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襟怀,长者风范:曹先擢先生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8年11月7日,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曹先擢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6岁。

曹先擢先生1954年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于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他将王力、魏建功、周祖谟、高名凯等大师的师德师风发扬光大,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他备课认真,讲课时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今天颇为流行的古代汉语“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当年就是由他和吉常宏等先生在教学一线率先践行的。他还和郭锡良、何九盈、蒋绍愚等同事一起,承担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代汉语的讲授任务,使该课程成为中央电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曹先生在承担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长期兼职党务工作,先后担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和党总支书记。从贯彻上级指示、谋划本系的长远发展,到解决教职员工工作生活的具体问题,直至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复杂。曹先生事事以身作则,工作中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处理问题平和稳妥,得到师生由衷的信任和拥护。

1970年,曹先生被国务院科教组借调参与主持《新华字典》修订工作,自此与辞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除参加《新华字典》第5版(1971年)至第10版(2004年)的历次修订外,曹先生还先后主编或与他人合作主编了《新华词典》《新华多功能字典》《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修订本更名《汉字源流精解字典》)等颇有影响的辞书,并担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审定委员会主任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常务顾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汉字源流精解字典》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他的《辞书论稿与辞书札记》,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1986年,因中央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需要,曹先擢先生由北大调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先后任秘书长、副主任,并在一个时期内兼任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他本着计其功不谋其利的精神,无怨无悔地投身于这项少有社会关注、实则关乎国家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来。他参与了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修订《简化字总表》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并在其任期和退休以后,以主管领导、专家委员会主任、顾问等身份,对《标点符号用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和第三次普通话审音等重要的语文规范课题予以具体指导,为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国家语委工作期间,曹先擢先生念念不忘辞书事业。自1992年中国辞书学会成立起,曹先擢先生连任第一届、第二届两任会长,主政辞书学会十年之久。他和辞书学会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奠定了中国辞书学会的基本规制,建立起辞书评奖制度,创立了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同时,学会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开办了多届辞书编纂人员培训班,并采取多项措施,开展辞书界的打假批劣活动,净化了辞书出版市场。曹先生身为辞书界的领军人物,对中国辞书学会的工作有开创之功,在辞书理论研究和辞书编纂实践方面成就卓著,为我国当代辞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众望所归地成为第一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曹先生一生中工作岗位虽有变动,但他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一。他以敬畏之心对待汉字,亦以敬畏之心对待治学。他以韦编三绝的精神研读《说文解字》,数遍摹写小篆字形。这种近乎严苛的努力,造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学养。曹先生的学术活动,多结合实际工作,面向社会,服务应用,致力于解决辞书编纂和社会语文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题往往以小见大,理论与实用价值兼顾。他的研究,求真务实,严谨缜密,既不人云亦云,亦不作凿空之论;既穷究学理,又重视语文应用的实际。他兼收并蓄,博采诸家之长,成就自家特色,对汉字形音义和汉字文化的研究,纵贯横通,成果丰硕。

作为党员知识分子,曹先生将个人事业完全融入到党和国家的需要之中。身为教师而长期兼任党务工作,由大学讲坛转而投入辞书编纂研究和语文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从《新华字典》《新华词典》到《〈广韵〉反切今读手册》《汉字文化漫笔》,曹先生的每一步足迹,都体现着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他为人处世所展现的长者襟怀和君子风范,有口皆碑。他宅心仁厚,爱护提携后进,尽心尽力成人之美,其爱其善发自本性,出乎自然。他正派公正,坚持原则,服从大局,而又实事求是,言行适度。他谦逊平和,为人低调,但敢于担当,绝不随波逐流。“大好人”“好人中的好人”,这是所有与曹先生熟识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曹先擢先生的一生,尊德性而道问学,求真守善,允执厥中,臻于生命之大美,其治学与为人,堪称学界之楷模。以曹先生为榜样,发扬其精神,光大其事业,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是我们对曹先生最好的纪念。


《曹先擢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