感觉廖天成是在吹牛逼,赚利息固然是他的愿望,但也不想廖天成直接被债务压垮。
但廖天成却直接拒绝了他的好意:“老伯,放心吧!他们图我的利息,我图他们的本金!有这一万贯本金,不出几个月,我就能富得流油!”
见他一脸自信,朱元璋更感觉好奇。
“天成,你估摸着这一万贯投进去,能赚多少?”
“这个数,保守估计!”
廖天成伸出了两个手指头。
“两万贯?”
廖天成笑了:“二十万贯!”
朱元璋当场石化!
二十倍的利润!
还是保守的估计!
卖玻璃,真的这么赚钱吗?
想着朝廷那边李善长和胡惟庸也在组织安排造玻璃,朱元璋心里狂跳不止!
双管齐下,咱这是要发的节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