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萧国的社会经济
萧国于公元前681年建立,公元前597年灭亡,生存发展共84年。萧叔大心为萧国的君主,在位46年[1](享年88岁),他为政其善,使萧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萧国在宋国的地位
《诗经·周南·麟之趾》云:“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宋国的公族政治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所表现出“尊尊”等级的周礼法规上的,特权贵族阶层世代把持国政,萧叔大心是与宋国国君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亲属,加之他平息宋国的宫廷内讧,立下汗马功劳,又因萧国地理区位、经济文化发展之优势,因此宋国格外器重萧国、青睐萧国。在宋国所属的60多个城邑中,萧国超越其他城邑,上升为仅次于宋国的国体政权。公元前596年夏天,“楚庄王攻打宋国,因为宋国救助萧”[2]。宋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偏爱”萧国的政策,为萧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萧国在诸侯国中的影响
公元前681年春天,齐国邀请各国国君在北杏举行会盟,使萧叔大心及萧国的声望大振。因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内乱迭起,内讧杀君暴乱不断,各国君主十分震惊和惧怕,而宋国的杀君叛乱被一举平息,所以各国君主赞扬萧叔大心的胆略与气魄,支持宋国平息暴乱,对新建立的附庸萧国高看三分。
萧叔大心就任国君后,积极开展外交,与周边的诸侯国交际往来,重大节日走访朝拜,并以萧地的“萧茅”、陶器、丝织品等相送,争取和平的生存环境。对大国的外交,萧叔大心也想方设法攻坚,如公元前672年夏“萧叔朝公”(《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就是典型一例。萧叔大心升为萧国君主之后,对原曾附庸的宗主国鲁国不愿再俯首称臣,鲁国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继续彰显宗主国的地位,鲁庄公要求萧叔大心赴鲁朝见。大心为不失宋国宗主国的面子,又要满足鲁庄公急于重立鲁国是萧国宗主国的心理,提议将齐国的谷(今山东省东阿县)作为会见地点,鲁庄公同意了。因会见是在齐国的谷,萧国因而避免了附庸朝拜的嫌疑,二等爵的萧国国君和一等爵的鲁国国君平等地在第三国会见,萧国地位自然提升了,一举多得,这彰显萧叔大心不凡的外交能力。因此,萧国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另外,萧国还开展了“婚姻外交”。萧国国君有女儿名叫萧桐叔子,也就是萧国公主。萧国国君把她嫁给了齐国齐惠公做夫人,其子后成为齐顷公。这桩“婚姻外交”也在诸侯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萧国的经济状况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由青铜器时代开始逐步进入铁器时代。[3]冶铁手工业的出现,使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开始改变社会经济的面貌。农业中开始出现铁农具,加上耕牛在农田中的应用,农业有了明显进步。此时的物产主要有五谷,即黍、稷、菽、麦、稻。除农作物外,还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但传统的畜牧业(六畜:马、牛、羊、豕、犬、鸡)、渔猎业、采集业仍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相辅相成地构成了萧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4]萧国城邑的手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有编织工、篱笆工、马具工、制陶工、酿酒工、纺织工、玉器工。其中萧国境内的丝麻纺织历史悠久,玉器加工业、制陶业是萧国的传统工艺项目,制作工艺已相当先进。青铜铸造业也有较高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在萧县境内就曾出土春秋时期的青铜剑。
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随之兴起。“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史记·货殖列传》)随着商业交往的密切,交换的频繁,春秋时萧国已出现了正式的金属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已经出现,市为手工业者、农产品者的产品买卖提供场所。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作为萧国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的城邑北城集也逐步兴起。
[1]吴孝桐.萧县史话.内部资料,2016:74.
[2]左传.郭丹,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829.
[3]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4.
[4]苗永立.周代宋国史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