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大清朝没了
有没有投胎这门技术不知道,但此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福康安很慌!
大门紧闭的云州府府衙外。
看着面前这扇朱红色的大门,福康安的眼神一阵阴晴不定。
这一路他做过很多设想。
比如兴奋的跑去告诉皇上,云州府有重大发现!
比如在和珅表示这金锁,根本就不是什么生母留给皇上的,而是雍正爷给乾隆打造的时候?
自己在一旁应该如何打配合。
甚至福康安认真的思考过,如果计划出现了什么问题?
自己是揽下罪责,还是迅速与和珅切断关系!
是的,福康安虽然跟和珅的关系不错,但在利益面前,福康安仍然会选择自己。
原因很简单,福康安是镶黄旗,和珅是正红旗。
两人虽然忠于皇上,平日里的关系也很好,但却从来不是一路人!
但福康安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初战未捷身先死。
准备了一肚子的应对之策,但到了云州府的朱红色大门前?
人却被堵在了大门外!
这让福康安整个人都郁闷了,但相较于郁闷,此刻他更担心另一个事情——
皇上不会已经去燕城了吧?!
如果说之前,福康安担心皇上此去燕城,是怕自己收受贿赂的行为被乾隆知晓。
那么现在?
在和珅“公正”的理性分析下。
福康安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让皇上寻找生母,甚至真的找到了这个所谓的生母?
对于国家来说,这将会是动摇国本的大地震!
原因很简单——满汉不合,权力之争!
从大清朝立国的这天开始,满汉不合的问题就一直存在。
民族仇恨什么的都是屁话。
君不见二战时期,仇恨鹰酱的小日子,在经历了失落的三十年之后,一副摇尾乞怜的模样?
人的自我适应能力,在动物界里面是最顶级的。
因为人聪明,即便是小孩子,也明白什么叫做审时度势!!!
说回到满汉之争,摧毁明朝的人是努尔哈赤?
不,是李自成!
但准确的说,应该是当时的大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才有了李自成这种人的生存空间。
即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赵自成,钱自成等人的出现。
满汉之争,本质是恐惧。
因为大清朝的皇帝很清楚自己的弱小。
毕竟这可是几十万满人面对一两亿汉人的差距!
如果这些汉人真的要造反?
就凭满人的小胳膊小腿是拦不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一直有皇上体内流淌着汉人血脉的谣言。
因为杀不死,所以大清朝的皇帝,只能选择将满人血统融入进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族矛盾,从而更好的实施血统论,从而告诉汉人——虽然朝廷变了,但皇帝也是他们的皇帝。
而宣传汉人血脉这件事情的本质?
实际上就是在拉拢民心——汉人的民心!
所以在顺治时期,出现了第一位汉人妃子。
而后,在面对满汉不合的问题上?
康熙迅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之后,康熙开始大力推进这一条抚民政策,也为后续的皇帝提供了思路。
皇帝很清楚,因为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满人压制不住汉人。
但皇帝又担心汉人造反,所以就让出去一部分权力。
政治的本质,就是让出一部分利益,从而谋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取舍”二字。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政治的核心,没有之一!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皇帝≠满人≠汉人!
皇帝需要站在一个高于满人和汉人的高度。
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眼界高度是整个大清朝,而不应该是大清朝内部的一部分人!
可以有明面上的喜恶,但心里一定要足够清醒。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即便成为皇帝,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
汉人妃子本质上,其实是皇家的一个借口。
顺治的死,虽然有传言是因为天花。
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顺治是第一个娶了汉人妃子的皇帝。
恪妃石氏,这个在大众眼里并不出名的女人。
但在大清朝满汉之争中?
却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她代表着汉人第一次进入最高层次的权力——皇权!
不要小看这一点,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
当妃子里面出现汉人之后?
就代表着皇上不再是旗人的皇帝,也包括汉人的皇帝。
严格来说,大清朝第一次的转折点,并不是从康熙时期开始的,而是从顺治时期开始!
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什么推举科考,重用贤臣,这些在汉人妃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前者你是老板的打工人,后者却成了老板的自己人!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对于汉人来说,有一个汉人妃子是好事。
但这对于旗人来说,却相当于让一部分权力被汉人拿走,自然会引起旗人的不满!
甚至可以说,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加剧满汉不合!
但对于皇帝来说,这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完成从满人的皇帝,升级为大清皇帝的这次史诗级升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
就是如果有一天,满汉之争到了一个撕破脸皮的程度。
因为有汉人,也有满人,所以皇上可以站在中立的位置上,坐看满汉之争,而不是被其中的任何一方强行拉下水。
但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
皇权就好像香饽饽,所有人都想要咬一口。
所以在皇帝采取行动之后,其他人必然会为了权力,从而想尽一切办法,从中分一杯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龙夺嫡之后,成功继位的雍正砍了一大批旗人。
而这些旗人挂掉之后,空出来的这部分权力怎么办?
这必然会出现新的权力集团——外戚!
前有顺治,后有雍正。
康熙不是没考虑这个问题。
但晚年的他,已经没力气做这些事情了。
九龙夺嫡是他的最后一刀。
这一刀落下,这位手腕极其可怕的冷酷帝王,耗尽了最后的一点精气神。
他的一生太累,八岁丧父,十岁丧母。
为了收拢权力,甚至不得不斩杀鳌拜!
历史上的鳌拜真的要谋反吗?
不,鳌拜没理由这么做。
因为大清朝外部有以吴三桂为首的藩王。
除此之外,大玉儿(孝庄皇后)这个女人还没死呢。
她不死,鳌拜就不敢给小皇帝甩脸色。
毕竟这位老太太背后,可是整个科尔沁草原!
康熙杀鳌拜,绝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之一。
如果是中后期的康熙,康熙会选择让鳌拜和吴三桂狗咬狗,而不是以谋反的罪名强行杀死鳌拜。
但当时的康熙太年轻。
血气方刚的年纪,不是很懂什么叫政治。
至于后来的事情?
受康熙王朝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康熙对吴三桂宣战是冲动的。
可实际上?
鳌拜死后,吴三桂的力量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膨胀。
宜早不宜晚,如果真的等吴三桂主动起兵,或许大清朝的国祚,将会在康熙这一代走向终结。
所以这一战必须要打。
越早打,胜算越大,拖得时间越长,失败的概率就越高。
如果真的等康熙准备好,再跟吴三桂斗?
最大的可能就是——整个大清朝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