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结构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

通过观察人们自发的社会活动——大部分是在某些心理治疗团体中进行的富有成效的观察——可以发现人们的姿势、观点、声音、措辞及行为的其他方面,时不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行为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情绪的转变。就个体而言,一套行为模式对应着一种心理状态,另一套行为模式则对应着另一种心理状态,这两种心理状态往往并不相同。这种转变与差异产生了自我状态(ego state)的概念。

如果用专业术语描述,从现象上来说,自我状态是一种连贯的情绪系统;从操作上来说,则是一种连贯且一致的行为模式。倘若用更切合实际的术语描述,自我状态是伴随一套相关行为模式的情绪感受系统。每个个体似乎都拥有有限数量的自我状态,它们并不是指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而是指心理现实。这些自我状态可以分为三类:(1)与父母式人物心理状态类似的自我状态;(2)自主而直接地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估的自我状态;(3)停滞于儿童时期依然处于活跃状态的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的专业术语分别是外在心灵的(exteropsychic)自我状态、新心灵的(neopsychic)自我状态以及早期心灵的(archaeopsychic)自我状态。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称它们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除了最正式的讨论外,这几个简单的术语可以被运用于所有讨论。

我们认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身处社会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会呈现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或者儿童自我状态,并且每个人都能从一种自我状态转换到另一种自我状态,只是转换的难易程度略有差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诊断性说明。当我们说“那是你的父母自我状态”时,意味着“你现在的心理状态与你的父母(父母角色的替代者)之一曾出现的某种心理状态相同,并且你目前的姿势、手势、措辞、情绪反应也和他一样”。当我们说“那是你的成人自我状态”时,意味着“你刚才进行了自主客观的评判,并且以一种公正的客观方式陈述你的思考过程、你看到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结论”。当我们说“那是你的儿童自我状态”时,则意味着“你的反应和想法与你的儿童时期一样”。

其含义如下。

(1)每个人都曾有父母(父母的替代者)。他的自我状态中的一部分是对父母式人物自我状态的复制。这些父母自我状态在特定的情境下会被激活,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们的父母”。

(2)只有合适的自我状态被激活,每个人才有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儿童、智障者甚至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拥有成人自我状态”。

(3)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比现在年轻的时期,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分过去的遗留物,并且这些遗留物能够在某些情境下被激活。通俗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

现在我们来看图1(a),也就是自我状态结构图。从目前的观点来看,这张图是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刻画。它包含了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彼此独立,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经常不一致。如果一个观察者没有经验,那么他可能最初看不出其中的差异,但只要认真学习结构诊断,很快就会对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差别留下深刻的印象。图1(b)是简化的自我状态结构图。

图1 自我状态结构图

在我们讨论结构分析前,需要对一些复杂的情况做出以下说明。

(1)在结构分析中,我们不会使用“孩子气”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意味着它必须被抛弃或立刻停止,隐含着强烈的不受欢迎的含义。会用“孩子般的”来描述儿童自我状态,因为它更多是生物学层面的描述,而不是带有偏见的评价。事实上,儿童自我状态在很多方面是人格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它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就像现实中孩子对家庭的作用一样,充满魅力、快乐并极具创造性。倘若一个人的儿童自我状态是混乱且不健康的,就会导致不幸的结局。我们可以对此采取措施,而且也应当对此采取措施。

(2)同样的道理,在进行结构分析时,我们不使用“成熟”与“不成熟”这两个词。因为在结构分析中,没有所谓“不成熟的人”,只有被儿童自我状态不恰当或徒劳无益地接管了的人。不过,这类人仍具备完整的、结构良好的成人自我状态,只是尚未被发现或激活。相反,那些所谓“成熟的人”,是指在大部分时间内都能够保持成人自我状态、受成人自我状态控制的人。然而,他们也与其他人一样,偶尔也会被儿童自我状态控制,往往会带来令人尴尬的结果。

(3)需要说明的是,父母自我状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种是直接的,另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的父母自我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状态,间接的父母自我状态则是一种影响力。当父母自我状态以直接的形式呈现时,这个人的反应和自己父母的真实反应如出一辙,即“照我做的做”。当父母自我状态以间接形式呈现时,个体会按照父母对他期望的方式去行动,即“不要照我做的做,照我说的做”。在前一种情况下,个体变成了父母中的某一个;在后一种情况下,个体使自己满足了父母的要求。

(4)儿童自我状态也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另一种是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一个人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那么他会在父母自我状态的影响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会依照父亲(母亲)希望的那样表现,比如顺从或早熟。或者,他会通过退缩或抱怨的方式自我调节。父母自我状态的影响是诱因,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才是结果。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是一种自发行为的表达,例如自主的反叛或创造。我们可以通过醉酒验证结构分析。通常,醉酒的人首先会脱离父母自我状态的控制,之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会摆脱父母自我状态的影响,通过释放转换为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

就人格结构而言,有效的游戏分析所需的知识很少超过以上内容范畴。

自我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大脑是精神生活的器官或组织者,精神生活的产物是以自我状态的形式来组织和储存的。彭菲尔德(Penfield)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研究便是最具体的证据 [1][2]。在不同层面,也存在不同的分类系统,比如真实的记忆,但人类经验本身最自然的形式,依然在于心理状态的切换。对人类机体来说,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具有其重要的价值。

儿童自我状态包括直觉 [3]、创造力、自主的驱动力和兴趣。

成人自我状态对生存至关重要。通过成人自我状态,我们得以处理数据、计算可能性,这些都是我们能够高效应对外部世界不可或缺的。成人自我状态也会经历一些自身的挫折与满足感。例如,当我们横穿拥堵的马路时,需要对复杂的速度数据进行分析。只有当我们确定可以安全穿过马路后,才会采取行动。类似这种成功的估算会带给人满足感,滑雪、开飞机、航海或其他运动所带来的快感部分也源于此。成人自我状态的另一项任务是对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的活动予以管理,并在两者间进行客观调解。

父母自我状态具有两大功能。首先,它可以使人高效地行动,就像真实儿童的父母一样,这有助于人类的生存。这方面的价值在养育孩子上可以体现出来:那些在婴儿时期就失去父母的人,要比在青春期前家庭没有破裂的人过得更加艰难。其次,父母自我状态会带来许多自发反应,使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很多事情上,人们都是不假思索、自发完成的,因为“这件事就该这么做”。如此一来,成人自我状态就能免于去做大量琐碎的决定,从而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因此人格的这三种自我状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存价值与生活价值。只有当其中的一种自我状态破坏了健康的平衡时,我们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与重建。若非如此,这三种自我状态都应当得到同等的尊重,并且在人类丰富高效的生活中占据合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