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女婿想做兄弟?不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郭嘉喃喃自语,重复着诗句,再看吕布,眼眶湿润了。
主公当他是松柏夸赞,他何其幸也!
文学造诣颇深的郭嘉,自然能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
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什么是酷寒?
指的就是当前安邑城内的形势,主公吕布是在担忧他的安全。
而他留在这里,就是不惧酷寒的松柏。
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他的赞誉可见一斑。
这样的主公,谁不愿效死呢!
“主公!”
他上前深深抱住吕布:“保重!”
“保重!”
吕布面色凝重,盯住郭嘉身侧的卫臻:“军师有个闪失,唯你是问!”
“明白!”
卫臻立即挺直身体回应,眼中有着羡慕。
君臣相得!
这就是君臣相得!
而他就是见证人!
卫臻暗暗记下这一幕,却不知马车里,偷偷观察吕布的董敏掀开窗帘一角,也听到、看到了这一切。
而她才是这个诗句旅程的见证者,因为就在与郭嘉告别后,快到阳城时,吕布又遇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赵云。
赵云骑着马,立在五百并州铁骑前面,静静等待。
除了马儿偶尔发出声响,他们犹如磐石,早就磨练成强军。
并州境内没了匈奴乱兵,但并州以北,多的是匈奴部落,赵云最近就是去探查了。
“温侯!”
看到马车徐徐而来,赵云催马上前:“匈奴没有大的异动。”
“好!”
吕布点点头:“子龙犹如我的亲人,有你守护奉孝,我就能放心回太寿城了。”
“这次我会劝说曹操退军,保你的刘使君无恙。”
……
“温侯!”
赵云不知该说什么。
他是接到吕布的通知,然后赶来的。
吕布要他暂时不管北面匈奴的事情,最主要回来守护郭嘉。
他和许褚都要离开,而且带走八百骑兵。
郭嘉身侧只有两百人守护,未免有点儿单薄,赵云这五百人就变得尤为重要。
赵云当然不知虎牢关有变故,以为吕布真的为他去帮刘备,自然非常感动。
此情此景,情绪到了,感悟也到了,吕布自然而然又吟诵了。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子龙!”
他凝视着赵云:“我知你有蘋藻不坠高洁之性,但我更愿你不要着眼当前。”
蘋藻?!
正是自己的写照!
赵云拱手抱拳,沉声回应吕布:“温侯教诲,云牢记在心!”
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蘋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
这是因为蘋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赵云重武事,却也读文学,能够听懂吕布这首诗的内在含义,也知晓吕布对自己的寄望。
安邑城即将迎来腥风血雨,期间肯定少不了魑魅魍魉。
能不忘与刘备的约定,他有着自己的坚守。
吕布是担心他不听郭嘉的号令,这是借吟诗来点醒他。
蘋藻高洁,但也来自幽远水涧,并非天生可贵。
这一刻他盯着吕布,两人从认识到相知的那些日子,一幕幕在脑海里翻涌。
赵家村外初见,吕布就有关爱百姓之念。
为了帮助赵家村的村民,不惜和他去劫粮食。
从无极城到阳城,再从阳城到闻喜、安邑,吕布的一举一动,才是蘋藻高洁的最佳体现。
并州再无匈奴骑兵敢来扰乱,百姓再不怕遭掳掠,都是吕布之功。
只是这一点,汉室衮衮诸公,那些世家大族,又有哪个能做到。
内心里隐隐有所感悟,就算他以前最相知的刘备,估计都做不到这一点。
而现在临别前,吕布又吟诗一首,鼓励中透着关怀。
有那么个瞬间,吕布的身影与大哥重合,赵云差点儿叫出‘兄长’来。
“保重!”
吕布也觉察出来了,立即拱手跟赵云告辞。
这是他属意的女婿,想要跟他称兄道弟,那不是乱辈分吗?
“好好跟着子龙。”
他抹转赤兔马,看向五百并州铁骑:“太寿城再见!”
“主公保重!”
五百并州铁骑齐声回应,四方震动。
马车巡巡而走,车上再次见证了吕布吟诗的董敏脸色微红,无比兴奋。
谁说温侯是并州土鳖,他不但是能杀匈奴兵的英雄,还是个能文的雅士。
《赠郭嘉》和《赠赵云》两首诗,诗面上看似处处咏物,其精光射处,却都与郭嘉和赵云相关。
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
汉帝陛下能行吗?
她庆幸自己没有嫁给刘协,也感谢父亲董承深悉变通之道。
以前只是仰慕,而此刻董敏经历了两首诗的熏陶,只想留在太寿城,跟在吕布身边。
前后的两辆马车里,她听到了母亲的呵斥和威胁。
呵!
三个妾室动了心思吧?
不怪你们,谁让温侯太优秀呢!
但是就凭你们,只配梦里想想。
有她董敏在,谁都别想沾染温侯。
温侯贪花好色,贪的也是她这种娇艳,而不是残花败柳!
董敏傲娇地想着,却不想她还会再次做见证人。
五日后,他们一行过河内郡,到了河南尹的中牟,遇到前来迎接吕布的陈宫。
“主公!”
刚刚与吕布碰面,早先通过亲随得知吟诗之事的他,阴沉着脸问道:“奉孝和子龙都有诗送,岂能厚此薄彼乎?”
嘻!
马车上的董敏笑了。
还有人逼着温侯吟诗的,这位陈宫真不客气啊!
而她此时还不知道,他们这趟旅程,就是后世有名的诗路。
未来会有多少青年才俊,成年后都要走上一趟。
不为别的,为的是缅怀与这条路相关的四位。
甚至是五位,因为她董敏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