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市场不能满足投资和投机需求时,商品金融化现象便开始盛行起来,与商品金融化过程相伴而生的是金融化标的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有时这种波动性还会传递到其他市场,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投资和投机不同,商品金融化是本书提出的新概念。我们说的商品金融化是Financialization of Goods,而不是流行于西方学界的Financialization of Commodities,后者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化问题,本质上仍然是金融市场(期货市场)发生的事件,是期货市场的大规模资本化和衍生化问题,而我们研究的是普通商品金融化问题,是发生在普通商品市场上惊心动魄的金融化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商品投机是商品金融化的开端,甚至始终伴随着商品金融化的过程。尽管商品金融化与投资和投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商品金融化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刻画商品投机、商品运营(炒作等)和商品价格周期性变化特征的体系,是源于投机而又不仅限于投机的更高层次的理念。关于商品金融化的定义,本书在第一章进行了详尽阐释。
从现实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在货币化水平(如M2/GDP)趋势性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各个领域的商品金融化现象发展很快,而中国的商品投机热潮更是让全球市场震惊。根据《华尔街见闻》在2016年4月的报道,中国商品市场投机性交易的疯狂上涨令全球市场震惊。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汤姆·普赖斯(TomPrice)和乔尔·克兰(JoelCrane)表示:“现在,中国的投机者涌向商品。中国最新的投机潮震惊了全球市场。”这里所谈及的投机潮指的是螺纹钢等中国商品期货的成交量疯狂上涨。以钢材价格为例,2016年一季度钢材价格同比上涨近50%。当然,钢材价格在急涨之后又出现大幅回调,价格波动非常明显。
钢材属于商品,只不过钢材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是期货市场的标的商品。事实上,即便是没有期货市场的普通商品,例如葱、姜、蒜等普通消费品也出现了金融化现象。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拉伸得足够长,会看到早在中国宋代就有类似于近年来出现的葱、姜、蒜金融化现象的事情发生,只不过当时炒作的对象不是葱、姜、蒜,而是粮食作物。更进一步,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得足够宽,则会发现商品金融化不仅发生在农产品和粮食作物层面,古今中外多种商品都曾发生过金融化现象。
例如,早在中国西晋时期就有“洛阳纸贵”中的纸张金融化事件,清朝发生过生丝商品金融化,改革开放初期出现过君子兰金融化事件,而中国发生的君子兰金融化事件竟然与300多年前发生的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如此相像。在我们的研究中,郁金香泡沫也是典型的商品金融化问题。当我们进一步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各类商品投机炒作事件之后,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商品金融化事件一件接一件、一波接一波,从低端的葱、姜、蒜到高端的房地产,从曲高和寡的玉石到雅俗共赏的普洱茶,从身材娇小的邮票到制作精美的紫砂壶,从冬虫夏草到国酒茅台,商品金融化俨然成为中国的行业潮涌现象,本书一一细述,使其跃然纸上。
本书通过探讨上述经历金融化的商品的市场价值的特点和流通环节的特性,总结了商品进入金融化过程的整体逻辑:以资本进入流通环节试图垄断利润为契机,商品抵御通货膨胀的功能及部分商品特性导致的价格上涨预期共同推动了商品价格上涨,又因为价格和交易量的上涨提供了流动性,从而吸引了更多金融投资者,形成了金融化的正反馈进程。
如此看来,本书的书名或许可以使用《商品金融化发展简史》,或者《商品金融化的行业潮涌》。不过,在本书的研究中,作者更多关注的是各类商品的金融化逻辑,着重阐释各种金融化逻辑中存在的分歧和一致,因此将本书命名为《商品金融化的逻辑》更为合适。作者希望通过对商品金融化的界定和典型事件中商品金融化逻辑的提炼,为深入理解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商品金融化问题及其重要含义提供基础,为针对相关市场发展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控提供依据。
作者