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爱最幸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讲
父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

孩子最先模仿的人就是父母或者是陪伴他成长的成年人。身教重于言教,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决定要将生命传递给孩子之前,一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检视自己是否能给孩子做好榜样,你的三观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你是否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你是否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如何,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周围的人互动?你的沟通能力如何,在沟通中能否给对方带来舒适感?你是否能将自己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并得到相应的反馈,实现情感互动的“闭环”?你的婚姻质量如何?父母恩爱、家庭气氛和谐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就从阅读本书开始,提高父母的自我修养,因为父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

自信、自尊、善良的孩子最可持续发展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说自己人生最成功的不是文学,而是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说最好的老师是他的母亲,教会了他什么是梦想和志向、学习和生活、人生和处世、坚强和不屈、诚实和耻辱、怜悯和同情、宽容和理解、大爱和亲情。莫言写了许多发生在他与母亲之间的往事,我选择其中两篇分享给大家。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情景,莫言躲在草垛里反复地自责,“如果当时我走得慢点,如果我抱着壶而不是提着……”他可能还在想如何弥补这个损失……当他从草垛出来,如果母亲劈头盖脸地指责他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平时做事毛手毛脚,母亲反复提醒却不长记性……小莫言是会更加自责,希望弥补过失还是出现逆反呢?“你怎么总是记得我犯的错呀?难道我替你干活的事情都忘了?”……

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我想莫言的母亲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莫言的母亲尽管目不识丁,没有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亲情就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得到母亲的抚慰;告诉孩子什么是人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日常的亲子咨询中,父亲往往不喜欢接受心理咨询,一方面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牙掉了咽肚子里,他们缺乏求助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妻子看了心理学的书籍,尤其是上了心理学课程之后更难相处了。一些男士跟我诉苦,自从妻子上了心理学课程之后,把课上听来的内容讲给老公和孩子听,把父子的行为对号入座,贴上“问题行为”的标签,“人家老师说被老公疼爱的妻子就会性格温和,和孩子相处更和谐。我脾气暴躁就是你不爱我,你毁了我的人生,还毁了孩子的人生……”妻子内置了许多显微镜,将老公和孩子的言谈举止高倍放大,争吵更多了,家庭气氛更加地紧张。

一些孩子跟我说,自从母亲学了心理学之后就变得神神道道,特别爱给他贴标签,用一些心理学的术语挖苦讽刺他,炫耀自己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令人生厌。由此孩子对心理咨询产生强烈的抵触。学了“非暴力沟通”课程之后家人间的沟通更加暴力了。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可能是讲师的思维架构缺乏系统论,单维度地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是存在差异性的;另一方面是学员本身的思维方式和归因类型。

妻子抱怨老公是造成自己脾气暴躁的罪魁祸首属于典型的归因问题。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简单分为归因朝内和归因朝外(1)。归因朝内指向自我,考虑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而归因朝外则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周围的环境,包括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等。另一位心理学家韦纳在其理论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归因朝内的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他就会有安全感,认为只要我选择正确、充分努力,结果就一定会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他们往往有强烈的自信心、百折不挠,获得成功之后,对人生更加充满自信。但如果过度归因朝内而不善于向外部寻求帮助和支持,则会陷入焦虑之中。归因朝外的人,放弃了对事务发展的主动权,将成功寄托于外部环境,缺乏内部挖潜,无法获得安全感,怨天尤人,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权。当然,无论是哪种归因都要适度,过度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性很强的科学,学一点碎片化的概念无异于盲人摸象。为人父母如果不学习教育方法是不行的,但如果学错了就更可怕。其实要想提升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感并不是那么难,多想想自己所拥有的,知足常乐,放弃与其他人的比较,多看到家人的付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样你的目光自然就会温和,语气也会轻柔,以达到善解人意的效果。现在开启自我成长之旅,跟随我一步一步审视自己吧。

父母的三观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前一段时间,一位初二年级的女生请母亲帮助预约我的咨询,咨询原因是她发现造成自己困扰的根本原因是三观不正。女孩可爱吧?什么是三观呢?可能许多成年人也说不太清楚。“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你心目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的三观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的。

案例分享

做生意的人就不能善良吗?

一位年近六旬的母亲带着30多岁的儿子千里迢迢到天津找我咨询,她的儿子赌博、吸毒,几乎败尽了她打拼多年的所有资产。只要不给钱,儿子就砸家里的东西,打骂母亲……在持续的咨询中我逐渐唤起他内心的善良,他逐渐懂得体谅他人,脾气也改善了许多,坚持一段时间不去赌博了。当我再次见到母亲时,我告诉她孩子的进步,变得善良了,懂得替人着想了。母亲马上打断我,“丽珊老师,我们做生意的人不能善良,善良就会被人骗,您千万别让他善良,只要求他一切听我的就行,做人要心狠,不能优柔寡断……”我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明确告诉母亲因为我和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不同,咨询必须马上终止,不然孩子的思路会更加混乱,他越是认同我就有可能越违背母亲的意愿,心理咨询师要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心理咨询终止了。

一年后母亲又来向我求助,说儿子因为杀母亲未遂而被送进精神专科医院,她意识到是自己的人性阴暗毁了孩子,由此患上老年抑郁症。母亲教给孩子应对世界的方法,孩子都用到了她的身上。

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算不太符合主流价值观,但知道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表面上融入社会,但在孩子面前却表现出最真实的想法,一旦把负面的三观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无原则无底线无克制地发挥,到头来父母根本无法帮助其矫正。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指出学习分为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显性学习目的明确、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有效的决策机制、具有纠偏策略,可量化和统计等一整套达成目标的方法。如果要掌握一门知识、一种技能、通过某个考试,显性学习是更有效的。而隐性学习适用于非紧迫的、无意识的、具有沉浸式环境的场合,逐渐形成认知地图。隐性学习不可量化,但在沉浸式环境中却能对孩子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举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父母要求孩子写数学题是显性学习。父亲和母亲说悄悄话,埋怨姥姥总要礼物,有些贪婪,他们根本就没想让孩子知道这些家务事。但某一天,孩子坚决不去姥姥家,因为他不喜欢姥姥的贪婪……这就是隐性学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让孩子必须记住和做到的事情是显性学习,但他是否记住不好保证;而父母无意中表露出来最内心的价值观却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2002年上映的美国经典电影《猫鼠游戏》是一部口碑和评价超高的作品。男主人公的原型叫弗兰克·阿巴内尔,194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父亲是个小生意人,儿子耳濡目染了父亲贿赂店员、逃脱纳税,当母亲和父亲好友通奸后离婚,他开始了“独立”生活,先后冒充过飞机驾驶员、儿科医生、助理法官等职业,并用各种手段诈取几百万美金。年仅二十一岁便成为许多国家通缉的要犯。在他成为诈骗犯的路上放大了他父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千万别误导了孩子。

独立的人生规划避免父母卷入度过高

父母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吗?通过怎样的路径和努力达成?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避免让孩子做父母的圆梦人。

案例分享

在“科学育儿”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薰衣草曾经也争强好胜,自从嫁人后,她的事业心就不那么强烈了,不过,看着一起进单位的同事升职加薪,内心也有过短暂的酸楚。怀第一个孩子时,她将全部精力转移到胎教、婴儿用品、育儿课程方面,每个周末都奔波于各个月子会所。在那里,她又结识了同样关注孩子品质的孕妈妈,分享各种资讯……孩子还没有出生,婴儿房里已经堆满了从国外代购来的各种物品……在同事眼中,她就是时尚辣妈的标杆,经常有人问她需要给孩子准备什么,她的回答“很专业、很时尚”。她找到了自我价值感(2),希望自己永立潮头,保持“引领”的位置,成为育儿专家。

被科学喂养的老大各项发育指标都相当不错,薰衣草又致力于为孩子选择各种兴趣班。每个周末两天,合理安排,能够上6个兴趣班。自从怀了老二,接送老大的任务全部落在老公身上,薰衣草告诉他,现在养孩子都是这种节奏,咱辛苦些,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老公对薰衣草的想法有意见,他们认真交流过,但总是谈不拢。薰衣草在单位特别有存在感,那些职位高的新晋母亲都虚心向她请教,她组建了两个育儿的微信群,体会到了人生价值。

薰衣草和我咨询的目标是如何说服老公和她同舟共济,成就她的光鲜人生。我给她提出一个问题:你目前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0后父母的新动向,拼钱、拼理念,拼时尚。所有的投入一定会追求产出,一旦孩子的成长不能如他们所愿,就会陷入焦虑中。其实,父母和孩子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孩子不是母亲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具。我建议薰衣草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千万不要把自己成功与否和孩子的成长绑定在一起。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给孩子树立榜样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人生目标的管理、自我形象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等方面。如何防范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的教育就失灵呢?自我管理很重要,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就先做到。比如不让孩子玩手机,而母亲刷淘宝、父亲打游戏,只要孩子提出质疑就用“我是大人,你是学生”来搪塞;又比如让孩子和父母好好说话,而父母却沾火就着,缺乏情绪管理;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却不思进取……这些都无疑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感。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对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做出准确的评估,以便更加合理地期待孩子,用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行动,给孩子提供更有力的助推。

案例分享

母亲自己“学习无用”,凭什么要求我学习?

在王瑾的眼中,儿子郭一洲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问题孩子。老公长年在外地工作,儿子总是愚弄她。她真的说不过他,她甚至有些恨他,她希望老公把他送到外地的寄宿学校去,不然她就要崩溃了。

郭一洲从小喜欢读书,看了很多课外书,涉及人文、地理、文学、历史、哲学等。孩子看书越多,王瑾就越读不懂孩子,但一洲对母亲的想法却了如指掌。在学校,郭一洲经常挑战老师,说他们明明知道现在学的知识未来进入社会根本就没有用,却还煞有介事地教给学生,学生稍微错一点儿就罚写,这不是愚弄学生吗?他希望将自己的思考讲给同学听,但老师上课根本就不给他发言的机会。为了畅所欲言,他经常坐在位子上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就以他违反课堂纪律为由请家长。每次回到家,王瑾批评他,但过不了两分钟就变成郭一洲抨击中国教育、抨击母亲的不学无术。王瑾说不过他就哭着给老公打电话,郭一洲发自内心地佩服父亲,不想让他操心,他向父亲保证十分钟内让母亲破涕为笑。母亲觉得自己在他面前完全没有尊严。

老师建议王瑾把郭一洲送到行走学校接受一些规范教育,有病乱投医的她果然照办。回来之后,郭一洲更不听成年人的话了,王瑾现在就想让他从眼前消失,无论到哪里上学都可以。

郭一洲告诉我王瑾是物理系大本毕业,大学时考试都能得100分,但实际运用上她什么都不会,连个接线板都不会修。这让他从小就以为学校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他不是不爱学习,相反,他非常热爱学习,要学习有意义的知识。王瑾每天大呼小叫地督促儿子学习,而自己却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经常翘班去逛街、打麻将、购物、做皮肤护理。每天像监工一样盯儿子写作业,自己却和闺蜜打电话聊八卦,全民K歌,刷淘宝。

郭一洲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同学分为王者荣耀群、日本动漫群、追星群、“学霸”群……郭一洲觉得他们简直是愚蠢至极。

在行走学校,郭一洲看到了人性的丑恶,末位惩罚的制度让学员们为了避祸,往往会用各种方法嫁祸于人。尽管初一的郭一洲在学员中属于年龄小的,却总是侥幸逃脱。郭一洲越来越自信了,不需要正规教育,他也是同龄人中最有智慧的。

我告诉郭一洲,他的母亲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缺乏职业规划,既不了解自己又不了解所学专业,更不清楚这个专业适合做什么工作,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还能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不得不说母亲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

每个人要想有尊严地立足社会,就需要拥有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和方法的形成要以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作为载体,现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会原样呈现,却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形成学习能力,拓宽视野,丰富阅历,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

我告诉一洲,他在行走学校的侥幸过关是行走学校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对每个学员都会进行全面评估,比如该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调教的难易程度等。一洲属于有点小个性,不太听话,并没有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本身就不需要太多调教,况且他和其他学员相比有思想,他们如果激化了与一洲的矛盾反而不好收场。权衡利弊,肯定会让他“受益”。但学校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负责任,他们不会坐视学生偏离教育的既定轨道而不闻不问;同学会和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往成为朋友,而郭一洲的高高在上让大家觉得不舒服。

我对郭一洲的辅导:喜欢读书是好习惯,如何让大家感受到读书的意义呢?就是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上课时不经过老师允许就说话会让大家觉得你不懂得维护公共秩序,进而人家会说:“看书有什么用?根本不明事理!”这样不仅扭曲了自己的形象,甚至扭曲了读书多的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太可惜了。做一个规范的人,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就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讲给大家听了。

我对王瑾的辅导:你们家属于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老公在外地打拼,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你照顾好家,培养孩子。你担心如果带不好孩子无法在老公面前交差。造成郭一洲逆反的最主要原因是母亲对自己、对儿子的人生要求是双标,自己得过且过,而对儿子却是高标准严要求。王瑾要树立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的心目中,你不敬畏工作,他就不敬畏学校规则;你每天玩玩乐乐,他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你要做一个完整的生涯规划,选择自己喜欢的又能胜任的职业,投入更多的热忱去工作。王瑾接受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辞去了一眼看到退休的事业单位,加盟了一个美容美体连锁机构,接受公司的系统培训,她发现自己太热爱这项美的事业了,废寝忘食地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位,还体会到事业给她带来的成就感。郭一洲对她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习可以分为4个层次:能够讲给别人听,能够做给别人看,能够教给别人学,能够创造新知识。只有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才能确保学习和职业生涯的成功。

能够讲给别人听,就是知情(What)和知理(Why);

能够做给别人看,就是知行(How);

能够教给别人学,就是更高层次的知行(How+);

能够创造新知识,就是知变。

父母希望孩子热爱学习,那么自己就要热爱学习。

2003年我在出版的《孩子快乐成长,您怎样呵护》一书中就提出“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观点。

在我接待的厌学学生中,母亲是全职太太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孩子的眼中,母亲不思进取,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专门想着如何整治孩子,而孩子所需要的有意义的支持,母亲却根本无法提供。母亲经常道听途说,用各种鸡汤忽悠孩子,一计不成就再生一计,用完全相反的鸡汤继续忽悠孩子,孩子已经对母亲的建议失去了起码的信赖。那么除了鸡汤,母亲还能用什么引领孩子呢?所谓引领,要先于孩子半步之外,像个向导,要对前面的路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像牵引多节车厢的机车,既要牵引又要控制方向,还要制动或发出制动的信号。以其昏昏无法令孩子朝朝。各位渴望引领孩子的父母,你觉得自己能胜任吗?

在日常心理咨询中,父母对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懒惰、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对孩子高标准的同时,是对自己的低要求。“我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做早饭,晚上陪孩子写完作业都已经是深夜或凌晨了,夜里只睡几个小时,每天都是筋疲力尽的,哪里还有时间学习和成长呢?”“我这辈子没有什么指望了,就全身心地培养他,让他帮我实现我没有实现的梦想”。

他们的孩子还原了母亲一天真实的作息,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之后,就东门溜西门串、找人聊天、玩麻将……中午回家睡两个多小时,晚上有精神了就熬孩子。在孩子的眼中,母亲懒散、不思进取,己所不欲施于人。

针对这类母亲中初始学历过低,已经很久不接触社会的,我就建议他们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幼儿园的生活老师或者物业人员,只有你每天按时去上班,就能从体力、精力和心理上与孩子达成同频共振,体谅孩子上一天学的辛苦,对孩子的要求就更符合实际,避免让孩子觉得母亲站着说话不腰疼,以为孩子在学校上课和你在家一样轻松自在呢。让全职母亲走出家门的过程比让长期辍学在家的孩子回归学校更难,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出去工作:“老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家,他不希望我去工作”“我没有学历又这么久不工作,哪里有单位接收呀?”“我懒散惯了,没有时间观念总是耽误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她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孩子是一样的,遇到困难总是找无法解决的理由,而不是积极地寻找克服困难、改善现状的办法。

案例分享

除了鸡汤,你还能给孩子有效引领吗?

龚梅带儿子徐心亮来咨询,说儿子人生态度不积极,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完全不想额外地多学一些什么。和父母很少交流,母亲为了能给孩子人生引领,如饥似渴地看心灵鸡汤,见缝插针,只要孩子不写作业就跟孩子说,比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被周围不勤奋的同学影响;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但你的努力无法满足你的野心等等。孩子面无表情,从不回应。

心亮告诉我,他对所有的新知都充满了好奇,他喜欢看商战小说,从中了解商人是如何赚到钱的;他喜欢看科幻,由此对物理更加感兴趣……他现在希望有机会参加一切探求新知的活动,但父母却认为除了课堂学习和取得好成绩之外一切都是浪费时间。一边渴望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一边又将孩子紧紧地捆绑在课堂的知识上。这怎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我告诉龚梅,孩子有人生的方向,渴望拓展自己的视野,给孩子一些他渴望了解的硬壳知识。龚梅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目前在一个小企业做中层管理者,我建议她可以考虑去上个MBA,通过学习,了解现在的社会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比如中美贸易战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增加关税之外,还会有哪些形式?对双方的影响是什么?中国应如何应对?而这种应对会对哪些行业产生影响,等等。现在网络上的碎片化知识很多,但成体系的知识才最有价值,母亲如果通过自己系统的学习给孩子讲出来,这是多么有意义呀。

母亲是孩子的人生榜样,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你遇到困难是勇往直前还是找理由退缩?抑或是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孩子都会模仿你。

龚梅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代表了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在荣辱方面亲子是嵌入式的,但在心灵陪伴上却是过度疏离,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有的甚至会误认为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案例分享

面对“无药可医”的儿子,父母恐慌了

小炜小学三年级开学,依然沿袭着一、二年级时的心不在焉,总是愣神,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不遵守纪律,第一排学生打喷嚏,他下座位给人家送纸巾;课后服务时间不写作业,回到家母亲检查作业时发现他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没有吸收,得从头给他讲,每天作业写到深夜……父母苦口婆心讲过、声色俱厉骂过,小炜当时痛哭流涕跟父母保证痛改前非,但第二天故伎重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

父母恐慌了,他们和老师一起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这样难教化,但毫无头绪。母亲辅导孩子学习时,明显感到他眼里没有光。

在我的眼中,小炜有礼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清晰。为什么不听课、不写作业呢?他和几个小哥们组建了“公司”,因为“经营理念”的分歧,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思路,但无法达成一致,他要“辞职”,却由于对方已经付出了“零食”,不接受他的“辞职”……我和孩子在咨询室里有说有笑,在大厅里等待的母亲却充满了疑惑,平时不和自己说话的孩子为什么和丽珊老师能说那么多?孩子说在父母眼中说学习以外的事情纯属浪费时间……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前文中的心亮和一洲不也是这样吗?丽珊幸福心理所说的半步之外,既要避免相互嵌入,更要避免心灵的过度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