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苏联解体距今已将近30年,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苏联刚刚解体后俄罗斯文坛的一片混乱,今天的俄罗斯文坛尘埃落定,文学现状渐渐趋于稳定。回顾过去的这30年,俄罗斯文学经历的诸多变化和21世纪出现的新潮流、新特质等,令人反思。
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唯我独大,俄罗斯文学更加多元化,但文学规模有所缩小。尽管俄罗斯作家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创作环境,但文学丧失了其社会中心地位。尽管作家作品的文学性似乎加强了,但其世界影响力随着索尔任尼琴等老一代作家的衰老和影响力的减弱而下降。文学传统和新的现象并存,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融。地下文学从地下走到地上并合法化,侨民文学从国外回归国内畅销化,各种文学流派异彩纷呈,纷纷登场。由地下文学、侨民文学和“被耽误的文学”等构成的另类文学,与官方文学以及官方许可的文学一道构成了一种混乱场景,传统的严肃文学与从西方舶来的通俗文学并存。其中,以另类文学为主要形式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俄罗斯文坛兴盛一时,蔚为壮观,成为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文学最突出的现象之一。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前后不过30年,犹如昙花一现,但意义重大。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不仅吸收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经验,更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沃土,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它不仅填补了苏联文学突然消亡后俄罗斯本土文学的空白和断裂,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完善了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图景,更是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朵奇葩。因此,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而且对于我们客观评价苏联文学有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末,既拒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又排斥其反对派、既不被官方承认又不被读者公开认同的“地下文学”或“先锋主义文学”,以“超越现实意识形态之争的姿态”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播下了萌芽的种子。西尼亚夫斯基·捷尔茨的《和普希金一起散步》、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等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另类文学作品,都以否定一元意识形态和解构权威为主题,“追求的不是西方那种对现代性的反抗,而是在一元化社会体制中寻求自由的途径,人之解放的可能性,叙述中心是如何通过重组苏联主流文学及其正面批评的材料消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来解构一个个苏联神话”[1]。俄国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决定了它以“超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批判文学”为原则,在文学书写中以讽刺性模拟和戏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批判文学为主要手段。于是,大量引用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作品名称等,成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现象,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策略不谋而合。因此,无论在思想和内容,还是在叙事风格方面,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传统和宗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作家们运用暗示、隐喻、联想、拼贴、跳跃、化入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改革和新思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为俄国后现代文学的萌芽创造了政治环境。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摇摇欲坠,苏联哲学和文化话语迅速转型,苏联文学也开始面临着“死亡”的危机。表面上看,苏联解体和后现代主义在俄国的出现似乎是一个历史巧合。1990年10月31日,维克多·叶罗费耶夫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追悼苏联文学》,宣布苏联文学的灭亡。他认为,苏联文学原本是国家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温室停止供暖,任何一种形式的苏联文学,无论是官方文学,还是乡村文学和自由派文学,就会立即枯萎。他的这种观点随即引起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回应,不少人认为,苏联文学将随着苏联的解体逐渐消失,之后的俄罗斯文学将被后现代文学和其他种类的文学所取代。事实证明,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社会充满了颠覆,原有的价值体系突然崩塌,西方各种潮流一拥而入。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原有的“地下文学”、“先锋主义文学”与“侨民文学”形成一股合流,成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并开始在俄罗斯勃兴与繁荣。佩列文、索罗金、萨莎·索科洛夫等成为倍受关注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享誉俄国和世界文坛。他们涉足于传统文学中讳莫如深的禁区,运用讽喻、戏仿、互文和荒诞的故事情节颠覆传统价值观,消解和解构“同一性”,把具有俄国风味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呈现给世界。
在苏联解体将近30年的时间里,新俄罗斯文学形成了一种“新现象与老传统”“现代派和后现代”“校园化与女性化”并存的局面[2]。这些以解构和颠覆为主要目的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尽管曾经喧嚣一时,但在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因其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特征,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被一向以严肃文学见长的俄罗斯读者所冷落,一向以颠覆和解构苏联乌托邦神话为主题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失去了往日的喧哗,渐渐沉寂下来并走入了困境。
在俄罗斯文学渐渐趋向平静和回归文学自身的大背景下,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也需要新的思想丰富其内涵。在自由化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马卡宁、梅德韦杰夫、弗拉基莫夫等杰出小说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文化学、历史学和哲学范畴,用多种创作手法拓宽了文学视野,丰富了创作语言,使俄罗斯文学走向更加多元和稳定。马卡宁把俄国后现代精神、传统宗教精神和反理性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碎片化、荒诞化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段,把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新现实主义。多甫拉托夫、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杰出作家通过“本真叙事”“女性叙事”等手法,对历史进行反思,试图破解俄罗斯命运的深刻谜底,使俄罗斯文学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产生了新现实主义文学和女性文学。
女作家托尔斯泰娅于2000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小说《野猫精》从内部解构了后现代主义的准则,似乎表达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终结。这部小说“不仅表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没有新意,同时也表明了其新的、有现实意义的美学形式的图景”[3]。尽管托尔斯泰娅创作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痴愚说客》和《野猫精》,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俄罗斯现代人的生存图景,她也被誉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她自称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旁观者”。她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为“奇妙的荒唐的舞台”和“愚蠢的舞台”,同时质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所有的成年人要参与这种游戏呢?”她以一贯旁观者的身份,在《野猫精》中“大大强化了这样一种不无偏执的理念,即社会秩序、人类关系普遍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日益非理性化的威胁。小说是人间美好失落后的畅想,灵魂遭遇后的迷茫,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是在对无序、混乱的现实否定后的一种新的世界结构的期待。”[4]
与西方其他国家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同,俄国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土壤不是现代化,也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结果,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早就以“地下文学”或“先锋主义文学”的形式存在于俄罗斯。正如多洛普所说:“就其内在的先决条件而言,俄国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期的产物。”[5]在俄国批评家古力岑(Вя.Курицин)看来,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种思潮,也不是一种流派和美学,而是一种表现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状态和现象,这种现象很早就在俄罗斯文学中存在着……[6]
追根溯源,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是19世纪俄国批评主义文学、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共同构成的俄国文学传统,也是俄国宗教在白银时代文学和苏联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交界处存在的特殊产物,更是特殊背景下苏联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产物。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的不是反抗现代性,而是在一元化意识形态中寻求自由,其目的在于消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解构霸权话语和专制体制。它在俄国文坛上的盛行不仅是苏联解体的结果,也是文化危机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特殊文学现象。
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既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特点,如戏仿、解构、游戏、荒诞、互文性,也具有俄国本土特色,如革新语言的先锋性,大量使用外来语并人为玷污现代俄语的标准化语言。
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相同的是,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体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信息的极度泛滥,文化和知识的过度消费化,人类行为和言语方式高度自由化、娱乐化和休闲化等,为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理念和书写方式。在俄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眼里,一切都毫无和谐可言,没有绝对真理。无法表达的痛苦使他们否定一切,扭曲言语,话语表达任性而混乱。在社会规范和标准突然隐退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不再以发现真理和追求真理为己任,而是利用一切手段开始自由言说,解构一切,颠覆传统。
维克多·叶罗费耶夫(Виктор Ерофеев,1947—)的《追悼苏联文学》一文,对苏联文学70余年的历史否定多于肯定,嘲讽多于赞扬,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认为是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宣言。然而,俄罗斯学术界普遍认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早在苏联解体前几十年就以“另类文学”(друг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和“地下文学”(андерграунд)的形式存在着。就连叶罗费耶夫本人也认为,“另类文学”早在苏联时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在苏联解体后显露出了文学的本真面目——不再承载布道、说教和政治宣传的社会功能,而是回归文学的原始特征,并开始怀疑和颠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道德关怀主题——拯救世界、崇高、宗教、智慧等。爱泼斯坦(Mikhail Epstein)则认为,“俄国是后现代主义的家园,后现代主义在俄国不单单是对西方的回应,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发展新阶段的表现”[7],因为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俄国同一种理想主义美学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改造现实的热烈理想和村社制度、俄罗斯弥赛亚及聚合型理念相关,而后现代主义则发掘了更为宽泛的现实,特别是那种概念化、符号化和形象化了的现实。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产生的,是新的现代主义对旧的现代主义的反叛。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不同,俄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地下文学,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反叛,是为了恢复被人为中断的产生于20年代的俄罗斯现代主义。同时,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与左翼意识相关联,是与现代主义的对立,而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与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即左翼意识相对立。更重要的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话语体系,其理论和哲学已经超出了美学范畴,产生了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如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尔等,他们的理论改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文和社会学科。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整体性的反思,仅仅是一种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形成的学术性语言和概念。
就像俄罗斯文化批评家利波维茨基所说的那样,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必然的危机。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看来,后现代主义理论除了“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人类应当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意味着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而一旦后现代主义意识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具体的学科中,就更新了文学。早在21世纪初,就有中国学者断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反对现实的理论,逃脱不了终结的命运,现实主义必将回归。然而,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发展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即使回归,也必然不是原来的现实主义,而是后现实主义。俄罗斯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精神实质的同时,又吸纳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所谓的后现实主义文学。后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观察世界的存在主义意识,主观抒情和自白色彩的加强,神秘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等。”[8]
苏联解体颠覆了民众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大众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俄罗斯,大量幻想小说、侦探小说、言情甚至色情小说等取代了俄罗斯作家的经典作品,充斥了书店和书摊等阅读市场,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庸俗化。“对于一个以严肃文学见长的国度,通俗文学居然如此甚嚣尘上”[9],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作家自由创作,文学市场化,价值观多元化,西方文化的大量侵入,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学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使其成为“新俄罗斯文学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10]。
作为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文学小说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坛的重要现象。然而,对于一个以现实主义文学为根本的文学大国,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前后不过30年。作为一种文学历史现象,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如何?它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社会和文化转型总是能够促使包含生活理念和世界观在内的各种主义此消彼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不仅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也导致了实证主义哲学的衰颓和现实主义的消疲。与此同时,唯心主义勃兴,象征主义崛起,俄罗斯文学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白银时代”,完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哲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的重要转型。
历史的发展仿佛有了轮回。苏联最后七年的“重建”和解体导致社会文化转型这一历史语境又出现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世纪末情绪”再一次笼罩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上,整个国家都面临着“路标转换”。由于这两次社会转型都发生在世纪末,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学家爱泼斯坦称其为“世纪末的命题”。“世纪末的命题”正如张建华教授所说“本质上是一个危机的命题,是信仰的、价值观的、文化理念的、艺术意识的危机”[11]。苏联解体使俄罗斯全面走向“后苏联”时代或后现代时代。在这个时代,俄罗斯文学家继承了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后现代方式或对现存社会进行解构,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未来的俄罗斯。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如纳博科夫等,为俄罗斯作家提供了空前自由的想象方式和叙事手段。
20世纪末的俄罗斯哲学和文学话语转型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历时七年的政治文化“重建”经历了对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的反思、修正和改良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否定和颠覆。在“公开性”、“新思维”和“重建”思想的影响下,苏联主流意识形态迅速崩溃,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急剧转向,整个社会由压抑个性的政治乌托邦变成了可以随意释放欲望、张扬个性、追逐自由的无政府状态。拉斯普京的《失火记》、阿斯塔菲耶夫的《悲伤的侦探故事》和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打破了苏联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禁区,突破了文学题材领域,标志着苏联文学话语转型的开始。
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文化界人士开始往返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他们不仅把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思想介绍到西方,还通过各种途径,把欧美国家最新的思想理论和文学创作动态传递到俄罗斯。境外文学回归,地下文学悄然生长并形成一股浪潮。这两种长期游离于苏联主流文学之外的另类文学被苏联文坛认可并接受,特别是《莫斯科》杂志刊登纳博科夫的小说《卢仁的防守》,标志着20世纪俄罗斯文学时代的结束。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苏联官方对国外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的介绍,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译介,以及侨民文学的回归,大大促进了新思想和新理论在俄罗斯的传播。侨民作家“所坚持的自由、个体、个性、自我的文学理念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2]。
从西方引进的外来艺术思想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融合交汇深刻影响了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思想,扩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想象空间,产生了所谓的“另类小说”和“先锋文学”,俄罗斯文坛开始呈现“多元化”局面,其中对俄罗斯文坛冲击最大的是俄罗斯后现代派文学。
在俄罗斯社会文化话语转型过程中,充满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后苏联文化思潮产生。政治自由主义、多元价值观、文化消费主义、大众化的审美标准成为苏联解体后近三十年俄罗斯文化思潮的重要标志。在俄罗斯文学方面,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作家个人创作的自由。文学不再承担道德说教和意识形态的责任,主题开始与传统价值观分离,作家不再扮演“教师、神父或法官”的角色,开始艺术实验和探索。部分作家也不再把反映和批判现实作为文学创作的使命,不再追求文化和传统,而是以商业利益为核心,向商业化转向,听命于市场需求。然而,这种艺术上过分的自由和文学创作商业化使作家一味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导致了文学创作内容的无聊空虚。
1986年,俄罗斯第一部后现代派文学作品以手稿的形式在俄罗斯娱乐杂志上发表,这标志着俄罗斯后现代派文学的开始。之后,后现代主义文学迅速崛起,到1990年,它已经成为俄罗斯主流文学。但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并不长久,从1970年代到21世纪初,在经历了隐性存在、成为主流和消疲阶段之后,在俄罗斯文坛上逐渐沉寂。2000年,托尔斯泰娅的小说《野猫精》(Кысь)的出版,标志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终结。作家在小说中运用隐喻手法,大量复制他人的作品片段,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解构,旨在向读者宣告,后现代主义文学已经终结,不再存在。
尽管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从产生到消亡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它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俄罗斯文学思想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学潮流的形成都必然有着内因和外因两种形成因素。对于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俄罗斯评论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产物。也有人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既不被官方承认又不被读者公开认同的“地下文学”或“先锋文学”以“超越现实意识形态之争的姿态”开启了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因此,它是俄国历史发展的结果。
在爱泼斯坦看来,当代俄罗斯文学可以被看作是典型的恋爱三角,先锋派(the avant-garde)、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足鼎立,形成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完整图景。同时,后现代主义作家与前辈俄罗斯作家之间的关系就像19世纪父与子之间的斗争关系,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已经无法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渐消退,成为历史。1993年,亚历山大·索尔任尼琴在纽约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俱乐部荣誉奖章时发表演说,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把它与先锋派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过去反文化流派的当代变体,它拒绝一切文化传统和价值,过去,这种反文化流派被称作未来主义,如今,这种新版本就是后现代主义。
无独有偶。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领袖瓦西里·阿克夏诺夫(Vasily Aksyonov)在《后期刊的营养失调和薄期刊的模糊空间》(Dystrophy of the Thick Journals and the Indefinite Space of the Thin Ones)一文中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继续。他的这种说法与索尔任尼琴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不谋而合。然而,与索尔任尼琴不同的是,阿克夏诺夫对先锋派持肯定态度。对他来说,先锋派是文学复兴的同义词,作为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一部分,先锋派的目标是“去同质化”,让俄罗斯文学充满活力。
索尔任尼琴和阿克夏诺夫殊途同归,都把当代俄罗斯文学看作是转型时期的文学,后现代文学只是填补转型时期俄国文学的一种不重要的尝试。索尔任尼琴仍然希望俄罗斯文学将回归被先锋派打断的传统,而阿克夏诺夫则希望再现20世纪6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嘉年华。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俄国后现代小说,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因为后现代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后现代小说并非都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它以“反讽和戏仿为主要范式”。尽管后现代派小说的某些特征,如元小说,早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已经初露端倪,但以“反讽和戏拟”为主要范式的后现代派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形成的。70年代初,“后现代派小说”这一概念已经在批评界普遍使用[13]。
本书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采用编年史手段,对不同时期的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掘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研究它在盛行30年后的历史命运及其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本书共分六个部分。总绪论是陈世丹教授对后现代主义核心概念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的深刻阐释。第一章主要以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捷尔茨·西尼亚夫斯基的《和普希金一起散步》和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为研究对象,揭示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早期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颠覆、对苏联一元意识形态的消解和对苏联共产主义理想的解构,同时探讨这些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众所周知,普希金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符号,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象征着俄罗斯文化的权威。而普希金之家——苏联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是苏联最重要的学术殿堂,在苏联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它“代表的不仅是祖国、俄罗斯、彼得堡,而且是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精神栖身之所”[14],是权威的象征。无论是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还是西尼亚夫斯基的《和普希金一起散步》,都通过反讽和戏拟的解构方式,把普希金从俄罗斯文化和文学的神坛上拉下来,颠覆了普希金的形象和权威,实质上是对苏联官方文化的解构和颠覆。叶罗费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通过互文、戏仿、游戏、反讽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新时期俄罗斯的“圣愚”形象,创造了一个醉酒者的神话,通过表现生命个体的贫穷孤独和悲伤苦难,揭示了人在黑暗、混乱、荒诞的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状态。
第二章主要以维克多·佩列文和马卡宁为研究对象,探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勃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审美特征。这个时期,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异彩纷呈,流派众多,不仅有以“审丑”者和“虚无主义”为核心审美内容的索罗金的“讽社艺术”,还有以佩列文为代表、反映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人”生活的新一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还有把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现实主义美学相结合的马卡宁等作家,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现实中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反思。索罗金的小说,以颠覆和解构为目的,将苏联一元意识形态和官方文化“粪土化”、“丑陋化”和“妖魔化”,充满了色情和暴力。他的小说,尽管在短时期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迅速走红,但几乎没有任何情节,文字无所顾忌,话题难以启齿,传统文学中讳莫如深的禁区,他也泰然处之。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和文学的审美功能来说,他“在将阅读由一种精神活动变成一个纯粹的生理过程”,这样的文学注定不能长久。
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包括俄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及其作品,侨居国外的俄罗斯作家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和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侨居美国20年、瑞士17年的纳博科夫,完成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最后到后现代主义的华丽转变,成为为数不多的双语作家,在西方和俄罗斯都收获了荣誉。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因此,第三章主要探讨纳博科夫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他对西尼亚夫斯基—捷尔茨和托尔斯泰娅的影响,同时探究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虚构性和创造性,探析他的创造性阅读和审美狂喜美学。
除了纳博科夫,多甫拉托夫是另一位享誉域外的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第四章主要以他的代表作《手提箱》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如何利用“碎片化记忆”和本真叙事揭示荒诞的真实,如何利用荒诞的小说情节表达俄国侨民的“身份焦虑”。
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的“地下文学”和“另类文学”,到20世纪末迅速蹿红,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主流,再到21世纪最初十年的逐渐消亡,前后不过三十多年。虽然时间不长,但产生了马卡宁、佩列文、索罗金、多甫拉托夫等许多驰名国际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根植于俄罗斯文化的沃土,吸收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见证了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社会转型给俄罗斯带来的巨大影响,体现了私有化进程中俄罗斯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是苏联政治和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不稳定、不确定、断裂、无序、混乱等状态下人类精神状态的体现,填补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断裂和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林精华:“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4期,第38—39页。
[2]刘文飞:“新俄罗斯文学20年”,《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1年12月16日,第23版。
[3]张建华:《新时期俄罗斯小说研究(1985—201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78页。
[4]张建华:《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79页。
[5]Тороп Р.Новая парадима култтуры и новая парадима описания культуры,Русский аспект.Таргу,2000.с.35.
[6]Вя.Курицин.Рус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а.СПБ:АЛЕТЕИЯ,2000.с.9.
[7]Mikhail Epstein.Russian Postmodernism:New Perspectives on Post-Soviet Culture.Berghahn Books,2016,p.34.
[8]侯玮红:“将西方文论与俄罗斯文学对接”,《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年第5期,第92页。
[9]刘文飞:“新俄罗斯文学20年”,《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1年12月16日,第23版。
[10]同上。
[11]张建华:《新时期俄罗斯小说研究(1985—201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页。
[12]张建华:《新时期俄罗斯小说研究(1985—201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页。
[13]赵毅衡:“后现代小说的判别标准”,《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13页。
[14]林精华:“俄国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4期,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