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卷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卷总体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着力关照19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著作,采用史论结合的叙述方法展开,力图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风貌。除了用较大的篇幅重点反映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以外,本卷也用一定的篇幅反映了卢森堡、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的理论活动。如何恰当地反映、科学地评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人物,历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本卷中,我们力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思想主线: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在这一时期,包括第二国际左派在内,一批理论家对传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贡献。贡献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无疑要算列宁。概括起来说,列宁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对修正主义的歪曲,积极向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在这一时期写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卡尔·马克思》(1914年)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列宁简要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一生及其学说,高度评价了他们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斗争的不朽功绩;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死不变的学说,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直接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思想成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阶级属性、理论精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树立了学习与运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科学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2]的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的问题。列宁这些方面的思想,构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为我们奠定了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牢固基石。
提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898年宣告成立,但是没有制定出统一的纲领和章程。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或被逮捕或遭流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沙皇政府的镇压使党的组织受到很大打击,党的中央委员会建立不久就被破坏。因此,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还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俄国经济派在党内一时占据上风。这个派别盲目崇拜自发的工人运动,片面强调经济斗争的意义而否认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和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成为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严重障碍。1899年列宁在流放地就十分关注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命运。次年结束流放以后,他除了继续批判民粹主义和“合法马克思主义”以清除其影响外,将相当的精力放在揭露和批判党内的经济主义倾向上。他与其他革命者一起创办《火星报》,发表一系列论文。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1900年)、《从何着手?》(1901年)等文章中,尤其在《怎么办?》(1902年)一书中,阐明了俄国革命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无产阶级建党理论。列宁强调,党必须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党必须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条件。列宁的这些论述,为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真正建立准备了思想上的、组织上的条件。
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根据当时俄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针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反动的和错误的思潮,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中,《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年),是列宁批驳俄国自由民粹派观点、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驳斥俄国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在总结当时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哲学笔记》(1895—1916年)则以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同时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反映了列宁对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批判、为发展唯物辩证法所进行的创造性探索。
阐发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理论和策略。在批判孟什维克、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列宁还系统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等论著中,列宁强调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及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与孟什维克轻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的看法不同,列宁根据俄国农民的经济地位指出,农民是彻底的民主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无产阶级只有与其联盟,才能实现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最终胜利。此外,列宁阐明了正确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针对当时俄国出现的从左右两个方面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口号的现象,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是俄国革命发展的完整过程。对于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既不能跳过民主革命的阶段,也不应当使革命运动局限于和停留在民主革命的阶段。简言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方向。这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创立科学的帝国主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对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包括拉法格、希法亭、霍布斯、考茨基等人在内的一些思想家,虽然专门论述了帝国主义问题,但总的来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科学阐明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奠定理论基础,是俄国革命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宁从19世纪末就开始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经过十余年的认真研究,他终于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一书。在该书中,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分析,论证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列宁根据当时所掌握的历史材料,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及其历史过渡性,科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依据鲜活的经济事实材料而创立的科学的帝国主义论,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为包括俄国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提出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在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俄国革命道路有无可能表现出新的特点呢?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论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这一思想突破首先是在《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中实现的,继而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6年)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列宁的有关分析表明,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跳跃式发展和老牌帝国主义发展的相对滞后,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因而使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而战争又使帝国主义国家受到严重削弱,因而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就出现了“薄弱环节”,这就使社会主义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成为可能。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是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它极大地激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列宁还提出了关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启示。
(二)多维展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丰富性
在这一时期,有多位理论家从多个方面对时代提出的主要理论课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丰富性。其中,第二国际中左派理论家的贡献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德国社会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梅林在《保卫马克思主义》等著作中,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坚决斗争。他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唯心史观,维护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适应论,维护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批判阶级合作论,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梅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花费多年心血搜集资料、认真研究,终于在1919年即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了《马克思传》的撰写。这部重要作品,对于展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历史功绩、探索马克思主义形成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列宁评价说:“梅林不仅是一个愿意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3]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中肯的评价。
作为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拉法格在法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积极投身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明确指出根深蒂固的“改良”倾向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批判了伯恩施坦夸大资本主义合理性、放弃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错误。他积极撰写了一批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著作,如《宗教和资本》(1887年)、《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1895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1900年)等。虽然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在个别问题上并不是很准确,但总体来看,他进行了很多独创性的思考,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列宁称赞拉法格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有才能的、最渊博的传播者之一”[4]。
作为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第二国际左派的重要领袖,卢森堡积极参加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她撰写了《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1898—1899年)、《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1903年)等著作,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革命派与伯恩施坦等人所进行的斗争实质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存废问题”,即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目标问题。在《资本积累论》(1913年)一书中,卢森堡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阐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特别是1898年以后,卢森堡实际上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之魂。列宁曾将卢森堡称为“革命之鹰”。
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开路先锋、俄国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俄国历史上,他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民粹派进行了深刻批判,沉重地打击了民粹派,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清扫道路。在《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1895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6年)等著作中,他明确提出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基本原则,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他关于一元论唯物主义的理解、提出的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作用的论述等,创造性地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格·伊·乌斯宾斯基》(1888年)、《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1897年)、《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年)等著作中,他关于美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美感的本质及特征等方面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他对艺术的起源、特点、本质和社会作用等都做了有价值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富有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虽然普列汉诺夫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但是他在当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正如列宁指出,“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作品”[5]。
此外,威廉·李卜克内西、卡尔·李卜克内西、倍倍尔、蔡特金等人,为捍卫、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国际工人运动社会活动家,考茨基在这一时期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过有益的工作。考茨基按照恩格斯生前的嘱托,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四卷,耗费了大量心血,完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考茨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人物,他后来与列宁出现了重大分歧并蜕变为机会主义者,但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多论述,是射向机会主义者的重磅炮弹,“永远是社会主义文献中有价值的成果”[6]。
(三)理论呈现:本卷各章的内容安排
除导论外,本卷正文由十四章构成,各章主要内容简括如下:
第一章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主要论述当时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的新问题,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新挑战。
第二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和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主要介绍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修正”,以及当时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第三章 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论述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其中,有考茨基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的贡献,以及卢森堡、梅林、倍倍尔、蔡特金等对坚持、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 普列汉诺夫、列宁对俄国民粹派等思潮的批判,主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争论,论述普列汉诺夫对民粹派的批判、列宁在此基础上对自由民粹派理论的彻底清算,以及列宁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第五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的贡献,主要梳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关论述,以及列宁所阐发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六章 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主要阐述列宁关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纲领的贡献,梳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学说的系统阐述,特别是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阐述。
第七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探讨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第八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主要基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论述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进行的理论斗争和取得的理论成果,以及他在继承和改造辩证法的宝贵遗产方面做出的贡献。
第九章 考茨基、卢森堡、希法亭、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主要介绍当时出现的主要的帝国主义理论,重点介绍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以及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
第十章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主要梳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形成过程,论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揭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 列宁关于革命和战争的理论,主要论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期战争与和平的思想、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思想,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发展。
第十二章 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出现的民族殖民地问题,论述列宁关于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讨。
第十三章 第二国际的破产,主要回顾第二国际破产的过程,深入分析第二国际破产的原因,力求全面地、辩证地、科学地评价第二国际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欧美、日本的早期传播和影响,主要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重点介绍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拉法格和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拉布里奥拉和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传播、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宣传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情况。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3版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3]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2。
[4]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2版增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6。
[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3版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420。
[6]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3版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